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成长的三种动力
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一个观点:作为人类,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他人的陪伴,只有这样,方能巩固我们自身的存在,完全独立于他人而“成为你自己”是不可想象的。他还指出,我们对他人有三种需求:①需要来自他人的理解和认可;②渴望归属于强大的他人、机构或者社群——以此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③我们还有一种需求,当我们看到他人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哪怕是挣扎在同样的不幸中时,我们也会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有意义的和有希望的。
科胡特把第一种需求称为“镜映需求”。能给我们提供理解和认可的人,就是我们的“镜映自体客体”。第二种需求被科胡特定义为“理想化需求。”提供安全感和力量感的他人,就是我们想要归属的“理想化自体客体”。第三种需求被科胡特定义为“孪生需求”。提供这种需求的他人,就是我们的“孪生自体客体”。“孪生”这个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孪生自体客体”就像孪生兄妹一样,和我们一同成长,和我们有着相似的愿望和做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些愿望和做法有了正当感。
当我们看着《老友记》中的人物同我们一样经历经年累月的缓慢成长时,我们也意识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需求,认识到了这种需求的正当性,发现了成长的可能性。可以说,已经有一代又一代人是伴着各种成长性的连续剧长大的。这种剧中的人物也扮演了观众的孪生自体客体的角色。
青年人渴望成长,这是任何一个有活力的社会的首要特征。在这样的地方,成长几乎具有一种宗教性,近乎一种信仰,它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关于成长的连续剧,则是针对这种需求应运而生的。
当然,在这个时代,人们追求的东西不一而足,金钱、权力和爱情是最为常见的,但是没有人格的成长,这些东西难免成为空中的楼阁、沙滩上的城堡。我遇到过很多财务状况良好、身体康健、工作体面的来访者,他们可能毕业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在经济上没有经历过困窘,在爱情方面似乎也无往而不胜,却每每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终有一死,我得到的这些终究会失去,甚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也终有消失的那天,我的奋斗有什么价值?
很多人都带着这样的困惑努力活着,一边怀疑自己努力的意义,一边很认真地批判自己还不够努力、担心自己会被淘汰和抛弃。事实是,如果没有心灵的成长,一切外在的成就最终会幻化成数字。而且更为矛盾的是:外在成就的获得,反而会加深内心的无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