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美国宗教的自由竞争:无国教的美国?有国教的美国?

美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不立国教是其基本的立国原则,但是另一方面,美国又是一个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国家,它的大部分国民都是基督徒,并且在很长一段历史里,它的大部分国民都是清教徒。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教徒就能够在北美殖民地做大做强呢?

首先,革命总在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带发生。英国向北美移民后,圣公会教徒大多定居在南部殖民地,并把英国的国教复制了过来。但相比于逃避宗教迫害而来的清教徒,他们的宗教狂热简直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官方教会——安立甘宗在此地实行主教代理制度,缺乏实际权力的代理主教们根本无法有效监督教会。在北美殖民地初期,英国圣公会在殖民地一直没有驻地主教(Resident Bishop),致使其组织建设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任何想授命圣职、正式担任神父职位的人,都必须去英国完成这个仪式,这一来一回,脱离群众就成为必然。尤其是到了后期,随着移民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安立甘宗早期凭借国教地位获得的土地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最后的结果是1802年安立甘宗的大本营弗吉尼亚通过了《教会附属地法案》,宣布教会附属土地属于公共财产,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一哄而上把安立甘宗的土地给充公了。

其次,英国国教的制度与北美殖民地的现实严重不符。欧洲各国的国教,基本都是建立在教区制度的基础上,说白了就是属地管理,你是哪个教区的人,就去哪个教区的教堂。然后一个教区再派个主教,这样就把体系给搭起来了。这种制度设计,其实和欧洲当时的封建领主制度是很搭的。很多大贵族家庭,大儿子继承贵族头衔,小儿子就去当个教区主教,最后红与黑一搭配,就把这方水土这方人管得服服帖帖的。但是北美殖民地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地很多,人很少,而且流动性很强。这种画地为牢的教区制度,就完全跟不上移民社会的脚步了。相比较而言,各种从欧洲逃来的异端,就没有这种执政党的负担了,他们的传教肯定是以人为本,而不是画地为牢,什么长老宗、浸礼宗、卫理教公会,都是巡回传教,哪人多去哪里,虽然没有官方支持,但密切联系群众,所以后来居上、做大做强也很正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欧洲与美国教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美国教会的群众色彩更重。这是一个缺乏政教合一传统、人口流动很大、底层平民素质不高的新社会对旧社会宗教文化的最大改变。去过美国教堂的人,会发现很多美国教堂没有欧洲教堂里那种学理性的讨论,动不动就是音乐走起,靠热情取胜。这个特点其实在殖民地时期就种下了。尤其是到了“大觉醒时代”,追着老百姓走,哪儿人多去哪儿,老百姓关心什么讲什么,老百姓喜欢什么讲什么,巡回布道、以情动人,基本上成了美国各大宗教派系的发展趋势。北美殖民地的宗教越来越成为不同于欧洲的独特文化的孵化器,而这其实也偷偷地为美国独立战争打下了群众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北美殖民地之所以成为异端的乐园,主要还是太缺人了。一个地方如果连罪犯、流浪汉都需要,就不会对异端太挑剔了。更何况,清教徒往往还拖家带口(早期殖民地非常缺女人)、勤劳节俭、具备熟练的生产技能,实在是对殖民地的发展太重要了。大多数殖民公司都是来做生意的,既然是生意嘛,哪怕这些清教徒怪一点、非主流一点,只要能够解决迫切需要,也不是不可容忍的。其实在北美殖民地的宗教政策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部的纽约、宾夕法尼亚、罗得岛这样的地方信仰最自由;封建味道最重的弗吉尼亚、马里兰这样的地方虽然不承认宗教自由,但是对异端相当宽容,形成了事实上的宗教多元;而恰恰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来的清教徒建立的马萨诸塞,最不自由,甚至一度建立了神权政体,并对其他异端大加宗教迫害。那么为什么后来这种神权统治会结束呢?一方面是纯洁的生活终于让老百姓忍无可忍,一方面是对异端的迫害最终升级为对清教徒内部不同意见者的迫害,导致了清教徒的分裂,最重要的其实是王室为了加强对这些海外异端的管理,曾在1686年以后短期收回了马萨诸塞,并重新推广英国国教。这让清教徒痛定思痛,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以对抗更强大的外敌。后来在“大觉醒时代”,由于英国实施了宗教宽容,并将政策写进了新的特许权中,马萨诸塞的清教徒们最终被迫接受了强加的宗教宽容。说句题外话,虽然美国的建国历史经常被描述为追求自由的殖民地人民对封建殖民母国的反抗,但无论是从对奴隶的人道、对印第安人的仁慈还是对异端的宽容来说,英国人都比这些进步的美国人文明很多。

宗教迫害的历史 美国的历史与宗教迫害密切相关,它既包括英国对清教徒的迫害,也包括清教徒在北美殖民地对其他教派的迫害。让我们先从英国对清教徒的迫害说起,这可真是说来话长。话说英国以前也是天主教国家,在亨利八世上台以后才发生了宗教改革。那么为什么要发生宗教改革呢?倒不是说亨利八世的思想出了问题,而是三个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其一,英国越来越追求其独立的国家利益,而它的主要威胁是天主教的捍卫者西班牙与法国。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就像伊朗必然不会和奥斯曼土耳其选择一个教派一样。政治站位不同,信仰也自然要改旗易帜。其二,是加强王权,就要钱、要地、要人,教会是块大肥肉。欧洲的宗教改革本质上就是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其三,则是私人的原因,那就是亨利八世想离婚。他的原配是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给他生了个女儿玛丽,他既担心将来女儿嫁人把家业当嫁妆了,又和天主教发烧友凯瑟琳感情不和、三观不合,所以他想离婚,但是天主教不让离婚。最后,亨利八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和天主教世界硬脱钩了。1534年英国搞了个《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领袖,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同时还宣布禁止与罗马教廷的一切往来。但脱钩这个事吧,毕竟是出于利益而不是信念,所以英国这个宗教改革就不像苦大仇深的德意志那样坚决。英国王室也始终留着不少天主教的血脉,所以一不留神就有国王试图走老路。不管是亨利八世后面的“血腥玛丽”,还是被砍头的查理一世、复辟又被搞掉的詹姆斯二世,英国国王试图把信仰再改回来的还真不少。直到光荣革命以后,这事儿才消停。虽然英国王室的信仰是投机的,但是英国的很多国民则激进得多,他们一直觉得,英国的宗教变革还不到位,在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时期,他们坚决和机会主义的安立甘国教斗争到底。本来伊丽莎白女王还是比较宽容的,但这帮人越搞越大,直接要求废除安立甘教会的主教制,要搞长老会,这实际上是要用地方贵族来掏空国王的政教合一。这一下,伊丽莎白就不能忍了,加上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不担心国内局势不稳定了,所以她干脆重拳出击,颁布了《三十九条信纲》,强迫英国人只能信奉安立甘宗,逮捕和处死了一批清教徒。本来清教徒还指望伊丽莎白之后的詹姆斯一世能够改变这种高压,因为詹姆斯一世来自深受长老会影响的苏格兰,但哪里想到屁股决定脑袋,安立甘宗是国王独揽政教大权,长老会则要求地方贵族长老控制教会,只要国王不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所以詹姆斯一世一到英格兰就宣称“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安立甘宗的基本内容不容讨论,应坚持一个仪式、一个教义、一个戒律,搞得比伊丽莎白还狠。清教徒的大逃亡也就从此开始。

然而,一旦异端成为主流,他们搞起宗教迫害来也毫不手软。在北美洲逐渐做大的清教徒迫害起其他宗派来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曾经痛恨的英国国王。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建立的马萨诸塞殖民地在最初搞的是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其他宗教主张都不能传播。马萨诸塞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允许外人长期居住,不允许老百姓有任何娱乐,对异端驱逐、鞭挞、割耳、绞死,各种严刑峻法毫不逊于欧洲,尤其对待贵格教派,他们表现得极其残暴。值得一提的是,清教徒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他们热衷发动群众抓女巫。最有名的是1692年塞勒姆发生的清教徒屠杀异教徒的血案,20名无辜平民被诬陷以巫术蛊惑邻居罪而惨遭迫害。其实马萨诸塞之所以流行抓女巫,主要原因无非两个:其一是妇女地位低下,最容易被迫害,而且清教徒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尤其严酷,沉重的劳动、枯燥的生活、严格的管束让女性很容易出现精神错乱的症状,这在当时即被当作女巫的证据;其二是邻居之间争水争地,矛盾日益激化,但是清教徒社会又要求大家保持兄弟之爱,所以人性的恶毒就以检举女巫这种“最正义”的形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