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2 16:10:58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解文学的科举视角
第二节 关注科举的文学层面
第三节 群体身份与个体创作
第二章 会元——值得关注的科举群体
第一节 会元的来历
一 科目众多的唐代科举
二 出现“三元”的宋代科举
第二节 明代科举的特点
一 考试体系和科名体系
二 科目设置和评价标准
第三节 明代会元的整体考察
一 生卒与中式之年龄
二 出身之籍贯地域
三 科第名次与所习经典
第三章 会元别集存佚考
第一节 明前期会元别集
一 黄子澄
二 黄观
三 吴溥
四 林志
五 刘定之
六 姚夔
七 商辂
八 岳正
九 彭华
十 陈选
十一 陆□
第二节 明中期会元别集
一 章懋
二 吴宽
三 王鏊
四 梁储
五 赵宽
六 储巏
七 钱福
八 鲁铎
九 董玘
十 邹守益
十一 霍韬
十二 张治
十三 李舜臣
十四 赵时春
十五 唐顺之
十六 林春
十七 许谷
十八 袁炜
十九 陆树声
二十 瞿景淳
二十一 傅夏器
二十二 曹大章
二十三 王锡爵
第三节 明后期会元别集
一 田一俊
二 邓以赞
三 孙鑛
四 冯梦祯
五 萧良有
六 李廷机
七 袁宗道
八 陶望龄
九 汤宾尹
十 顾起元
十一 许獬
十二 杨守勤
十三 曹勋
十四 吴伟业
十五 陈名夏
第四章 会元别集中的科举事象
第一节 考试仪注与社会关系
一 国考朝仪
二 杏园恩宴
三 一生世缘
第二节 耳目闻见与理性审思
一 坊牌虚名与功名实效
二 外在设计与内在超越
第三节 教职崇卑与师道存丧
一 举人的选择
二 朝廷的态度
第五章 会元别集的文体问题
第一节 文类体系与编集体例
一 文类体系与文学观念
二 编集体例与文体意识
第二节 文体数量与分布
一 诗文分体数量统计
二 数据形态之启示
第三节 会元别集中的科举文体
一 别集中科举文体的种类和数量
二 策文:具有象征意义的考试文体
第六章 时文语境下的古文之作
第一节 明代时文与古文之关系
一 同质异用的文体性质
二 同步异构的文体形态
第二节 时文正宗与古文正统
一 守正与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