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当文豪从写历史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6章 书友

青年这话一出立马引来了旁人的附和,“就是!现在可不是之前,你个商人还能翻天?”

“老老实实一点吧!谁知道你们这些商人又能整什么花招,为了赚钱,搞不好连教材上面都能下手脚!”

朱琳听着也是有一些不满的情绪升起,看着这青年一副蛮横不讲理的样子换做是谁都咽不下来这口气。

朱琳刚打算开口,顾清皱了皱眉摆了摆手紧接着说道:

“是他插我们队,我们还不能说上两句了,还讲没讲道理了,就算是个体户不讲道理,更何况他可不是个体户!”

“看着别人穿的确良就来这一套?只看上两眼就能认出一个人的身份,要不齐天大圣的位置你来坐好了!”

“就算是个体户,人家赚钱了,又没干啥也轮不着你管,有空骂个体户还不如多骂骂自己心里的嫉妒心!”

顾清暗骂一声,今天出门没看黄历,遇到这档子晦气事,本来还觉得那个时候出门看见喜鹊能是什么好事呢!

哪曾想在整理的时候发现几张路遥留下来的报纸,能免费看几张报纸以外合着就没别的好处了呗。

旁边的人听到是青年有错在先,便不打算再插嘴,纷纷闭嘴开始当起了吃瓜群众。

“哈哈。”青年忍不住笑道:“你看我信吗!这年头不是个体户,哪能买得起的确良还骑得了自行车,你身上穿的这身衣服放在的确良里面也是新款。”

“别当咱们不识货!”

青年的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非常经典避重就轻,你还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看着一副胡搅蛮缠的样子。

人群里面身穿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手里捏着一张报纸,从里面走了出来。

“你们在瞧什么,唉这个年轻人我看着有些眼熟,这不是《西安的荔枝》作者吗!”

“淮海日报记载过他的事迹见义勇为是个好人!不仅如此汪曾祺同志还给他写过点评,小地方出来的大文豪呢!”

顾清笑了笑,这种人只要骂起人来就跟个狗皮膏药似的,怎么甩也甩不掉,骂人骂一整天,这件事情骂不过就开始扯别的事情。

这种人是最头疼的,直接动手又成了他理亏,通常面对这种情况,只有第三者的评价最为伤人,一句第三者的话抵得过千句万句!

清朝人入关以后还有大儒辩经,更何况他本就在关内,这辩起来就更容易了。

刚才开口的那几个人一听顿时懵了,不是说好的个体户呢,怎么又变成大文豪了?

个体户赚钱那是剥削人,这大文豪赚钱可都是凭自己实力啊,哪怕不赚钱脸上也添光彩,多少人崇拜呢,而且看这架势还不小。

其中最懵逼的当属这个青年,不是,他原本想装个二人出来装逼,本以为是个体户,没想到还能踢到铁板了?

不带这么玩吧。

“这年头写作这么挣钱吗,不是看报纸上面写作都几乎赚不到什么钱,穷的就连月票也没有,交通都不方便。”

青年憋红了脸也就只能说出那么一句话,骂个体户他还有理由,骂作家一瞬间就词穷了,只要不偷跑能找到什么理由骂。

青年所指的这个月票跟现在的有所不同,是指在公共交通上面的一种付费方式,相当于一个月付清一次,有限制或者无限制。

中年男子笑了,连忙回怼道:“不是,你连《西安的荔枝》都没有看过?《西安的荔枝》一本十几万字,而且他在全国的销售量这么点稿酬都还低了呢。”

“哪怕是按照出版社的规定,这稿酬都算是低了呢,已经有不少读者自发组织给作者寄了不少的信件,想要激励一下作者。”

中年男子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而作者却全部把钱都退回来了,而且还在信的末尾上面写了一句。”

“谢谢大家的好意,我虽然条件不怎么好,但是我知道这年头大家的钱都是吃番薯攒出来的,大家也很不容易,收个邮票就够了!”

中年男子说的话如同刀扎一般刺在青年的身上,搞得青年好不是滋味。

见旁边围观群众已经从一开始的对队友变成了敌人,顿时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对不起!”青年憋了半天才从嘴里面吐出这么一句,紧接着往四周看了一下,似乎是害怕别人揭穿他的身份连忙离开了。

有的时候有人帮忙说话是一件好事,但有人帮忙说话也同样是一件坏事,做任何事情都多少得付出一点代价,哪怕是自己的书友也一样。

这不中年男子爆出了顾清的身份,旁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堆捧着书的粉丝,顾清也是费了不少功夫,才来到新华书店门口。

今天恰好就没机会买书了!

都是那个人惹的祸!

顾清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普通书上面,而是开启了关键词搜索,寻找起了各类历史书籍。

历史类的书籍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专注类的书籍读起来枯燥乏味也是必买需求量不大,得选一些偏通俗的。

当然在这之前两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年表,可以对各种大世界有着更加直观的规划,另一种就是地图,最好细分到每一个朝代。

但是就目前的水平来看,这方面似乎也是短板,谭其骧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要到82年出版,一些零碎的地图用起来又不方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顾清当场拿了一些地图看了一眼,买了点纸张便打算现场写出一幅地图来。

朱琳手里面捧着几本书笑道:“又开始写稿子了?我买了几本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最近这段时间这样的小说逐渐开始变多了。”

“你这是在画地图?”

朱琳忍不住把说话的声音放大了几分,尽管顾清懂历史,但是懂历史和绘制一副完整的历史地图集压根不是一个难度。

长时间阅读可能在脑海里面形成一个大概的框架,但是绘制出来的整体效果总是会东少一块,西少一块。

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非常多,各种杂七杂八的,据说后面等明清粉之中就已经将明朝和大清划分出来的无数种板块。

顾清开口道:“手里头没什么太好用的地图,所以我就打算亲手绘制一份,在《西安的荔枝》末尾也有荔枝的转运图!”

朱琳笑道:“有地图好啊,我到时候也要一份,现在正缺这玩意呢,不然看历史书的时候总是没个概念,现在看的倒是直观很多了。”

在顾清的背后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位头染白发的老人,看起来已经有五六十岁了脸上爬满了皱纹。

手里面捏着一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面露一些疲惫仿佛已经在这里站立好久了,不过他的脸上却始终挂有那么一丝笑意。

“同志看你这样子地图画的不错,现在很少有这么爱历史的人了,都在看一些其他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