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疗脑病临床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各脏腑生理功能

1.胃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输》中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大小肠与胃一样在运化水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胃属于同一体系。《难经·四十四难》云:“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胃与大小肠同属六腑,共同“传化物”参与人体后天水谷精微的输布吸收与糟粕的排泄。《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饮食物入口,经过食道入胃,在胃中受纳腐熟后,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清者为水谷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其他四脏,营养全身;浊者为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燥化与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形成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脾胃论》言:“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胃肠合作,共司人体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排泄。

胃是人体进行饮食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喜润恶燥,与脾同属中焦,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络属。

胃为水谷之海,有“太仓”之称。饮食从口而入,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接受和容纳,暂时贮存,是胃受纳功能的体现。《类经·藏象类》说:“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胃的受纳功能,既是胃腐熟水谷的基础,又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气的腐熟,一部分精微被吸收,由脾气转输,营养全身,另一部分形成食糜,下传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正如《医原》所云:“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运化正常,后天之精充沛,脏腑气血得养,气机升降有序,人体状态健康平衡。《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即是对人体气血津液产生、运输、排泄的客观描述,中焦气化升降是三焦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2.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位于胃与大肠之间,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承胃吸收其精微,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启大肠传其糟粕,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医学入门》言:“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小肠接受胃腑下传的食糜而受盛,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称为化物。

食物在小肠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食糜被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精微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至全身,浊者糟粕则下传至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3.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包括结肠与直肠,为六腑之一,生理功能主要为传化糟粕,主津。《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承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重吸收残渣中多余的水液,参与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机体所需之水,大部分是在小肠、大肠被吸收的。故有“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之说。来自小肠的食物残渣经由大肠形成粪便,通过肠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排出,完成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五脏浊气赖大肠之传导,大肠腑气通畅,浊气出,精汁藏,则脏腑得养,脾可升,胃可降,肺可治节,肝可疏泄,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神志活动得以正常运行。魄门是五脏排浊的重要出口,姚止庵说:“肛为大肠之尽窍……六腑受应脏之浊气,转输而下,必由肛出。”魄门启闭功能正常,又能协调脏腑气机之升降,正如张琦提出“为五脏使者,魄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五脏皆赖以启闭,不独糟粕由之以出也”,否则会影响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

西医学认为,排便动作受大脑皮质控制,人们可以用意识来加强或抑制排便。若对便意经常予以抑制,则可使直肠壁对粪便压力的刺激敏感性降低。如果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干硬,则引起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4.脑的生理功能

脑为奇恒之腑,有“元神之府”之称,《素问·五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故脑又有“髓海”之称。脑为人神之所居,清窍之所在。脑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和感觉。

《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府”,元神藏于脑中,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元神由先天之精所化,来源于先天。”《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元神藏于脑中,主宰生命。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心藏神,主神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活动,脑与心共同主管人的思维。《医林改错》说:“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本草备要》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留于脑中。”《类证治裁》说:“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人的思维意识是在脑中元神的调控下,将客观事物反应于人脑的结果。

人体精神活动由五脏主司,故有“五神脏”之说。《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中又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神虽分藏于五脏,但由脑所主之元神来调节和控制。脑为人体精神活动的枢纽,具有调节精神、思维、意识的功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身十书》)。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神明和利,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语言清晰,神志正常。

《医易一理》云:“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体五窍目、舌、口、鼻、耳,皆位于头部,与脑相通,视、听、言、动等均与脑密切相关。《医学原始》说:“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林改错》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气散至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髓海充盈,则目得养、耳可濡、舌可润、鼻可通、口可利,则视物精明,听觉灵敏,言语流畅,运动如常,感觉无碍。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脑主元神,神驭气。脑髓充则精神饱满,神明和利,神明则气行,气行则人体有生机、有感觉及运动。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是人体至为重要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