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疗脑病临床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胃肠与大脑的病理关系

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枢纽不利,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神明不安;肠道腑气不通,参与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清浊不分,传化失职,燥屎内结,浊气上逆,上扰清窍,则见头痛、中风等脑部病变。

《素问·腹中论》云:“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腑,乃䐜胀而头疼也。”率先发现了“头腑同病”,为后世研究胃肠与脑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认识到胃肠与脑的病理联系,为从胃肠治疗脑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素问·逆调论》中提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不和,则可引起喘息不能平卧,或失眠而不得安卧的病证。关于“不得卧”,《素问·热论》言:“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中医学认为,足阳明胃经之脉从头走足,自上而下,故经气上行为逆。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阳明胃腑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气逆迫肺,肺失肃降,故见喘息不能平卧;另外,胃肠功能失常,宿食停滞,酿为痰热,痰热上扰心神而出现失眠。《脾胃论》指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言:“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指出脾胃亏虚、湿困脾胃皆可导致多寐。

《灵枢·大惑论》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由此可见善忘之证虽病位在脑,但与肠胃密切相关。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认为某些头痛,是由肠胃病变引起的。《素问·脉解论》曰:“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也认为某些头痛源于阳明经脉及胃肠。肠胃为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若肠胃有病,糟粕不下,郁积化火,上逆清窍引发头痛。常见头痛剧烈,头胀面赤,及阳明实热,口渴欲饮,腹胀,嗳腐食臭,便秘,舌红苔黄等症。

《素问·热论》曰:“阳明者……其血气盛,故不知人。”《素问·厥论》云:“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认为癫狂的主要病因是阳明胃气机闭塞上逆之过。《四圣心源》云:“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木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提出从脾胃论治神志病。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当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腑气不通,燥屎内结时,浊气便会上逆,干扰清窍,出现头痛面赤,甚至神昏谵语等症。《伤寒论》有云“阳明邪热与燥屎搏结,腑气不通,浊热上攻,心神受扰而发神志病”,阳明胃经不通,浊气上攻清窍,清窍受扰而引发各种神志疾病,亦云:“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这里的“胃”实际指“肠”,临床中胃肠常共同作用影响于脑。肠热腑实程度不同,所表现出的神志症状也不尽相同。如《伤寒论》“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此时,津伤燥结不甚,多以烦躁为主,临床也可见不大便、腹胀满等胃实之症。“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此时津液耗伤,胃肠干燥,大便硬结,浊气上扰而见谵语。当燥热极盛,津液枯竭,气机闭塞而出现神识昏乱之象,治疗则应着重攻下燥屎,荡涤肠腑,如“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六腑以通为顺。依据脑肠相通理论,腑气通利则肠道菌群可维持平衡状态,若腑气不通则浊气自生,进而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百病丛生。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多伴痰热腑实兼见瘀血之证,胃肠腑气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故通下法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

脑神失健,神明混乱,则脾胃运化紊乱,大肠传导失职而见胃肠疾病。《症因脉治》言:“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精神心理因素常会导致各种胃肠疾病,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

从西医学角度看,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致使其发病。目前越来越多的消化科医生重视神经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性,2002年世界胃肠病学大会制定了胃肠动力性疾病的新分类,将心因性动力病列入神经胃肠病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