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就业包括规模、结构和质量等,相对来说,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得到了政府和学界更多的重视,就业质量得到普遍关注则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事情。1999年新任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就业”的概念和理念,从此,很多国家都将就业质量纳入议事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后来,《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都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质量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于2011年编写出版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就业质量”为主题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苏丽锋同志当时是在读博士生,他全程参与了该报告的策划和讨论,并承担了其中主报告的撰写工作。后来,他决定以就业质量为博士论文的主题,我自然十分赞同,本书就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中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研究》以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为背景,从“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就业质量—解决就业问题”这一主线出发,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就业质量分析框架,确立了一套地区层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这一创新性指标体系对后续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一次系统的就业质量研究,苏丽锋还完成了对我国代表性地区的就业质量问卷调查,利用微观数据对个人就业质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针对性较强,具有典型性。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领域出现的主要矛盾,苏丽锋在研究设计中对不同群体就业质量进行横向比较,并且详细分析了各群体就业质量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具有很好的政策含义。

总之,对我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进行测算、评价、分析和解释,是推进劳动力市场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劳动者就业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之举。对此,本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客观来看,学界对就业质量的探索性研究及经验积累还不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更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希望苏丽锋能以此书的出版为起点,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