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望族编刊活动研究:以湖州闵、凌、茅、臧四大望族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四大望族的科举仕宦

由于晚明江南经济发达,人口剧增,以及对科举教育的重视,其科举文化也达到繁盛的顶峰。晚明江南府县一届数人,甚至十数人中举、中进士的情况已非罕见。仅以湖州一地为例,即可见一斑。

嘉靖十年(1531),湖州有四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宜劭、施峻、蔡如楠、陈相,湖州黄沙路“四俊”牌坊因此而立。

万历元年(1573),湖州有十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一范、姚舜牧、吴维魁、臧懋循、沈元壮、董道醇、王谦、陈允升、吴仕诠、顾尔行,湖州府前大街“历元十俊”牌楼因此而立。

万历七年(1579),湖州有十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世翔、朱凤翔、王永宁、董嗣成、章嘉祯、施汀、张居敬、钱如梁、陆永思、吴云程,湖州府前大街因立“贞元盛际”牌楼。

万历八年(1580),湖州有十三人同时中进士,他们是闵一范、闵世翔、凌嗣音、沈子来、孙一致、莫扬、臧懋循、姜梦龙、沈儆焞、章嘉祯、王永宁、钱士完、董嗣成,湖州定安门内因立“十三进士”牌楼。

万历十年(1582),湖州有十八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元庆、孙懋昭、申用嘉、潘士达、王应芳、潘大复、沈之崟、沈裕、温允治、茅国缙、孙弘绪、丁周、徐彦登、严自省、沈子焞、方从哲、沈之唫、王有绍,湖州定安门内因立“瀛洲茂选”牌楼。

万历二十五年(1597),湖州有十五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洪学、温体仁、茅瑞征、吴尚文、王德坤、张杞、庄元臣、蔡演传、戴启星、施樑、张明宪、胡尔慥、潘绍渊、潘名卿、朱汝鳌,湖州定安门马道上因立“奎璧峥嵘”牌楼。

万历二十六年(1598),湖州有九人同时中进士,他们是闵梦得、闵洪学、唐世济、温体仁、陈允升、臧懋中、金明时、沈肇元、骆骎曾,湖州定安门内因立“戊戌进士”牌楼。

万历三十一年(1603),湖州有八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宗德、吴振缨、陈乾阳、张时化、任邦俊、吴世熙、茅兆河、庄世催,湖州仪东门外接待寺前因立“文昌映秀”牌楼。

万历三十七年(1609),湖州有十六人同时中举,他们是闵良士、王继廉、韩敬、费二宏、潘曾纮、沈象先、潘士遴、沈起蛟、严自完、嵇之楚、钱之璋、陈起淳、臧照如、韦明杰、吴时亮、李承佐,湖州仪凤桥南因立“元凯汇升”牌楼[1]

就总体情况而言,这些举人、进士多出自晚明世家望族。当时这些望族中,一门十数人进士和举人,或一届科考及第数人,或祖孙、父子、兄弟进士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像湖州郡城姚氏,自万历初姚舜牧以举人中试后,其长子祚端、孙延著与延启均成进士。湖州南浔董氏则号称“一门三代四进士”,且祖父孙进士同时俱在,其中董份为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沈坤榜进士,份孙董嗣成为万历八年庚辰(1580)张懋修榜进士,份子董道醇为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朱国祚榜进士,份另一孙董嗣昭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进士。湖州汇沮潘氏第一个进士是潘仲骖,第二个是其弟潘季驯,此后科第蝉联,簪缨代有。如仲骖曾孙潘曾纮,进士出身,官至南赣巡抚;季驯子潘大复,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

在科举仕宦方面,晟舍闵氏、凌氏、花林茅氏、长兴臧氏也是晚明湖州望族中的佼佼者。特别是闵氏,其枝叶繁衍,门才鼎盛,绝非一般望族所能比。乾隆间闵廷枢《闵氏荐绅纪序》曰:“累世簪缨,后先辉映。科第则五叶蝉联,棨戟则一门森植。登仕版者以百计,跻崇阶者以十计。”[2]据道光十三年所修《闵谱》统计,晟舍闵氏登仕版者为235人,除去所附黄氏27人[3],仍有208人。闵廷枢言“登仕版者以百计”,一点也不夸张。在这数百仕宦者中,官居尚书高位的就有四人[4]:闵珪、闵如霖、闵洪学、闵梦得。闵珪字朝瑛,是潘季驯外祖父。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因政绩卓著,被誉为弘治朝“九老”之一。闵如霖字师望,号午塘,闵珪从孙[5]。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嘉靖三十年任国子监祭酒,最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闵洪学字周先,号曾泉,闵如霖曾孙。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曾任云南巡抚,天启七年(1627)因平贼有功,官至吏部尚书。闵梦得字翁次,号昭余,闵洪学从兄。与洪学同年中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戎政尚书。闵氏可谓缙绅贯联,簪缨继起,至闵珪而始大,至闵如霖而益华,至闵梦得、闵洪学而荣宠至极。闵梦得《恩荣九代录》自跋曰:

我闵自庄懿公(闵珪)起家太保,为吴兴衣冠鼻祖。由公而上,为世者三,并以公贵驰赠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由公而下,以逮梦得之身,为世者五,高大父琴轩公则以子贵,初封文林,再赠承德,曾大父以下,俱以梦得叨忝宫衔,并驰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九叶之间,一品者八,而从曾大父宗伯公、从大父孝廉公、从父郡守公,以从弟冢宰周先(闵洪学)贵,并驰赠太子太保右都御史[6]

除四尚书、九叶之间一品者八等盛事,闵氏家族还出过五位兵备道,晟舍街巷因有“五道前”之名。《晟舍镇志》卷一《衢巷》“五道前”条曰:“闵元庆、闵世翔、闵宗德、闵度、闵洪学等五位兵备道均曾居于此,故名。”清代凌介禧诗曰:“牌楼楠木忆当年,十进士来五道前。不独联翩科第盛,坊留名教郡街传。”由于登仕版者众多,闵氏同族兄弟、叔侄等常在选官方面撞车,最后不得不因回避而改选他地。

由于闵氏得皇恩甚隆,因此不断有族人裒集诰敕等,编撰成书,以彰显家族之荣耀,仅有明一代就有四种[7]。先是闵珪《荣遇录》,“录其先世褒赐之典及公(闵珪)封拜之制”,“弁之以天语”,“缀之以宗工硕儒志铭、挽赠之作”,并请余姚状元王华作序;继则闵远庆《恩纶志》,“汇辑恩纶,裒为一帙”,“以见庆泽之相承”;再继者乃闵梦得《恩荣九代录》,辑录元末闵性以来三百余年间闵氏所得之恩宠;最后是闵象鼎《闵氏天语录》,“裒其宗乘所载累朝宠秩誉命而次第纪之”。陶铸《闵氏天语录序》曰:“历年三百,传世凡几,承一品者十有二,纶綍宣自兰台者满百道。自锡姓以来,谱牒所记闻人右族,罕有如斯录之盛者。”[8]

在科举方面,闵氏亦盛事多多,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等佳话不断。闵洪学父闵世翔与闵梦得父闵一范同登万历庚辰(1580)进士,而闵洪学与闵梦得同登万历戊戌(1598)进士,这种父子两代同年的佳话,在科举史上十分罕见。更难得的是闵梦得、闵洪学还是堂兄弟,且两人最后均致位尚书。崇祯十年(1637),闵度、闵肃同登进士;万历天启间,闵洪学、闵及申父子两代进士;万历间,闵如霖、闵世翔、闵洪学、闵及申祖、孙、曾孙、玄孙四代四进士,且祖、曾孙均致位尚书[9]。直到清乾隆间,闵氏还出现了闵鹗元、闵思诚、闵受昌祖父孙三代进士。

《闵氏坊表志序》曰:“吾湖自前明以来,科第勋名之盛,冠于他郡,而闵氏又冠于吾湖。故由郡南定安门,至东关接待寺,绰楔连云,目不暇接,大约吾宗居十之三四。”其中闵宜劭名镌嘉靖辛卯“四俊”牌坊,闵一范名镌万历癸酉“历元十俊”牌楼,闵世翔名镌万历己卯“贞元盛际”牌楼,闵一范、闵世翔名镌万历庚辰“十三进士”牌楼,闵元庆名镌万历壬午“瀛洲茂选”牌楼,闵洪学名镌万历丁酉“奎璧峥嵘”牌楼,闵梦得、闵洪学名镌万历“戊戌进士”牌楼,闵宗德名镌万历癸卯“文昌映秀”牌楼,闵良士名镌万历己酉“元凯汇升”牌楼。如此种种,在世家望族中确为罕见。

除了以上可圈可点的盛事,闵氏进士、举人与贡生的数量也颇为可观。据《晟舍镇志》卷三《进士》《举人》《贡生》等统计,明清两朝晟舍闵氏共有进士21人[10]、举人32人(不含进士)、贡生53人(不含举人、进士)。其中属于明代的分别是14人、9人、16人。关于闵氏庠生、廪生、增生、太学生情况,则《闵谱》之《支图谱录》有载,其中出生于明代的共283人,参见本书所附《明晟舍闵氏科举仕宦情况表》。

闵氏如此庞大的读书仕宦阶层——无论是进士、举人、仕宦者数量,还是庠生、廪生、增生、贡生阶层数量,在整个明代江南望族中都十分突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进士、举人、贡生、廪生、增生、庠生,其生平绝大多数跨越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中某一朝或数朝,亦即经历了学术界所谓的晚明时期。就《明晟舍闵氏科举仕宦情况表》中有生卒年的283名庠生、廪生、增生、太学生来考察,共有254名属于这种情况,占近90%,这有力地反映了晚明闵氏编刊活动人员基础的壮大,也是其编刊活动繁荣于晚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后面研究可知,目前文献可考的参与编刊活动的闵氏族人中,或为官员,或为贡生、廪生、增生、太学生,仅闵于忱没有功名。

凌氏家族明中叶后始从湖州归安练溪迁乌程晟舍,其始迁祖是凌敷。在凌敷前,凌氏已两度显赫,一在元代安吉凌时中、凌懋翁父子时,二在明初归安练溪凌贤、凌晏如父子时。凌时中,字德庸,号吉川,元至元辛巳(1281)进士,因招抚安吉、武康、德清三县有功,官至秘书监少监,赠集贤殿直学士、轻车都尉,封吴兴郡侯。凌时中居湖州安吉,晟舍凌迪知修谱时,将其奉为一世。其长子懋翁,字师德,号震峰,为元泰定乙丑(1325)进士,历官至翰林院直学士、通议大夫、秘书监正监。次子懋老,字师郎,号隆峰,生有四子。其中长子凌说为元至正九年(1349)进士,元末时弃官归田,隐居著述,有《六经疏义》及诗歌《天目晴雪》等八咏。入明后,应明太祖朱元璋召,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懋翁时,已值元末,社会动乱即将开始。据《光绪凌谱》之《晟舍谱系考》,懋翁由连州知州转任嘉兴郡守,坐船回安吉老家,途经归安练溪,因觉风土幽胜,“爰命一子家焉”。安吉宗人迎问之,懋翁曰:“元政不刚,乱将作矣。吾族太盛,其能免乎?”于是其十六子均感悟,同时而迁,相约以寿为行,以卦为名,分散在江浙各地,其中凌谦即为元末明初迁归安练溪之始祖。

凌氏二度显赫时的凌晏如乃凌谦曾孙。晏如(1382—1434),字安然,号云溪。起家中书,累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历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声望颇高,与都御史顾佐齐名,卒后翰林院侍读苗衷、尚书王直俱志其墓[11]。其父贤,字彦能,举洪武二十年(1387)浙江乡试,选玉山县教谕,升武冈州知州,转应天府治中,出知郑州,不久谪均州。一日晏如奏事毕,宣宗皇帝问起其父情况。晏如说自己父亲去乡四千里,现已七十岁,希望皇上能矜怜之。凌贤任应天府治中时名声很好,宣宗皇帝听说过他的名字,于是命吏部驰驿召还。此时正好隆平侯张信自湖北荆州还,向皇帝推荐凌贤可当大任。宣宗异之,召见后,果然很满意,于是命晋兵部尚书,又命掌都察院事,均不受。于是嘉其高行,御书“赐老堂”三字,褒而遣之,命以其子之官,退休还乡。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莫大恩宠,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作《赐老堂记》曰:“于是凌氏父子拜赐殿廷之下,公卿大夫之在列者亲见其遭逢之盛。既退,相与咨嗟歆羡,而求彦能甫之为人。”凌贤离京时,一时士大夫皆赋诗送之,场面十分壮观,著名者有曾鹤龄、吕文质、曾棨、王直等。他们的诗文或被收入《凌氏宗谱》,或被载入《练溪文献》,成为一族或一地兴盛荣耀的象征。

也就是说,晟舍凌氏在凌敷前,已有足以让家族成员自豪的门第家世。再加上懋翁有十六子散居江浙各地,特别是属湖州府的双林、苕濠、练溪等支与晟舍凌氏关系密切,因此其门第之盛、族众之庞大,也非一般江南望族所能比。至于明清晟舍凌氏科第数量情况,据《晟舍镇志》卷三《进士》《举人》《贡生》等统计,有进士8人、举人7人(不含进士)、贡生25人(不含举人、进士)[12]。其中属于明代的分别是3人、1人、5人。关于晟舍凌氏庠生、廪生、增生、太学生等情况,则《光绪凌谱》卷八有载,其中明代共54人,参见本书所附《明晟舍凌氏科举仕宦情况表》。据表,凌氏无论在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廪生、太学生的数量上,还是仕宦的级别上,都明显弱于闵氏,但相较于一般望族,则其科举仕宦业绩已属不错。

晚明江南这些望族营造了浓厚的读书科举之风,连续的科举成功者会不断夯实其家族的政治与经济基础,而那些失败的庠生、贡生则更多地投身于晚明文化事业,成为当时文化出版舞台的主角。无论是贴上“不乐仕进”标签的闵齐伋[13],还是“雌黄铅椠,未尝一日去手”的凌稚隆[14],这些编刊活动中最积极、成就最高的人,其实都是与屡中副车的凌濛初一样,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这里面甚至有读书一辈子,却连秀才也不是的编刊者,如凌性德。因此,晚明望族编刊活动的高涨,一个重要原因是家族科举实力雄厚与人口数量庞大[15],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定比例的读书人,特别是秀才、贡生阶层。万历八年,弹丸之地晟舍居然有闵一范、闵世翔、凌嗣音三人同中进士,这对该地读书人的鼓舞,对科举仕进风的增浓,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望族成员编刊时着眼于举业目的,重视举业类书籍的刊刻,也就可以理解。

据《练溪文献》之《科第》《辟荐》《历仕》《封荫》,以及《归安县志》之《恩锡录》《选举录》,有明一代,茅氏共有进士6人,举人4人(不含进士),贡生10人(不含进士、举人),由监生而入仕者10人,封荫者7人,辟荐者2人[16],参见本书所附《明花林茅氏科举仕宦情况表》。据此表可知,虽然茅氏历官高者不过是从三品的光禄寺卿、正四品的知府之类,但茅氏的科举仕宦主要集中在晚明,以茅坤中举的嘉靖甲午年(1534)来算,明亡前110年内,茅氏出了33名有功名或仕宦经历的人,这就很了不起。而且茅氏家族的显著特点还在于其家族成员良好的商业头脑、军事天赋、文学素养,他们主要是以文章著述传家。据《练溪文献》以及《归安县志》所引,历史上有过《茅氏家乘》,惜已不存,因此茅氏家族男性成员以及庠生阶层的数量不明[17]。另外,像茅棻,虽然是顺治壬辰岁贡,但他也参与晚明的编刊活动,评点刊刻有朱墨本《春秋胡安国传》三十卷。

据《长兴县志》之《职官》、《选举》、《例仕》以及《臧谱》之《世系表》等统计,臧氏明清两代共有进士9人、举人13人(不含进士)、贡生48人(不含进士、举人)。其中属于明代的分别是7人、2人、18人。又据《长兴县志》之《封赠》《荫袭》《人物》,其他仕宦、封赠、荫袭者有16人。因为《臧谱》之《世系表》不载生卒年,因此有明一代臧氏庠生、廪生、增生等的具体数量未明。但据《臧谱》之世系,臧懋循属十五世,故最有可能处于晚明的是臧氏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遂将此四世中庠生、廪生、增生等,与臧氏进士、举人、贡生一起,列《明长兴臧氏科举仕宦情况表》,参见本书附录四。

据表可知,明代长兴臧氏一门七进士,且这些进士都是臧懋循近支。臧懋循父辈至臧懋循孙辈,时间大致是明中叶至清初,臧氏四代共有庠生、增生、廪生等152人。虽然这152人中部分可能已入清,但据此亦可了解臧氏的读书科举氛围。虽然像臧懋循所刊《元曲选》这样的大型丛书中,并不见参与校刊的臧氏族人名字,但其背后无疑是有臧氏贡生、庠生等这样一批底层士人为基础的。

臧氏好理学,其读书仕宦者多节概[18]。《长兴县志》卷四记载明代长兴入乡贤祠的凡64人,其中臧氏即有19人,他们是臧恭、臧琼、臧应璧、臧应奎、臧继芳、臧继华、臧懋中、臧懋和、臧懋循、臧昇、臧照如、臧炅如、臧焯如、臧瀹如、臧维、臧继荐、臧尔焕、臧尔焜、臧如。其中臧应奎师事著名理学家湛若水[19],嘉靖时参与议大礼,上正祀典疏。后又参与左顺门跪哭事件,事后毙于杖。臧焯如“早岁游顾泾阳、许敬庵之门,与从兄吏部郎照如皆以正学称海内”[20]。臧照如缔交著名东林党人高攀龙,其侧室乃高攀龙侄女。崇祯元年,照如有《上怀宗皇帝惩逆党豁邪论疏》《上怀宗皇帝谥死起废疏》两疏。这些乃臧氏家族的荣耀,在臧氏族人墓志铭中被反复提及,如臧岸墓志铭曰:“宪宗时给事工科琼,抗言西厂汪直、辅臣万安,救马文升于狱。世庙时则有礼部精膳司应奎,议大礼,毙于杖。熹庙时则有南吏部郎照如愤恨珰逆,独师事高忠宪攀龙;至怀宗则疏请谥死起废。”[21]臧琼除了抗言汪直、万安,还曾弹劾万贵妃,有“小星在帷,老娥入床”之语,湖州地方上因有“折槛批鳞,扫禁中之虺蝪”“精忠贯日,劲节凌霜”等评语[22]。另外,孝廉臧爚如为长兴知县熊檀石、同邑丁长孺所器重,名藉甚。天启辛酉,钱谦益典浙试,读其卷,大奇之,与伯兄臧炅如、仲兄臧照如,“俱以文章节义为高”[23]。以上或许多少可以解释,臧氏一族参与编刊活动人数不如闵、凌、茅三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