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有效性命题及其分析
命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2014年FATF及其相关区域组织在全球对其会员国风险治理成效展开第四轮互评估工作。本轮互评估持续数年,强调“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风险暴露水平与治理管控能力匹配,以40项技术合规性建议为基本出发点,分11个直接目标,深化评估各国各地区风险治理的实质有效性,评估风险治理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自身固有风险水平。同时FATF要求各国在互评估组到来前,对本国洗钱风险展开全面识别与评估,出具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该报告的编纂应以“风险为本”为原则,在国家宏观层面科学合理运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从洗钱威胁和行业脆弱性入手辨识本国洗钱风险的成因、结果和分布特征。FATF互评估组参考报告中的内容,制定与之对应的评估内容和访谈计划,比较分析各国各地区反洗钱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019年4月17日,FATF正式发布第四轮《中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互评估报告》,总结了FATF40项技术合规性建议的评级结果和未达到合规标准指标的相应缺陷。不合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和管控不相适宜、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和反洗钱措施、扩散融资定向制裁、受益所有人识别及透明度四个方面。该报告还指出,虽然中国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为原则开展洗钱风险管控工作,但大部分机构仅开展了以“合规为本”为基础的反洗钱合规性管理,存在风险和控制不相适应的根本问题。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发布银反洗发〔2018〕19号文《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和银反洗发〔2021〕1号文《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指引》承接互评估成果,指明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重点应以“风险为本”为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完成反洗钱从定性到定量、从局部到全面、从主观判断到客观测量的根本性转变。目前,金融机构正在尝试围绕“有效性”探寻风险的内在机制。不过,由于概念较新,业界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案例。“风险为本”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风险管理定性及定量化指标对于实际经营的约束和引导不明确;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估体系无法覆盖到机构的各个业务单元,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制约;洗钱风险管理信息尚未有效嵌入机构战略决策过程,并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金融机构尚未设定反洗钱风险偏好,未建立对于业务规划中不确定因素的容错纠错机制;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和模型过时,尚未建立统一的各维度洗钱风险评估指引;尚未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估模型并整合相关数据,提出对客户固有、地域、产品和渠道洗钱风险评估标准和数据实现需求。
鉴于洗钱风险的特征和差异,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客观评估首先须聚焦自身,对其风险进行客观、科学、持续的识别与综合评估,进而基于风险的水平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在业务激励和风险约束之间探寻影响反洗钱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基于“风险为本”原则,研究提升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探寻要素间内在作用的机制即是本书的研究目的。
本书选择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为切入点,并在梳理国内有关反洗钱有效性、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激励机制、风险偏好理论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有效性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揭示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难以提升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我国某寿险机构的工作实践,利用平衡计分卡法构建机制模型,并将研究模型应用于实践,集中揭示其作用机理、实现方法和路径。同时,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集中研究,为进一步实现客观独立、定量均衡化地管控金融机构洗钱风险打下坚实基础;为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水平,有效防控洗钱风险,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理论意义
一是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约束激励机制研究。本书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约束激励机制:一是监管机构应制定各金融行业洗钱风险评估标准和基本方法,确保行业内风险评估的一致性;二是金融机构应建立以风险偏好为导向的反洗钱激励机制;三是处罚约束机制应与风险导向性监管配合使用。本书将以这三个方面为基础,立足于我国反洗钱工作现状,构建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理论模型,以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机制建设研究的框架体系和内容。
二是丰富我国反洗钱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集中回溯了国内外反洗钱制度变迁路径,利用约束激励机制原理对金融机构反洗钱作用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FATF“风险为本”原则,从国际标准、我国反洗钱监管政策要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四个层面重新构建金融机构反洗钱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寿险业务深度结合,系统性识别客户、产品、渠道和地域的风险特征,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其防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扩展了机构反洗钱有效性的研究领域。
三是探索构建金融机构洗钱风险量化体系模型。目前金融机构反洗钱管理的手段、方法较为单一。一般通过搭建反洗钱内控合规体系进行定性化管控,侧重于合规性和规则性,自由裁量的范围过于主观。构建反洗钱风险量化体系是进一步识别并贯通反洗钱有效性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前提,需要建立与之紧密衔接的风险量化评估标准,并形成客观定量和管理偏好之间的互动机制,才能从整体上展现风险到控制互相作用的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实现主观经营目标和客观业务实际的有机平衡,从而更加有效配置资源,为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提升提供新的解释思路,对于补充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一是对我国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约束激励机制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部反洗钱相关政策法规,如2017年分类评级1号文、2018年19号文
、2018年21号文
、2021年3号文
,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反洗钱监管策略,从以往“合规为本”向“风险为本”过渡的约束机制初见端倪,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以“风险为本”为原则开展反洗钱监管,鼓励金融机构研究反洗钱有效性实现机理和管理逻辑,鼓励健全洗钱风险管理与反洗钱合规管理相辅相成的反洗钱一体化机制,鼓励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不断激发、引导机构的反洗钱积极性。本书的研究希望可以对提升机构反洗钱积极性,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约束激励机制,贯通洗钱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体系产生现实的指导意义。
结合2018年19号文、21号文和2021年3号文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将“机构洗钱风险评估”作为提升反洗钱有效性的核心工作,以有效识别、评估、计量、应对和监控洗钱风险为监管核心,对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提出明确要求,要求金融机构紧扣“风险为本”原则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客户、业务(含产品、服务)的反洗钱信息管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积累真实、准确、连续、完整的内外部数据。本书对机构洗钱风险评估的研究,有助于促使“风险为本”的监管思路逐步清晰化,有助于持续识别与控制洗钱风险,深化推进机构洗钱风险评估“客观定量,动态持续”,保障金融机构客户质量、提升资产质量。
二是为提升国际反洗钱规则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FATF“40项建议”规则是构建反洗钱全球秩序的基石。虽然其原则逐渐被各成员采纳,但是国内外学者、专家通过20多年的实践和持续研究,发现了很多局限与不足。国际实践经验与各国治理意愿双方面要求FATF提升现有全球反洗钱规则的国际影响力,补充、完善其核心原则和工作机制。本书通过对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解析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机理,一是可以帮助机构提升反洗钱有效性,增强洗钱风险防控能力和业务收纳的能力;二是可以为各国反洗钱监管部门提供评价和改善反洗钱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可以为防控洗钱威胁,降低被犯罪分子非法侵占的社会财富的脆弱性,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改善国家反洗钱治理体系和国际反洗钱规则做贡献。
有效性是反洗钱的核心目标
(一)研究思路
本书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借鉴约束激励机制,对影响反洗钱有效性的风险评估、控制执行系统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集中解释了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为今后持续、全面、系统地开展反洗钱理论研究和绩效评价奠定了实践基础。
总的来说,本书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提出解释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有效性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对风险评估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介绍本书所使用到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再次,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对金融机构反洗钱的行为及其内在约束激励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给出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模型并通过实践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以揭示有效性作用机制的运作机理和实现路径。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国内外反洗钱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国内外洗钱形势、国内外反洗钱形势、金融机构在反洗钱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反洗钱有效性成为国内外监管重点等方面阐述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实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性与“风险为本”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国际视野中的反洗钱机制塑造。对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及“风险为本”原则相关文献回顾。一是对“洗钱”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揭示洗钱的危害和过程;二是对反洗钱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介绍反洗钱的意义、目标、国际规则体系和发展趋势;三是反洗钱有效性及洗钱风险相关文献综述;四是风险偏好理论相关文献综述,介绍风险偏好的管理机制和作用路径。
第三章:对反洗钱有效性的理论分析。主要介绍了本书用到的相关理论及经济学分析。一是对“风险为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反洗钱社会管制职能和外部性特征分析,反洗钱成本效益分析;二是对反洗钱有效性作用路径的分析;三是对机构反洗钱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及风险偏好分析;四是基于风险偏好理论的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模型的设计。
第四章: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构建—以寿险机构为例。结合反洗钱行业特征,从内外部监管环境角度分析寿险类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反洗钱工作压力,剖析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过程中反洗钱制度性成本高企所带来的痛点,揭示了反洗钱内涵转变的成因和有效性作用机制,为建构反洗钱有效性一体化模型指明了思路。
第五章: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模型—以寿险机构为例。从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出发,构建洗钱风险监测及反洗钱合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洗钱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设计,洗钱关键风险指标设计,反洗钱合规管理分析及反洗钱流程引擎设计三大模块。
第六章: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模型应用实践—以寿险机构为例。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寿险机构反洗钱合规义务、治理目标及问题挑战分析,贴合洗钱风险业务特点,深化设计理念并应用本研究模型。
第七章:结语和建议。总结了金融机构反洗钱有效性作用机制研究的初衷、过程和成果,进一步揭示了模型标准化、统一化及信息化对提升反洗钱有效性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需要,本书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若干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和整理文献,并通过文献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知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本书研究工作的基础。本书通过检索并系统梳理反洗钱相关研究文献,把握学术前沿,为后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分析法
规范分析法,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分析经济问题“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因此,该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性。本书在反洗钱有效性理论分析当中采用该种方法,系统分析反洗钱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机制,构建反洗钱有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3.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在一定假设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经济现象,找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可以用于检验规范分析的正确性。本书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反洗钱有效性模型,实证完成×寿险机构对洗钱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应对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