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
介绍本书之前,首先想问大家:“一篇论文究竟是怎样诞生的”,这个问题你究竟有没有好奇过?对此,我的答案是:一直很好奇,从来没见过。我只在期刊上见过已经发表的论文,但从未亲眼见过一篇论文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即便是在读博时,我和师兄在同一间办公室,我也从未围观过师兄论文的写作全过程,只见过师兄为写论文而衣带渐窄(我没写错!)、白发增多。所以,推己及人,我认为,应该会有相当一部分刚刚走上科研之路的小朋友对论文写作全流程比较好奇,很想知道:“别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
这,就是本文的灵感来源。在我正式走入科研之路(2008年,博士一年级)的第14个年头,回忆一篇已发表论文[1]的写作全流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以满足更多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同时,如果这个过程能够传授一些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则更妙。事实上,这也是本书写作的最主要目的:我想做一个尝试,能不能通过书面复刻论文写作的全流程,帮助小朋友们从中学会写作方法?
这个过程,如果说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我的答案是“能”。原因很简单:我试过。从2019年到2022年,我曾以一年级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和部分一年级博士生为受众,连续开设了三期论文写作班,以“每周解决一个问题”的形式带领小朋友们从无到有建构一篇论文。在每年的开班第一天,我都会和同学们讲:“写论文很简单,有手就行。我保证在八周过后,每位同学都会拥有一篇五千字以上的论文。”而在每年结课时,多数同学拥有的都是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在这个过程当中,理论上,我们只写了一篇论文;但实际上,我们练习的是一个方法。至少,就我自己的学生而言,当他们进行到毕业论文写作阶段,遇到“瓶颈”时,我只须提醒他们:回忆一下写作班上的“案例整理”课!当时我们是怎么处理此问题的?学生的反应通常会是:哦!对!好!老师再见!
那么,在无法进行“一对一”互动的情况下,我可以通过任务式教学,教会更多的读者朋友们写作方法吗?我认为,也可以。但具体方式,必然不能使用“面目可憎”的产品说明书式教学方法,如“什么是收集资料?”“我该去哪里收集资料?”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知识倒是不难获得。但据我对学生的观察,“说明书”一方面难以理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眼睛会了手不会”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学生根本记不住!如果不让他们动手操作一番,哪怕是上午刚刚讲过的东西,学生下午也会忘掉。当然,不仅仅学生如此,我自己也是如此。看过一遍菜谱再去做菜,很可能架上锅子就想不起来:西红柿炒蛋,是先放西红柿还是先放蛋?所以,“看过就忘”绝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育方法不当。正是基于此,这本书的设计,将采用一种“苏格拉底式”或者“论语式”教学方法——全书以问答形式呈现。本书当中共有四个虚拟人物。
鱼老师(我),其基本情况完全模拟我自己:本硕博均为法学专业毕业,目前拥有十年工作经验与十四年论文写作经验。至于为何使用“鱼老师”这一称呼,原因在于我在互联网上的另一个马甲是“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公众号作者之一,笔名爬树鱼。
珊瑚,女,法学本科,国际法学一年级研究生。珊瑚同学由于已经接受了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且至少撰写过本科毕业论文,因此,拥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检索与案例研究常识。珊瑚同学的知识水准设计,应当是与本书大多数读者朋友基本相同的。珊瑚同学也会迷糊、也会犯错误,但多数情况下还是靠谱、细致且积极进取的。
龙虾,男,英语本科,法律硕士(非法学)一年级研究生。此教育背景的设定,是由于法律硕士群体同样是法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受众。法律硕士同学同样须撰写三万字以上的毕业论文,但由于基础知识与法学教育相对较为缺乏,因而很可能缺乏一系列常识。因此,本书安排这一人物出场,意在通过龙虾同学的提问,揭示一些写作基础知识。也请读者朋友们不要嘲笑龙虾同学,毕竟,谁没有个从零开始的时候呢!
海葵,女,法学本硕,国际法学一年级博士生。海葵同学在本书当中被设计为“已有过论文写作和发表经验”的高段位小朋友。她也会在书中与大家分享论文写作的经验与教训。
至于为什么本书的虚拟人物是四人,这纯属巧合,与《西游记》没任何联系,我保证!至少,我否认自己像唐僧一样唠叨!
最后,介绍一下本书的使用方法:
第一,由于本书介绍的是“一篇论文的诞生”,因此,顺序问题十分重要。请读者朋友们尽量按章节顺序阅读,否则很可能无法理解章节当中描述的问题。
第二,本书中会大量出现“鱼老师”为其学生布置的作业。读者朋友们如果有时间且有兴趣,不妨在看到书中出现“作业框”时暂时不要往下读,停下来,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反正,只要你做完,下一章肯定会出现“鱼老师和三个徒弟对答案”的场面。只有真正动手去做,你才能体会到珊瑚同学的纠结与龙虾同学的迷茫。换言之,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论文写作指导”,不如说是一本“互动式论文写作习题集”。其用法跟大家高中时无比痛恨的数学练习册差不多。我保证,只要你动手去做,收获肯定比“只看习题讲解”要大!
第三,本书当中,珊瑚同学还有一个职能:做笔记。即在每章末尾,鱼老师都会要求珊瑚同学将本节课笔记发到师门群里。读者朋友们完全可以对照笔记复习一下本章提及的知识。通常来讲,能够完全看懂笔记说的是啥,就足以证明你已经吃透了本章内容啦。
第四,本书结构设计完全遵从教育学原理——知识的重复出现有助于记忆。因此,不仅在每一章当中会出现同一个方法的反复练习,而且,在不同章节当中,鱼老师也会时不时地带领三位徒弟复习此前讲过的知识点。这实际也是我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当中反复适用且屡试不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如果大家在某一章节看到前文曾论及的技巧并且能认出来此种技巧,请笑一笑!这说明你此前读书入脑啦。
——说明:本书虽然形式很不正经,但其中对于法学问题的探索是极为正经的。其中出现的所有事件均源于公开新闻,作者并未杜撰;所有法律条文均来自政府官方网站;全部案例均有明确引证与出处。且,书中全部英文资料也均来源于欧盟、美国有据可查的官方网站。此书当中素材唯一可能不准确之处在于,由于法学这一学科本身高度的时效性,本书出版后,其中所提及的法律可能会被修订、所讨论的法律问题可能已有全新的解决方案。如此种情形真的发生,还请读者朋友批判性阅读。
最后,本人郑重声明:正如我导师在我读书时教导过我的,“文无定法”。写论文当然不止本书当中论及的一种方法。我介绍的,仅仅是我自己认为正确且比较擅长的一种方法。并不代表除本书之外并无其他更加优秀、高效、便捷的方法。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读者朋友们在学术之路上汲取百家之长,甚至独创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自己的学术人生增光添彩!
赵海乐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