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行军未达目标
根据对天气的预测,4月9日至12日有一个好天气过程。我们在4月5日开始了第二次适应性行军,7日到达位于海拔6500米的三号营地。
这是第三次走这条路,有了一定的适应性,所以感觉比前两次要好,要轻松。8日,我们向号称第一天然屏障的北坳出发,去攀登珠峰的第一道难关。
北坳就像一堵冰墙挡在了我们面前,它不但陡峭,还有很多冰裂缝,极易发生雪崩。老登山家、中国登山队副队长许竞带领的侦察修路组,负责攻克这个难关。
他们经过奋战,钉入了35把冰镐,架设了多条绳索和路标,还在冰裂缝上架设了金属梯,刨出了数百级台阶,打通了前往北坳7007米的道路。
尽管这样,攀登起来还是十分困难。因为北坳的坡度太陡,直线攀登有困难,只能走“之”字形的路线以减缓坡度。
我们使用了结组的方法,四个人用一根十几米长的绳子连接在一起,以便互相保护和救助。有些看不见但怀疑有暗裂缝的地方,都插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告诫后面的人一定要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以防掉进暗裂缝。
第一次攀登北坳,我有些紧张,生怕走错一步,特别是攀爬架设在冰裂缝上的梯子时更是提心吊胆,因为稍不小心就会掉进深不见底的裂缝里。
为保险起见,我干脆四肢并用,小心翼翼地趴在金属梯上,根本就不敢往下看,更不敢眨一下眼睛,紧盯着梯子表面,一格一格地向上爬。还好一路有惊无险,平安到达北坳,我松了一口气。
经过四天的攀登,我感觉很好,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体力也没问题。我们这次的任务是登到7600米的高度,以便取得更高海拔的适应性,然后返回7007米的北坳营地。
不料天气突变,9日凌晨开始下雪,风速达到32米/秒,相当于12级大风,直到12日也没有减弱的迹象。在北坳滞留的这几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在高海拔大风中住帐篷的艰辛滋味。
帐篷除了有四根金属杆支撑,还有八条高强度的尼龙绳拉扯固定。帐篷不大,要挤进四个人,连翻身都很困难。即便是这样,大风有时还是会把帐篷吹离地面,睡在里面提心吊胆,生怕大风会把我们吹下山崖。
因为温差的缘故,帐篷里面会结霜,大风吹得帐篷不停地抖动,把霜都抖落在我们的睡袋上,早上起来睡袋上的霜都快把我们埋起来了。幸亏睡袋上有一小块帘子是专门遮挡脸部用的,否则霜会不停地掉在脸上,根本无法入睡。
我们在北坳坚持了四天,天气丝毫没有好转,只得被迫下撤,返回大本营休整。第二次行军没能按计划完成任务。
刚回到大本营,天气预报又预测,4月17日至19日可能会出现好的天气周期,并可能延续到20日至25日。已在大本营休整多日的另一支队伍出发了,并在4月20日登到了8100米的高度。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有点紧张和纠结,希望最先登上珠峰的是我们。
中国登山队副政委、突击队队长邬宗岳同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开导我说:“他们能登顶那当然是好事,我们再去扩大战绩更是锦上添花,完美地完成这次任务该多好。但山上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天气更是千变万化,我们只管好好地休整,准备随时出发攀登。”
果然,那支队伍在8100米遇到大风无法前进。天气预报又说,25日前已无好天气,要到4月底5月初才会有好的天气周期出现,他们只好返回了大本营。这次突击顶峰的计划因天气预报失准而再次宣告失败。

队长邬宗岳(右)带领我们出发突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