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日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开始

此时经过前几日自己的努力,赵成也算是有了一些积蓄。

一共十几贯吧,十几贯的收入,几乎就是大宋普通平民半年左右的收入。

用来支付接下来招人的工钱,也是绰绰有余了。

这天一大早,赵成在内城的大相国寺附近立了一块木板,上面用白纸黑字写了‘招工’二字。

很快……

便有好事者走了上来问询。

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已经是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对于赵成这招工,也仅仅只是随便问问。

“这是什么人都可以?”

赵成回道:“不要女的。”

一位估计上街买菜的妇女一听,连忙朝着他啐了一口。

其实赵成倒也不是歧视女性,而是,男人的话,一个可以当叉车用,另一个,男人没女人那么多事。

大概是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八个人很快便招齐。

赵成对他们都一一进行了面试。

也说出了一些自己的要求以及接下来的薪资待遇。

“月俸三千钱,有没有问题?”

“额……没有。”

“以后跟了我,就要服从安排,有没有问题?”

“没有。”

“把你们家住哪里,都说说。我记下来,方便以后寻你们。还有,这身高,体重,也量一量。”

赵成还特意找了一把卷尺,以及一个电子秤,上面蒙上一块厚布,来给他们量身高,体重。

“这鞋码,也量一量。”

“今后,我会为你们提供统一的衣服,可能不一定跟其他人穿的一样,你们有没有问题?”

“没。”

“你们谁此前卖过东西?”

“我,我卖过。”

“那你觉得卖东西,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方犹豫了一下,回道:“要口才好?”

“差不多。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发自真心地,好好地对待我们的客人。要把对方当做是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对待。毕竟若是没有他们,我们吃什么?”

简单地跟他们聊了聊天,然后道:“唔……预计再过个十天左右,也就是下个月初,便正式开始开工,这些天,你们最好都留在家里,因为接下来我会找时间一个个去找你们。”

“虽说这些天,你们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我一样会付给你们工钱,就是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地待在家里。”

“好了,都散了吧!”

八个人将信将疑。

……

等过了三天后。

很快,赵成便找到了第一个人,直接上人家家里登门拜访。

当然,来的时候,还带了最新定制的衣物,鞋袜等东西。

衣物包括一整套的秋冬季冲锋衣,还有裤子。

整体色调呈浅橘色跟米色。

主要是为了不易脏。

当然还送了他们同样定制的白色t恤。

整体上,拉上拉链穿上后,显得十分地干净、整洁。

鞋子的,就是最简单的运动鞋,袜子也是一般的袜子。

至于发型,让他们稍稍地打理一下,然后后面再插个道士一样的发簪。

这些,赵成都给他们全都备好。

在冲锋衣的背后,也按照赵成的定制,印出了‘蜡烛,全城五文钱一支’的文字,还带上了赵成不知道从哪个网页上扒下来的蜡烛的logo。

当第一个人把赵成定制的衣服,发簪,鞋袜什么的全都穿上后。

这精神劲。

那妥妥地别提了。

就连对方的家里人,对方他母亲,见了这副打扮,都一下子丢下了菜篮子,一脸的不敢相信。

“二郎,你怎么穿成这样!我这差点都快要认不出你来了!还道是家里进贼了呢,还有这位是……”

这施家二郎便道:“娘,这就是我前日与你说的那位掌柜。”

施家二郎年纪也不过就是十五六岁出头,至于对方阿娘,那自不必说,年纪肯定也大不到那里去。

咋放眼看去,一身粗布麻衣,却也不掩对方的熟女风韵。

赵成见对方大人回来了,也是连忙行起了叉手礼,打起了招呼,“你好。”

宋代当然没有这样的打招呼的方式。

可赵成一时间,也不知道应该称呼对方什么,只能是这么说。

对方愣了愣,也跟着道了一句,“额……你好。”

其实这丁氏一开始还以为她家儿子是说着玩的呢,而且,哪有人招人后,让对方直接先回家的,而且招人的时候,还得量身高,量脚有多长这些东西。

而且施家二郎也说了待遇,一个月三贯。

要知道,虽说开封府也有很多可以做工的机会,你比如说去码头,给别人搬货。

可像施家二郎这般年纪,就直接拿三贯的,还真不多。

倒是听闻了赵成是做蜡烛买卖的。

在打完了招呼后,便向赵成热络地聊了起来,“听闻掌柜是做蜡烛买卖的?”

赵成回道:“正是。”

丁氏:“为何不直接找个店铺,在店铺里卖?”

赵成便道:“开封府里寸金寸土,实不相瞒,其实我也是初初创业,等日后有了本钱了,说不定就会开一家专门的铺子。”

丁氏:“能卖蜡烛的,一般都是实力不俗的商人,掌柜的,怕是实力也不差吧?”

赵成:“咳!也就普普通通吧。”

赵成受不了对方的热络,在检查了一番施家二郎的穿着打扮后,加上还得去另外七家,也是连忙道:“我今日还有别的地方要去,时间有点紧,就这样吧!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看赵成很快便跑掉了。

丁氏只感觉奇怪。

同时……

又看了看自家儿子。

这什么穿着打扮?

有点奇怪,不过你还别说,这一看,还挺精神。

……

对于剩下的七家。

赵成也如法炮制。

一日下来,累得也是够呛。

在离开前,赵成也跟他们提前约好了以后取货的时间以及地点。

刚刚初来乍到的,就别给他们太多了吧。

每人每天卖上两百支就算了。

一个月下来,就是四万八千支。

这样赵成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就是二百四十贯,若是再刨去还要给他们八个人发工钱,赵成一个月的月入,也超过了二百贯。

约等于王德用之前当步军副都指挥使一个月的俸禄。

是大宋宰相一个月月入的三分之二。

当然!

这是理想状态下。

万一卖不了那么多呢?这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现如今他还没有对那些富人动手,若是一支蜡烛只需五文钱,那赵成想,那些富人能从天黑一直点到天亮。

这四万八千支,感觉应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卖不出去。

后面赵成也似乎是想通了,他那么怕自己的同行,担心自己的同行会被饿死做什么,能在古代做蜡烛生意的同行,对方能是一般人?

这肯定一个个原本都富得流油。

那么自己挤占他们的市场份额,反倒是一种怎么说呢。

相当于是劫富济贫吧。

反正穷人除了婚嫁、丧事,估计大部分,应该还是消费油灯的比较多。

所以他的出现,对一般的大宋普通平民,几乎不受影响,但对原来做蜡烛生意的富商巨贾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可对方毕竟也当了那么多年的富商了,赵成觉得,也是时候该轮到他当当了。

在想通了这一段后,赵成便不再心慈手软。

反正……

尽可能地不断去扩大自己的市场便好了。

……

第十一天。

也恰恰是第二个月的月初。

在对八人进行了最后一番讲话后,八人也是正式开始了替他售卖蜡烛。

考虑到城门口是全城百姓进出的主要通道,人流最多,所以赵成也是初拟,让他们每个人守一个内城的城门。

当然,这只是建议。

如果他们有更好的出货的方式,比如说找到一些当官的,有钱的人家,让人家把他手里全部的蜡烛一口气全包了。

那赵成也是一点都不反对的。

“你们还有没有疑问?”

赵成看了看众人,清一色的穿着,清一色的扁担、马扎,一个个都昂首挺胸没有说话。

赵成便拍拍手道:“好!那就去吧!我提前祝你们买卖兴隆。”

紧接着,八人便挑起了扁担,每人二百支,说实话,挺轻的,便去沿途叫卖,又或是找个地方,摆个摊,坐下来慢慢地卖。

至于赵成……

自然是再去搞点其他的事情了。

比如说……

回到现代再查查资料。

看看还可以再找谁来当靠山。

又或者是再去看看商铺,跟别人聊聊,看别人有没有想要出手的。

而且……

赵成觉得,自己接下来说不定还得再在沿河的地方,租一个正经的货仓。

这样才更方便他到时候对别人出货。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就在张婆婆这边附近,跟打游击似的。

主要是他那么大的出货量,放在张婆婆家,也不好。

张婆婆虽说一点都不过问他所做的事,但他能从现代取那么多的东西到这边,这时间短还行,时间一长,就算是张婆婆,估计也怕是会很好奇,他的蜡烛都是怎么来的吧?

为此,当其他八人都去卖货的时候,赵成也是来到了汴河沿岸。

看看有没有可以租用的货仓,以后,这出货的地方,就选在这。

下午。

虽说货仓没有谈成,不过赵成很快还是谈成了一块空地。

对方张口就要价一百贯,面积还不到二十平,就一块空地,什么也没有。

如果是一百贯,放到去开封城外购买良田,怕是都能买至少五十亩地了。

不过赵成还是在砍了一番价,把价砍到了六十贯后,买下了!

甚至还觉得有点便宜!

虽说地段可能是相对偏僻了些,不是在闹市,可偏僻些也好。

这样自己拿货过来的时候,也没什么人看得到。

只不过现在光只买了地,也还不够,还得再在上面盖屋。

这怕是还得再花费个几十贯才行。

可他现在钱也不是很够,只能是再找个地方,先狠狠地赚上一笔。

紧接着……

赵成便在网上搜索,大宋仁宗时期,那个官员最有钱,最贪。

你还别说!

这北宋时期的官员,相对而言,还真没什么太有名的贪官。

又或者可以这么说,他们都隐藏得太深太好了,所以历史书上并没有特意去强调性地记载。

其实,看一些史书上的记载,比如说宋仁宗之前的丁谓这些人,这些人不管是勾结宦官,还是贪污挥霍,还是比较地多的。

但问题就在于,宋仁宗之前,这样的贪污腐败的人比较多,到了宋仁宗时期,这样被记载的人,反倒好像一下子就又变少了。

当然!

这丝毫难不倒赵成。

赵成觉得,自己要想混得好,除了要结交像是范仲淹这种正人君子,有时候,也需要去结交一下一些小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黑白通吃。

但选什么人,这就是个问题!

吕夷简这种吧,权势太大,自己跟对方交往,总感觉要低人家一头。

那就只能是选一个权势没有吕夷简这么大,但是,又还有一点宫里宫外关系的人了。

贾昌朝!

这人似乎不错。

资料上说对方喜欢结交宫人,可本人又没什么太出众的能力,只是个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但好像,对方这结交宫人那也是大后期的事了,前期对方还是很正直,很能做事的。

贾昌朝不行,赵成又只好去看向其他人。

夏竦?

这个庆历新政的最大的反对者。

此时在京师中,任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可能还可以如宰相般参知政事。

然后下一年,对方会被宋仁宗出知青州。

虽说不知道缘由,但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就是出自对方的手笔。

这虹桥想都不用想,肯定不是对方想出来的。

说不定是某个工匠给对方献上的技术。

而对方恰好把这事给干出名而已。

此时的夏竦,缺的又是什么?

倒是有资料表明,夏竦此人生活作风,极为奢侈,这倒是可以作为一个很不错的突破口。

毕竟生活作风奢侈,这也就意味着,对方喜欢享受,而赵成有大把东西,可以增强对方的享受。

这种,就属于是直接找上对方,然后明着来都没问题的那种。

对!只要你能让他觉得享受,对方说不定就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