更新时间:2024-06-14 19:02:04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岐黄学者王新志学术思想与经验辑要》丛书编委会
《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疗脑病临床经验》编委会
插图
王序
张序
编写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胃肠与大脑
第一节 生理关系
一、各脏腑生理功能
二、胃肠与大脑的生理关系
第二节 病理关系
一、各脏腑病理表现
二、胃肠与大脑的病理关系
第三节 胃肠与大脑中西医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研究进展——脑肠相通学说
二、西医研究进展
第二章 通腑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通腑法的内涵
第二节 通腑法的历史沿革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完善阶段
四、中西医结合发展阶段
第三节 通腑法中西医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研究进展
第三章 通腑法的特点和作用原理
第一节 通腑法的特点
第二节 通腑法的作用原理
1.荡涤胃肠
2.通腑逐瘀
3.通腑息风
4.通腑化痰
5.通腑泄热
第四章 通腑法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第二节 重视临床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五章 通腑法的种类和应用方法
第一节 化痰通腑法
第二节 通腑泄热法
第三节 疏肝利胆通腑法
第四节 温阳通腑法
第五节 化瘀通腑法
第六节 滋阴通腑法
第七节 通腑开窍法
第八节 理气通腑法
第六章 通腑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一节 通腑法的适应证
一、卒中
二、外感热病
三、呼吸系统疾病
四、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五、粘连性肠梗阻
六、癌性肠梗阻
七、消化系统疾病
八、脓毒症
九、热毒所致急性盆腔炎
十、风瘙痒
十一、慢性肾衰竭
第二节 通腑法的禁忌证
第三节 通腑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1.认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2.祛邪为要,中病即止
3.准确把握通腑法的用药时机
4.要掌握通腑法的应用法度
5.使用通腑法时要根据不同情况(病种、体质等)区别对待
6.不可下利太过
7.泻下药勿久煎
8.特殊患者用药需谨慎
第七章 王新志教授通腑法临证医案
第一节 化痰通腑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星蒌承气汤
二、典型医案
第二节 通腑泄热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大承气汤
第三节 疏肝利胆通腑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大柴胡汤
第四节 温阳通腑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济川煎
第五节 化瘀通腑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
第六节 滋阴通腑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第七节 通腑开窍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
第八节 理气通腑法医案
一、代表方剂——厚朴三物汤
第八章 通腑法常用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