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病理关系
一、各脏腑病理表现
1.胃的病理表现
若胃有病变,影响其受纳功能,则易引起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胃脉实则胀,虚则泄。”《灵枢·海论》曰:“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说明胃脘病变属实者,则为胀满,属虚者,则为泄泻或不纳饮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若邪入阳明,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灵枢·胀论》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若胃气虚弱,腐熟功能低下,则会出现胃脘疼痛、嗳腐吞酸等食滞胃脘之象。
胃主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可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不降,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通降,甚至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2.小肠的病理表现
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不通则痛”,表现为腹部疼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则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治疗方法。
3.大肠的病理表现
大肠病变,多与大肠传导失常有关。若肠道气虚,无力传化,可见大便努挣不出,或滑泄不禁,久之则见肛门坠胀、脱肛等。另一方面气虚无力致肠中气滞,腑气不通,可见腹胀、肠鸣、便秘等,严重者则引起浊气上冲于脑,导致神志疾病。
《灵枢·经脉》云:“大肠……是主津液所生病。”《脾胃论》言:“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营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大肠病变,也多与津液病变相关。《灵枢·师传》云:“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若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混杂而下,出现肠鸣、泄泻、腹痛等;大肠实热,消耗津液,肠失濡润,则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大肠是食物残渣与水湿贮停之地,易致湿热蕴结于大肠,气机逆乱,出现腹痛泄泻、大便异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湿热蕴结过盛,还可出现神志不清、发热等毒血症状。
4.脑的病理表现
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存则生命存,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者生,失神者死”。《素问·刺禁论》云:“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
脑主人体思维神志,若脑部病变,则会出现神明功能异常,如谵语、失眠等,正如《内经》言:“衣被不敛,语言善恶不避亲疏者,是神明之乱也。”《景岳全书》言:“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灵枢·海论》中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而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大惑论》言:“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脑髓充盈,人身五窍得以充养,则五窍功能正常,目可视,舌可尝,口能言,鼻可嗅,耳能听;髓海有余,则狂躁妄动,举止失常;髓海不足,则会出现视物不明,嗅觉不灵,听觉失聪,感觉异常,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等症状,甚则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