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数据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指向不明等问题较为突出,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现象比较突出。过去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存在“扶农”不“扶贫”现象。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需要修补和完善,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如何用才有效果等问题,提高扶贫“精准度”。精准扶贫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挑战与新要求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是新时期开展扶贫工作与研究的精髓和蓝本。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让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落实落地?如何促进精准脱贫顺利衔接全面小康?这些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学术问题。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重点,是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纲领指南,点亮了农民的远景和未来。如何才能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本书作者结合在一线精准扶贫的实践经历,结合相关理论,尝试着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从梳理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精准扶贫框架路径开始,试图寻找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出促进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在领悟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上做了一番努力。结合一线扶贫的实践经历,对如何找准致贫原因、减少贫困人口、破除致贫障碍等方面,综合研判,力争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归理论。以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中心,以城乡二元融合发展为基础,践行“三位一体”扶贫模式,结合“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等政策与要求,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融合到一线实践工作中,基本做到了“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作者结合自身长期关注及感兴趣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将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研究并在一线进行实践。为实现帮扶村的产业兴旺,积极运用所学农业经济知识,向人民学习,共谋振兴之路。立足产业链、生态价值链理念,结合柑橘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定位农旅文融合发展路径,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民族文化价值。在掌握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旅文融合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
作者在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这一光荣岗位上,融合农业经济理论政策,运用产业融合理论,与全村人民一起进行反贫困斗争,做到苦干、实干加巧干,推动所在村振兴。2018年,作者的驻村帮扶村已成功从国家级贫困村蜕变为省级美丽示范村,走上了基于柑橘产业禀赋优势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轨道。作者职业也转到高校,继续将扶贫一线实践经验融入学术研究中,转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继续为“三农”服务的身份。祝愿作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不断学习、不断积淀,取得新进步。
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
华中农业大学二级教授 祁春节
2019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