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大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书缘起与主要内容

虽然县城很重要,但县城在未来中国扮演的角色,却在“黑箱”之中。

在中国,城市化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城市化的格局和工农城乡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城镇化浪潮中,小县大城悄然崛起。

与小城镇相比,超大城市在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农民将如何选择,他们会跳过小城市,直接向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聚集吗?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张的同时,为何仍有小县城在县域内部实现了小县域面积、高城镇化率的跨越式发展?

本书写作缘起于2022年笔者受邀到福建泉州的德化县做乡村调研。笔者感叹于德化两个78%的数据,即在2232平方千米的县域面积、35.49万户籍人口的山区小县背后有78%的城镇化率和78.8%的森林覆盖率。而多数经济发达的地区,要么是城市偏向的建成区经济崛起,留下凋敝污染的村庄,不得不面临先污染后治理的窘境,要么是乡村环境优美,但县域缺乏核心主导产业,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而县域叙事主要集中在国内几大城市群中的上述两种情形,对于类似德化县的小县大城关注不够。中国幅员辽阔、县域遍布,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同步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道路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以“小县域、大城关”“少人口、大集聚”“小产品、大产业”“小环境、大发展”为四大特征的小县大城,在40年的城镇化浪潮中通过“小县域、大城关”战略,探索出了中小城市城镇化的个性化道路,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在当前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为一个地处海西城市群边缘地带,担负着重要生态保护职能的山区小县,德化县通过小县大城战略,在国内率先打造了城镇化历史进程的县级经济体,其城镇化的实践历程实属不易。面向未来,小县大城战略也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笔者在2022年于德化县调研后,受《文化纵横》杂志约稿,就撤县设区“急刹车”背景下的城镇化出路,提出了小县大城的“不可能三角”,即在人口城镇化、核心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三个政策目标中,难以得二兼三。此文发表后,笔者得到中信出版集团的出版邀请,笔者团队遂再度重返德化县,开展调查研究,著成此书。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长期关注乡村发展与国情研究。2022年,笔者团队受邀到德化县开展调查研究,共建德化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并由本书第一作者担任该院院长。本书得到了德化县乡村振兴研究院2024年度研究课题资助,并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陶瓷工艺大师等协助。笔者对上述机构及个人致谢。

以县兴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产强县是小县大城的治理逻辑。本书的调查研究也围绕这四部分展开。在基线调研中,笔者团队对德化县的乡镇及下辖典型村庄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在2022年撰写《文化纵横》杂志文章的过程中,笔者对陶瓷产业几个重点乡镇进行了回访。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笔者团队重访德化县,拜访了当时的亲历者,阅读了大量内参报告,为本书进一步打开小县大城的“黑箱”提供了可能。本书使用了诸多数据和史料,其中,新近数据主要由德化县各部门提供,历史数据及史料主要来自德化县档案馆,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笔者团队在德化调查研究期间亲历者、主政者的口述。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是导论,笔者阐述了自身对县域研究的理解与思考,期望在县域研究正当其时的历史时期,倡导实践经济的研究导向。第二部分是小县大城何以可能,主要是第二章至第四章,首先引入和讲述小县大城这一概念,其次阐释其形成机制,最后刻画小县大城的四大特征及其治理逻辑。第三部分是小县大城何以可为,主要是第五章和第六章,笔者一方面揭示出小县大城面临的“马太效应”下的“不可能三角”,另一方面也为小县大城提供了建制城镇化、非建制城镇化及就地村镇化三条可能的出路,以期为各级部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各方力量到县域投资兴业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