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4/25450054/b_25450054.jpg)
二、丧葬习俗
折氏家族成员的墓志铭发现不少,但是折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材料极其有限。我们能见到的折氏家族墓地的考古材料仅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先生早年的《折氏坟墓调查试掘记》。根据此记,折氏家族墓地有两处,一处在府谷县孤山镇东五里的李家坬,又称东崳头,这里埋葬了折宗本以下至折惟忠六代人;另一处墓地在孤山镇南十里的杨家沟,又称西崳头,即宋天平山。折继祖任知州时,将折御卿和折惟忠的墓迁到杨家沟,这里埋葬着折惟忠以下折氏家族成员。折氏墓地大部分遭到毁灭性破坏,经考古发掘的仅有折继新墓:墓室为圆形砖室,四壁隐出四个方柱,柱头砖雕仿木斗拱,为四铺作出单抄,并施彩绘等。这种形制结构具有宋代中原地区典型的宋墓特点。
从折氏成员墓志中,我们可以得到下列表,即部分折氏家族成员卒年葬年表。
部分折氏家族成员卒年葬年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15BD/1389825690544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7_0001.jpg?sign=1739702287-KOyefAdY7Lo45Z4keQljfHTGyFMcF5gJ-0-97753e6c64c5a14ac63b736bc693fd8b)
表中的折氏家族成员,从北宋初折惟正起至北宋末的折彦文妻曹氏,折家惟、继、克、可字辈人员都有,代表了北宋折家各个阶段人物。从表中发现,折氏成员由卒到葬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缓葬。殡期少者1—2年,一般在4—5年,而折克柔从卒到埋葬有8年,折克禧达15年,最多的为折克臣,从卒到葬长达41年。
中国古代葬礼有严格的规定,“礼云古者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士大夫三月而葬,庶人逾月而葬”,这是中国古代丧制的基本准则。到了宋代,除了国丧基本上遵循这一礼制,而在社会上,包括皇亲国戚都存在违礼逾制的缓葬现象。范仲淹就指出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
从丧葬方面来说,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宋代盛行厚葬,厚葬费用之高,一般人家难以承受。罄竭家产以修葬仪,成为当时墓志中常见的用语;二是风水堪舆术盛行,选吉地择吉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久殡不葬。折氏家族这种缓葬现象脱离不了上面两种因素,而主因是风水堪舆之风盛行。
(一)风水堪舆之风盛行
风水堪舆思想在宋代极为兴盛,婚丧嫁娶,建房修墓,甚至出行都要选择吉日。折氏墓地的选择无疑是受堪舆思想的影响。如天平山墓地“背靠山峰,面向杨家沟河,左右两侧是由小山峰分派出来伸向杨家沟方向的两个岗峦,山势形状酷似一座天平,故名”。所以,当时折继祖选天平山为折家新祖茔,无疑是经过堪舆家的精心选择。宋代盛行“五音姓利”的风水堪舆术。折姓在宋代官修《地理新书》五音姓氏中阙如,我们不知它究系宫、商、角、徵、羽的哪一音。但天平山折氏墓地的地形完全符合堪舆家眼中的吉地。如“凡山如卧牛角状,用其曲中,大吉”
,又“曰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岗阜形势,小顿大起,延连不百里不断者,为上吉”
。
折氏丧葬出殡也都要经堪舆家卜选吉日。如折继闵神道碑铭“府谷天平,卜兆惟旧,郁郁佳城,閟此白昼”。李夫人因是折惟忠妾的身份死后不能进折氏祖茔,其孙折克禧请示府守折可大“愿别卜地以葬夫人”。慕容氏墓志铭又云:“卜得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癸酉,葬于天平山。”折克俭墓志铭亦云:折可大“卜以政和元年(1111)岁次辛卯十月二十日己酉,葬其父开府公、母荣国太夫人”。正是因为折氏埋葬死者要卜筮吉日,所以才出现久殡不葬的现象。如折克臣熙宁三年(1070)去世,直到政和元年才入葬,前后达41年。而且在这一年,据李夫人墓志记载,折氏“举族人二百余丧同葬”。这次埋葬的折氏人物,我们知道的就有折克臣、李夫人(1072年卒)、折克俭(1098年卒)、折克柔(1103年卒)、折克行(1107年卒)、折克俭妻陈氏(1109年卒)。或许折氏家族自从埋葬了折继祖妻慕容氏(1069年葬)后,因未有丧葬吉日,再未开墓(折克臣1070年去世),直到政和元年。
当然了,缓葬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不仅折氏家族,麟府丰州其他大族亦大抵如此。如丰州知州王承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九年(1016)葬。张岜之孙张构,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崇宁四年(1105)四月初三葬
。张括宣和二年(1120)七月六日卒,宣和五年(1123)七月初十日葬
。
(二)死者权殡佛寺
折氏成员从去世到入葬,前后要数年或数十年,其间死者如何处理?根据折氏墓志铭载,是暂寄(或寄埋)于佛寺内。如慕容氏墓志记载:慕容氏卒于治平三年,“权窆于州之□□永宁之佛舍”;折克俭墓志铭文中有:“殡梵宇,迄今一纪”,“一纪”即12年,“梵宇”即佛舍。看来折氏成员去世后,不及时入葬,多是殡于梵宇。
折氏把死者权殡佛寺的这种缓葬之风,在当时河东路非常盛行,以至于曾提点河东路刑狱的毕仲游评价说:“其俗勤于养生,怠于送死。”但是,折氏家族缓葬之俗,原因不能仅从表象上归结为“怠于送死”。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前文所说堪舆思想盛行,时人在选择葬法上多选择吉葬,“吉葬谓逾年”
;二是宋代士大夫奉行传统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同时也为表示竭诚哀悼之情,多数进行厚葬。而这一切所谓的“丧礼”,实则反映的是人们一种孝道思想。宋光宗曾说:“礼莫大于事宗庙……孝莫重于执丧。”
所以,时人看来,丧葬是衡量孝与不孝的最好时机,尤其像府州折氏这样的名门大族,在丧葬上哪有不厚不重之理。
(三)归葬先茔
归葬先茔就是人不论死于何处都要埋入父祖先人的坟茔。所以,那些背井离乡的官宦,在临终前总是遗嘱子女亲人,死后要将其送回故里葬于先人之旁。折氏家族亦秉承了中国古代“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如折克俭绍圣五年(1098,也即元符元年)九月六日终于晋州之公宇,家人“克遵遗矩,躬护来归,殡梵宇”,于政和元年葬于府州天平山祖茔。折克臣于熙宁三年病卒于郴州官舍,又于政和元年迁葬于府州天平山。郴州远在湖南,又卒年与入葬祖茔时隔40余年,我们不知折克臣是死后就地权瘗,还是死时立即扶柩返乡权瘗,40年后再迁葬于祖坟,均不得而知。但是,归葬先茔,是折氏家族重要的丧葬习俗。
此外,折氏家族实行土葬,也实行夫妻合葬之俗等。总之,从北宋府州折氏的婚姻情况、丧葬习俗,还有墓葬形制等方面来看,北宋时期的折氏已完全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