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需要人类观
如何活出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此刻,活着的你我都有什么样的人生愿望呢?想成为有钱人,想名扬四海,抑或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想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全部等。从世俗的欲望到崇高的理想,人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愿望。但是,如果粗略概括这些愿望,不难发现它们在本质上都相差无几。总而言之,都可以用“想成功”或“活得幸福”这两点来概括。
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人们无论如何都想成功,或者是想活得更加幸福,这是人之常情,再自然不过了。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愿望的主体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自己”。想成功也好,活得幸福也罢,最终的主人公都是作为个人的“自己”。虽然有些人可能会持反对意见,反驳道:“不,我只想让别人成功,我自己成不成功倒是无所谓。”或者有些人根本就不指望自己能出人头地。但是,包括这些想法在内,也都能总结为:作为个体,大部分的人都追求令自己满意并且有意义的人生。这一点,显然是不需要讨论的。
虽说道理上是这样,现实却是就算想要过好令自己满意的一天都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一辈子了。大多数人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妥协,有时候还会因为思索自己究竟获得了多少幸福而感慨万千。也有一些人既无法认同主流社会,也无法让自己满意,只能在沮丧中虚度光阴。
我希望本书能为读者的人生指明方向,作为一味良药,让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产生更多的满足感。基于这个想法,本书将向读者介绍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这两位巨人的人生轨迹。他们的人生哲学揭示了一个人在社会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和原则。
经营哲学:超越经营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哲学?德鲁克是管理学家,松下幸之助是企业家,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企业经营的技巧吗?而且,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是各自领域中的翘楚,分别介绍他们的书已经很多了,本书为什么要将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这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些疑问,我想阐述两点理由。
第一,无论是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思想,还是松下幸之助倡导的经营之道,都不是只有技术和知识。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有着超越各自领域的普适性,甚至可以说,这两位大咖之所以能够悟透经营和管理的要义,是因为他们都构建了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思想体系。
第二,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思想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持有同样的看法。对于活在当下的你我来说,他们的思想仍然存在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如今正是知识高度专业化、信息泛滥的时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不时出现因缺乏道德导致的企业犯罪案件,以及各种各样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也许是执政者、企业家和经营者不懂得以人为本的哲学和缺乏恰当的视角吧。不仅领导者需要这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思考并探寻自身,如果能每天都遵循正确的哲学思想而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就能够让自己保持清醒不犯大错。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在提出经营管理技巧的同时,还通过对自身的思考明确了人类该有的姿态。
说到要学习哲学思想,有些人可能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聪明而高尚,就不可能过上上等人的生活,很遗憾,本书的意图不在于此。简单来说,我撰写这本书的主旨是告诉大家看待任何事情都要有从本质上思考的习惯。养成了这种习惯就会有大局观,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剖析自己,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得稳定,不会有大的变化。
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作为社会角色,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两位大咖分别在美国和日本生活,但是都经历过动荡的战争年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在认真生活的同时,还不忘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类的未来会怎么样”“社会只是维持这样的状态真的可以吗”“到底是什么在改变着社会”等问题,他们都站在“人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样”这一原点上,不断地求索。而且,他们并不只是在自己内心将这些深奥的问题用富有哲理的话语一一解释清楚就算了,还将自己的想法广泛传播给芸芸众生,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正是他们二人生活的认真之处。
作为“管理学的发明者”,德鲁克给日本的经营者带来的影响很是深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高速发展,无数经营者从德鲁克的著作中了解到世界和日本正在迎接怎样的时代浪潮。他的书不仅会分析国际政治、全球经济,还会分析社会系统的变化,尤其能够精准地抓住资本主义的动向。德鲁克不但以宏观的视角分析,还能从新颖的角度出发,进行与管理学相关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通透。德鲁克的一生始终立足于探索人类的本质,观察社会的动向,不断宣传管理的意义。
跟德鲁克一样,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是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开始,在商界展现出巨大的存在感,为经营者们指点迷津,点拨、启示经营的本质。松下幸之助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公司算上松下幸之助自己也就只有三个人,但是在一代人的努力下,松下电器成长为世界级的电子企业,松下幸之助也作为日本实现高速经济成长的巨大功臣,功成名就。而且,松下幸之助并不止步于在经济上取得成功,还对社会和国家管理怀有很大的热忱,创办了PHP[1]研究所和松下政经塾,直到晚年这一份热情也丝毫没有消退。
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通过执笔深耕,在关于理想的社会和正确的经营方式方面,不断启发世人。可以说,数不胜数的从政者、经营者从他们的著作中,学习到政治具有的方向性和企业经营的秘诀,领悟到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经营。如果先读松下幸之助的著作,再读德鲁克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对此,我深以为然,顺序反过来也一样。
下文我将详细阐述在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哲学之中,共同的观点是什么,它们诞生的背景又是什么。
组织创新:西方联邦分权制和东方事业部制
可以断言,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相同之处不限于经营水平高超。在“人类和社会”或者是“人类和组织”上,两位大咖拥有共同的观点,即使在体系上一眼看去有所不同,但在经营战略的方向性上是十分相似的。
举个例子,我们看一下组织战略。德鲁克在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2]中,讲述了在企业组织中联邦分权制的重要性,他认为组织中的权力下放比中央集权要好。德鲁克主张建立联邦分权制,是因为他认为分权可以让许多普通人担任管理职务,这样可以开阔人才的视野,使干部思考自己的目标,从而将他们转变为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战将。
德鲁克还认为权力下放可以帮助管理者评判干部的能力和才干,以便根据情况更换负责人,从而提升组织应对变化的效果。1943年,德鲁克受托对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通用汽车(GM)进行组织研究。当时,著名的企业家艾尔弗雷德·P.斯隆(Alfred P. Sloan)对通用汽车采用了放权的管理方式。德鲁克在倾听了干部和员工讲述的每个细节后,分析出组织的特点,把研究成果撰写成书,即《公司的概念》[3],据说这是第一本以管理为主题的书。
另一边,1933年时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器推行了事业部制模式,创立这一制度,一是为了明确经营责任,二是为了培养经营者。在被问及采用事业部制的灵感来源的时候,松下幸之助回答“没什么灵感,只是当时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视角如出一辙,是因为两位大咖都认为“企业组织必须实现一定的经营成果”。为什么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不谋而合?这与两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在这个例子中,就是源于他们对员工工作成就感有相同的认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社会动物,这正是人类的基本命题。换句话说,如果不能逃离社会,我们最终面临的问题将会是如何履行各自角色的义务。组织自然是要有它的机能的,但要使组织作为集体存在,必须让组织能够包容每个成员的本能、欲望和习惯,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大概都是以这种人和社会的命题为基准做判断的吧。
因此,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只是走个形式,应主要考虑员工作为个体能不能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考虑组织的可塑性[4]。当一个人真正属于组织的时候,组织会出现一些必须改变的地方,有一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一现象,叫作“制度疲劳”,这是一种因为人们对系统失去紧张感而产生的现象,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制度疲劳是系统中每个人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积累而成的。作为一种组织模式,松下幸之助并不认为事业部制是无懈可击的。
正因为如此,从哪个视角解剖各类组织,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立足于这一点,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思考方式才会有那么多共同之处。虽然前面列举了组织战略的例子,其实在管理、经营和人生态度的哲学上,两位大咖都有共同点,他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三个。
经历战争:从人生观到人类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以人类存在的意义为中心进行思考,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共同点。德鲁克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人在社会中能感到幸福应该是所有决策的前提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德鲁克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中写道:“只有当每个人都被赋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而且重要的社会权力具有‘合法性’时,社会才能发挥作用。”我相信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一些类似的记忆:当你被人寄予厚望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欣喜,反之,如果发现自己与群体格格不入时会感到不安。在职场或者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当一个人发现在各种情况下都没有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时,这个人一定是十分孤独的。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必须被赋予独立的地位和角色,正是一个个人的集合,社会才得以形成,社会秩序和制度、各个机关以及合法权力都由此而生,整个社会的目的和意义也由此被界定。
松下幸之助在商业领域雇用众多员工,常年对员工进行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类观。作为一个天生体弱的人,松下幸之助无法在市场一线打头阵。他也不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经营者,随着公司的发展,工作越来越多,虽然这是件好事,但要自己负责所有的事情,对体力要求很高。因此,松下幸之助将本来应该由自己完成的工作全权委托给员工。当他敢于把经营责任转移给下属时,员工们表现出强大的能力,取得了超出想象的成果。在多次实践后,松下幸之助逐渐相信:人是伟大的存在,在经历不同的事情之后,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会得到无限的成长。也就是说,在强调人的个体存在和作用方面,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有着相同的立场。
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战争的伤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人会形成这样的人类观。
德鲁克在奥地利生活了28年,在赴美之前,他已经察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至上主义的崩溃,见证了极权主义席卷混乱的欧洲。这番景象宛如噩梦一般,德鲁克离开奥地利以逃离纳粹的迫害。当经济不稳定的时候,人心也不稳定。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德鲁克深受冲击,这形成了哲学在他心中的原貌。
同时,战争也成为松下幸之助冲出经营者领域、举起思想家大旗的助推器。1946年,松下幸之助开始研究PHP。他认为人类本质上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原石,只有适当地打磨,才能产生繁荣、和平与幸福。
思考: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
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思考了每个人在社会中该如何行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认为,人生的成功不是经济上的成功。两位大咖都对什么能使人获得幸福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也可以归结为人们如何在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
德鲁克认为,答案在于每个人都有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德鲁克经常会问“你想因什么被人记住”,他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组织型的社会,在这个日益成熟的组织化社会里,人们应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自我,并由此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行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从而使人们获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德鲁克指出,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向有组织的社会转变,同时也在向知识型社会转变,专业化程度提高,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当中,这个事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
专业化并不意味着学术会得到重视,德鲁克所谓的“知识”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说的,美甲师和护理人员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将他们称为技术专家。对于普遍存在的知识工作者来说,如何以个人身份融入社会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将是人生的一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德鲁克强调人们需要意识到“没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松下幸之助则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财富榜上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经济上最成功的企业家。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松下幸之助并不认为他所取得的经济上的成功是成功的全部,他很自然地肯定了自己的成功,思考对每个人来说成功是什么,他的结论是“作为一个‘人’的成功”。地球上有几十亿人,没有任何两个人是相同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特质和天分,成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人的天分,这是作为“人”的正确生活方式,不仅能满足自己,还能增加我们的工作成果,使周围的人获得喜悦,这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成功”的含义,也是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两位大咖都强调个人的社会存在,对人类的成功有着相似的哲学,令人感到有趣。
管理的意义:具有普遍性
第三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指出,在考虑现代人和社会方面,管理(经营)在个人和组织上都具有普遍性,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德鲁克观点中的“管理”跟松下幸之助观点中的“经营”在概念上不能说是一致的,似乎有点不同。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写道:“管理的基本定义是,它是一种经济组织,是工业社会中明显的经济组织。”用松下幸之助自己的话来说经营,则是“我认为‘经营’是一件极其宝贵的事情,它几乎是一门艺术”(《实践经营哲学》)。搞清楚这些词的含义和区别也可以成为讨论的重点,在这里我们不做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指出的那样,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没有把管理和经营的含义限制在企业经营的范围内。当我们考虑到个人的成功、人生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组织—特别是整个国家时,管理和经营的意义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为了赚钱而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技术或手段。换句话说,管理和经营是根据个人的人生前进方式形成的,是对各个组织和社会全体都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行动体系,它们不仅是领导人和干部的必要工具,而且是每个人的必要工具。
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和经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并智慧地经营自己、管理自己。
不过这是有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所在组织的使命或工作理念与自己的人生观不一致,这就是个人不幸和组织不幸的开始。还要记住,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泪、会流汗的活生生的“人”。
然而,尽管现代管理学理念有很多起源于德鲁克,但德鲁克思想的本质部分却很少被讨论,盈利的科学性被不必要地进行细分,管理和经营的意义以及最初目的似乎被大家忽视了。
观察万物,保持思考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观点和想法有非常重要的相似之处。可是,如果要问他们的思想是否已经渗透到今天的社会,我们还是会感到,它们距离现今的社会很遥远,在激烈的竞争和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思想很难刻在人们的意识中,很难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尽管如此,要不要试着参照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思想,来总结一下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采取的行动呢?哪怕只是在繁忙日程中稍做休息的时候,哪怕只是在日常生活的瞬间,也许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生活。无论我们喜不喜欢,都会被要求管理越来越多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我们必须补充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才能以一一应对,可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补充知识,必须更深入地进行思考,牢牢谨记:我们要培养出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管理意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作用,我们需要能够从更宽广、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没有什么比思考的能力更珍贵。
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不认为经营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德鲁克思考的仅仅是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而非实践的具体步骤;松下幸之助也说过“管理学是一门可以传授的学问,但真正的经营是无法被传授于人的”。很明显,管理学是一门在学习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的学问,但是真正的经营不仅仅是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更需要通过思考深化,利用自身经验来逐步掌握其中蕴含的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理解这一观点:德鲁克为构建他的哲学观念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不断观察他身边的人,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德鲁克把观察他人和社会的自己称为“旁观者”(Bystander)。
有时,我们会尝试从知识中进行学习。然而我们需要知道,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所学的事物包含了什么样的原则,并训练自己以宏观的角度来掌握和理解这些原则,再将这样的训练付诸日常生活。德鲁克细细“观察”一切事物,自然也包括“什么是原理和原则”这一问题。正如德鲁克所做的那样,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去观察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趋势,而不仅仅是生活在知识的高山上。
事实上,松下幸之助对这种“观察”也抱有两点独特的看法。第一是要拥有一颗“素直心”,松下幸之助所说的“素直心”是指一颗不受束缚的心。他说,重要的是要努力尝试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而不受到自己的利益、感受、既有的知识或任何先入之见的影响。第二是要学会“自我反省”,为了正确掌握自己的能力,必须充分了解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暂时把自己的思想从自己的身体里“拿”出来,远远地从外部重新观察自己,这与学会怎样客观地看待自己异曲同工。
无论是德鲁克还是松下幸之助,他们都试图通过观察社会、自身和人类去发掘其中的本质,正是这种强烈的意志,成为他们哲学发展的起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日常活动中更多地进行一些自问自答。例如,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在这个组织中是否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抑或是“我的下属能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思想的每一个细节,我们要学会以他们的方式行事,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每天遇到的事情和看到的现象,不断完善自身对社会和对人类现状的看法,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我们要自觉地保持“哲学态度”,领悟经营的技巧,获取生活的智慧。恰恰是这样的努力才会产生自我创新,引导我们在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的教诲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收获成长。
尽管背景和出身不同,当德鲁克和松下幸之助都对经营和哲学进行思考的时候,恰好得出相似的结论,这是非常有趣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