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之约——一场冬奥之梦的邂逅
赵伟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本科生
国家游泳中心 赛事服务组长

如果说青春有颜色,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这一抹如梦般的志愿蓝将是我青春岁月里最特殊难忘的亮色!幸启“冰新一代”,圆梦冬奥之约。在19岁,这个一字开头的最后一年,我有幸遇见“冰立方”,在这里,我的冬奥记忆生根发芽,绽放冰雪之花!
我是“冰立方”赛事服务领域的一名志愿者,我的工作主要是为持票观众提供引导观赛、入场与出场、检票与验票、问询和通行控制等服务。
南广场——一点也不“难”
冬奥工作的第一站,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南广场室外岗。冬季室外的严寒是志愿工作中第一个小挑战,但是再冷的夜也阻挡不了我冬奥第一站的热情之火。我仍记得站在出口的岗位上,在“鸟巢”的红与“冰立方”的蓝交相辉映下,观众陆续退场,志愿者们用手中的交通棒点亮出口通行的路,我们一边挥手和热情的观众道别,一边送上“注意脚下安全,感谢观赛,祝您生活愉快”的温馨提醒与祝福。口罩遮住了我们的脸,但永远遮不住我们的笑颜,看到观众眼神里满意的笑,听到如朋友、家人般的感谢与问候——“谢谢你们,再见啊,你们志愿者辛苦了!”即使在冬夜的寒风中伫立,我的内心仍充盈着温暖与感动,一切工作在观众的认可面前都是那么值得,那么有意义,那么刻入人心!冬奥的夜晚,内心滚烫,回忆徜徉!
奋斗在南街——贰+叁
冬奥的第二站和第三站来到了南商业街,一个有趣、充满挑战又冒着烟火气的地方。南商业街的岗位分散,相对于南广场,工作难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墩墩顶流”的热潮让南商业街里的特许商品售卖店成了人流量最大的点位之一。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如今回想,仍有无数的快乐洋溢心间。一次下了早班,中午坐班车回到燕园,刚下车,走了不到一分钟,有一位老爷爷突然停下来拦住我,略带口音地问道:“小伙子,你们现在能买到那个‘冰墩墩’吗?”我脑子里反应了一下,回复道:“爷爷,您好,目前场馆里‘冰墩墩’也是缺货状态,后期会补,可能得等一段时间,希望您能理解,谢谢您的配合,如需买其他东西,请按照一米线有序排队。”爷爷愣了一下,回复道:“没事没事,我就问问。”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已经下班了,身处燕园,而非“冰立方”的服务岗。一点一滴的小事,在脑海中汇聚,形成了属于南商业街的记忆,每次回想,笑声与泪水常伴,感动与感激不离,南商业街,记忆长河再会!
看台是我“家”,人人爱“大家”
冬奥的最后一站,我幸运地加入了场馆内看台的志愿者大家庭,收获更多的惊喜。看台区的工作是与观众接触最密集、互动最频繁,询问与咨询最多的岗位。在场馆内听到几个参赛队伍在场上呐喊“Hard, hard!”,确实别有一番震撼,尤其是当有中国队的比赛时,那种不由自主的呐喊,内心屏息的期待,是独属于“冰立方”的一份悸动与回忆。每一次为观众引导座位,每一次提醒“出场请带好票据”,每一次调节气氛和观众一起挥手鼓掌,这些都在心中积攒着记忆的分量,增加着情感的温度,记录着经历的点滴。这是独属于看台的冬奥记忆,也是独属于我的珍贵宝藏。

赵伟在南广场出口处站岗

看台区服务结束志愿者的合影(左二)
最珍贵的你们,青春拥有更多的美好
人生匆匆,过客芸芸,但总有那么些人会在你的人生笔记上留下他们的名字,回想起来,洋溢着满满的温暖与感动,感谢相遇,感谢有你。冬奥一路走来,认识了太多美好的人。每一个人,我都会牢牢铭记,这是我一生的珍宝!
冰雪中见证,樱花里送别
冬残奥的开启,又是冬奥崭新的篇章。这次是轮值通行控制岗,需要在各点位查验核酸、检查证件等。一周多的上岗,时间的脚步似乎更快了,在“冰立方”的日子也进入了倒计时。有幸见证国旗的高高飘扬,有幸目睹中国队轮椅冰壶的璀璨,有幸在我深爱的“冰立方”歌唱祖国。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是我不想说再见,又不得不说再见,但一定会再见!
纯洁如冰,热情似火。一个弱冠少年的启航,冬奥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人生旅程的起点,独立,主见,满怀期待,奔赴下一场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