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4/25450054/b_25450054.jpg)
一、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婚姻方式。根据古代礼制之规定,传统婚姻需经过“六礼”,即所谓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道礼仪程序,而每一道程序又往往包括多项礼仪。这些繁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但是,我们唯一能见到反映折氏婚姻家庭的材料主要是墓志。墓志一般不会记载古人的婚姻过程,它能反映的是既成婚姻家庭,如姻姓、婚姻年龄、妻妾情况、婚姻地域范围等。
折氏家族(北宋)婚姻状况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15BD/1389825690544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2_0001.jpg?sign=1739658094-XSCcg54gtP3wkp8ZLtCiT5tGSiGAiJ9f-0-c541e12fc6c3e4d679f422f308525599)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总结出府州折氏婚姻有如下特点:
(一)姻姓特点
娶妻:从表中知,折氏16位男性,共娶妻26位。娶妻最多的是折御卿,有四位(苏氏、杨氏、王氏、梁氏),娶三位的是折继闵(刘氏、慕容氏、郭氏)、折克柔(武氏、王氏、王氏)和折可适(赵氏、王氏、梁氏),娶两位的有折克臣(王氏、孙氏),其他均各娶一妻。折氏26位妻妇,分别来自15姓。其中最多的是王姓,有8位;其次是慕容氏、陈氏、刘氏、梁氏各2位,路氏、苏氏、杨氏、郭氏、冯氏、孙氏、武氏、张氏、赵氏、曹氏各1位。
嫁女:现有材料能明确为折氏女婿的共有34人,分别来自18个姓氏,有王、慕容、赵、刘、彭、陈、李、高、谢、牛、曹、张、候、贾、林、范、朱、郭。其中又王姓最多,有6位;张姓4位,刘姓和李姓各3位,慕容、彭、牛姓各2位;其余各1位。总体上看,折氏女子均适仕族,虽无达官显贵,不过也无平民商人。
与折氏家族通婚的姓氏中王姓最多,共14位,刘姓和张姓各5位,慕容姓有4位。仅这四姓就占与折氏通婚人数的一半,可见,折氏家族姻姓多集中在王、刘、张和慕容这几个姓氏中。
(二)姻亲族属既有汉族,也有党项族和鲜卑族裔
对于折氏上述个别姻姓家庭可能的来历和世系,高建国先生有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复赘。而对于他们的族属问题,我们能明确为少数民族的也仅慕容氏为鲜卑族裔,丰州王氏(王承美)为党项人,折克禧婿来为或为府州党项
;能确认为汉族的有曹氏、范氏。其余姓氏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均汉族”
。虽然这些姓氏是汉族中常见的姓氏,而且多为大姓。但是其中不少姓氏在宋代党项人中也是常见姓氏。李姓如夏州、银州李氏、延州金明李继周,青涧人李世辅(李显忠)为“世袭苏尾九族巡检”
;刘姓有保安军人刘绍能“世为诸族巡检”
;高姓有绥州高氏,河东蕃官高永年
;梁姓中有人所熟知的西夏两朝太后梁氏、重臣梁乞逋等。所以,在当时蕃汉杂居的河东、陕西一带,在没有确切资料证明这些姓氏的来历、世系以前,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汉族中的大姓,而轻率地下结论均为汉族。
(三)以近地缘婚姻为主,也有远距离通婚现象
从折氏家族婚姻地域范围来说,能明确籍贯和任职地方的折氏姻家主要集中在河东路,如麟府丰三州、忻州、绛州、太原府等。也就是说折氏婚姻地域是以府州为中心及附近州郡,即以近地缘婚姻为主,特别是折氏娶妇和嫁女多集中在王、刘、张、慕容等几个姓氏中。北宋时期,在陕北缘边一带聚居着大量党项部落,部落之间彼此联姻是常见的婚姻方式。偏安一隅的折氏,出于政治上或其他因素的考量,与邻近地域的大姓世代联姻,也是必然现象。这也决定了折氏家族的婚姻具有明显的近地缘特色。
此外,折氏家族中也有个别远距离通婚的现象。如折继闵的三个女儿分别嫁于皇城使知邕州彭崇一、皇城使知戎州慕容令仪、左藏库使江南东路兵马都监刘奎;折克柔女嫁皇城使昌州刺史李澄,虽然北宋刺史为遥领的虚职,但李澄曾任岷州知州;折可存之女嫁华阳人范圭等等。上述折家女婿的籍贯或任职地区距离府州都很远,有甘肃、四川、江苏等地,最远的在广西(当然这些女婿中也不排除籍贯在府州邻近州郡,而远距离任职的)。折氏如此远距离通婚,这与它的政治影响力和当时府州贸易发达不无联系。府州折氏毕竟不是一般州府的知州,在北宋庶姓家族影响力中,府州折氏几与孔氏、柴氏相提并论
。折氏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比普通仕族更有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内选妇嫁女。其二,北宋时期,远在河西边陲的府州与内地交往频繁,且当时府州商业贸易也较为兴盛(主要指马贸易)
,而主导府州马贸易的就是折氏家族。贸易发达势必导致人口流行频繁,这也为折氏家族的婚姻地域的扩大创造了条件。折氏家族婚姻地缘结构的不断扩大,说明作为河东边陲党项豪酋的折氏与中原地区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认同,也说明北宋时期的府州折氏已完全汉化。
(四)女适仕族
折氏婚姻中所选择的家庭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特别是嫁女均为仕族。从30多个折家女婿的官阶官职来看,几乎与宋宗室女择婿标准等同,或标准更高。按北宋制度,“宗室袒免婿,与三班奉职”,就是说宗室袒免婿无官品的,要赐给三班奉职。熙宁十年又规定:袒免婿要“择三代有任州县官或殿直以上者”。目前所知的折氏女婿基本上达到了北宋宗室袒免婿的标准。府州折氏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五)婚龄偏晚
折氏婚姻年龄在墓志中多数没有反映,仅慕容氏墓志铭记载其17岁嫁与折继祖,曹氏墓志铭记载其17岁嫁与折彦文。不过折氏主要男性的生卒年大多清楚,我们从其生子时间也可推测大概的结婚年龄。折德扆(917—964)长子折御勋生于938年,其最晚在937年结婚,即21岁结婚。折继闵(1018—1052)去世时仅35岁,其次子折克柔生于1042年,折克柔前还有一个哥哥折克俊,生卒年不详。折继闵除了6子外,还有9女,只是我们不清楚这9个女儿中有没有比折克俊还年长的。不管怎样,折继闵结婚年龄不会晚于1040年,即是在23岁时已经结婚。折继祖(1020—1071)的结婚年龄相对明确,其妻慕容氏生于1029年,17岁嫁给折继祖,当在1045年,即折继祖结婚年龄是26岁。根据以上折氏家族成员结婚年龄来看,男在20岁后,女在17岁左右。北宋法令规定的结婚年龄沿袭了唐开元二十二年(734)之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后又各提高一岁,男子年十六,女子年十四
。由此来看,折氏家族结婚年龄与宋代法定婚龄相比普遍偏晚。
(六)一夫一妻,姬妾众多
从上述表中还可以看出,折氏男性多数娶一位妻子,但也有多次娶妻的,最多的折御卿娶四妻,折继闵、折克柔、折可适娶三妻,折克臣娶二妻。唐宋墓志中常见有某男娶数妻,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它就是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是中国古代婚姻的传统礼制,按《唐律疏议》规定,有妻再娶妻者是要徒一年,《宋刑统》中的处罚也大致如此。也就说唐宋律典是反对一夫多妻的。折氏男性数次娶妻者,当为前卒再娶。如折可适和折克臣墓志中说得就很清楚,“公(折可适)夫人赵氏,继室王氏、梁氏,皆先公卒”,折克臣“娶王氏、继室孙氏”。折御卿、折继闵和折克柔虽然数娶,其后者也当为续弦或继室。所以,府州折氏仍然是一夫一妻,并没有违反大宋律令。
唐宋法律虽然规定一夫一妻,但却没反对纳妾。所以,唐宋代士大夫拥有姬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折氏家族当然也不例外。现存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铭就是证据之一。李夫人墓志载:“其亡也,不袝崇信(指折惟忠)之兆者,不敢乱嫡庶之分;其葬也,不厝诸姬之域者,盖以尽子孙之孝。”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李夫人为折惟忠之妾,非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不能袝葬折惟忠墓;第二层意思指李夫人还算幸运的,子孙为了尽孝道,没有把她埋葬于“诸姬之域”,而另择一地单独葬于“府谷县将相乡崇勋里小柏墕之原”。墓志中有“诸姬之域”,这里的“姬”是唐宋时对“妾”的一种称呼,也称为姬妾、外妇等。“诸姬之域”当然是埋葬折家诸姬妾的地方。折惟忠的姬妾也不仅李夫人一人。在李夫人墓志中还有“后崇信寝疾,议尽出侍姬”,这里的“侍姬”就是姬妾,而非普通的婢女,“尽出侍姬”说明折惟忠的姬妾有多人。证据之二为折可存墓志铭,该墓志记载折可存父折克行之妻仅有一人,即秦国夫人王氏。但墓志后文有“盖今太安人张氏乃公(折可存)所生母,尚在并门,公欲趋并拜母”。折可存生母非折克行之妻王氏,而是张氏,说明张氏是折克行之姬妾。此外还有曹氏墓志铭,其中有“己酉岁(1129年)二月,祖母安康郡太夫人冯氏薨于正寝,卜吉归葬。奉吾父命,亦袝于府州西天平山祖茔之次”。曹氏墓志铭是曹氏之夫、折可求之子、折克行之孙折彦文撰写。志文中的“祖母安康郡太夫人冯氏”从折可存墓志铭来看也不是折克行之妻,冯氏生子折可求,亦当为折克行之姬妾之一。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府州折氏男性婚姻虽然是一夫一妻,但拥有众多姬妾也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