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山河故人
老黄牛
路遥说过:“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苗林,正是像牛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劳动,成为我们的好榜样;像土地一样在驻村生活中奉献,成为我们的好大哥。
临时担任22天第一书记的苗林,却做了我们220天都做不到的事情。进村第一天,挨家挨户与村民见面,实地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每到一家,“请”字开口:“请你们帮驻村工作队的忙,多给他们提意见”, “请你们说说心里话”, “请你们注意身体,有困难给结对帮扶干部说,公安业务特殊,手机24小时畅通无阻,为你们开启”……从榆林到刘家峁村,两个小时的车程。从上车起,苗林大哥就精准扶贫整体工作、当前的扶贫政策、目前的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和未来的帮扶计划等聊了一路。每句话“请”字开头:“请多讲些工作方法和经验,你驻村工作时间长”, “请你多帮忙,我刚参与此项工作,有好多地方请你多支持”。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请”字书记。
苗林大哥调入市局机关前,我就听说过号称榆阳公安分局“破案能手”“模范丈夫”的他的故事。榆阳公安曾侦破不少大案要案,他任过办案组组长。他在办案时,谈话笔录技巧性强,经常把犯罪嫌疑人谈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早早坦白,如实招来。加之早些年,他曾在乡政府工作过,百姓的疾苦、同事们的需求一一知晓、理解。这些年来,他走南闯北,风雨兼程。品尝过刑警的苦,感受过缉毒警的难,经历过治安警的杂,体会过经侦案的重,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与大伙儿合唱着苦乐年华。他是一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他的真诚和正直,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22天里,他跑财政局、发改委,走水利局、供电局,四方协调,一会儿打印文件,一会儿联络项目资金。22天里,他为刘家峁村落实硬化村内道路、修建水塔、安装路灯争取到项目支持;为驻村工作队开通了网络,增加了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备,优化了办公条件。流过的汗、熬过的夜,点点滴滴,都被乡亲和工作队的小伙伴看在眼里。
高速运转的机器也需要休息,连日辛劳奔波的苗大哥,刚刚还和我们聊工作,转身就呼呼睡着了。办公桌前他的工作日志打开着,我不经意地翻看起来:一条路,一块田,一口井,一盏灯,一张桌,一顿饭,甚至是一粒种子,都是他的头等大事。日志上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密密麻麻的数字、文字,如村情、民情、总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主导产业、集体收入、党员数、精准扶贫政策……我越翻越感动。
望着窗外的槐树,微风吹过,送来槐馨香,笔记本上的每一字,都如花香般在办公室弥漫开来,我轻轻合上门,向开满花的槐树奔去。我想摘些槐花给大家做麦饭吃。当我把槐花带回厨房时,发现苗大哥已经给我们蒸好了槐花麦饭,还做了西红柿青椒洋葱蘸汁儿。我们互相瞅瞅、瞧瞧,怎么之前就想不起来呢?他总是想在我们前头,做在我们前头。
我们无法忘记苗大哥在那个大地被晒焦了的夏天,没有窗户也没有风
村委会修缮+新修彩钢房+彩钢房落成+工作队入住
苗林大哥是我们的“老黄牛”,也是我们的“后勤部长”扇的厨房里,在热油锅边炸丸子、炸豆腐的身影;无法忘记苗大哥撒上葱花与蒜片的那一碗油泼面,那些饭菜里浸透的是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疼爱;无法忘记他卷起裤腿行走在雨地泥洼、把伞递给我们的那一幕;无法忘记他第一次召集刘家峁贫困户民主测评大会上的动员讲话;无法忘记田间地头、坡道沟渠随时随地与村民交谈和征集意见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无法忘记在乌镇脱贫攻坚调度大会上代表榆林市公安局做扶贫工作经验介绍时他满脸的自豪。
仅2017年7个月的光景,驻村工作队就修建村组道路6.4千米、硬化入户道路11千米,项目资金167万元;修建通村水泥道路1.5千米,项目资金60万元;争取人饮工程项目建设资金52万元;投资3万元铺设公共供水管道3千米;争取50盏太阳能路灯项目资金15万元;争取村组生产道路9千米,项目投资20万元;投资8.4万元用于本村灾后重建;投资2.4万元购置办公用品,改造驻村办公环境;投资6万元支援的村阵地建设项目;投资5.1万元为村民购置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又在粮食成熟之际,从网上购买了1000元的驱鸟带免费发放给村内全体村民,让村民的粮食免受飞鸟野鸡的吞食。累计投资项目资金339万元。不要被这些数字吓着,这不是十以内的数字加减法,这是跋山涉水、来之不易的成果。
之后的三年中,数不清的清晨与日暮,说不完的好人与好事,都在寒来暑往的岁月中流转。窑洞的改造,彩钢房的新建,平房的兴修,工作环境、住宿条件的改善,鼓舞着士气;从没有门闩的简陋木门到安装了安全防盗锁的铁门,处处倾注着苗大哥的关怀与周到。在局领导与驻村工作队之间,苗林大哥就是联系的桥梁。他给民警讲述驻村工作队每个队员的帮扶小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我们深夜加班的工作动态;他在局机关立功创模评审会上为我们据理力争,增加名额,向局领导汇报每个小伙伴儿的成绩和不易,争取更大的支持。
刘家峁村的夕阳
我们清楚地记得,寒冬腊月,午夜加班的办公桌上有苗林大哥为我们炖好的甜汤夜宵;我们清楚地记得,闷热夏日,午后餐桌上插了牙签的西瓜和雪梨;我们清楚地记得,半夜的工作群里苗大哥还为“老刘家”农业合作社推销小米、杂粮和鸡蛋;我们清楚地记得,一个个看似不期而遇的温暖,其实是一个个努力过后如期而至的美好。和他相处的日子里,我收获了坚定的信心,增加了工作的激情,学会了创新的思维模式。
三年多来,驻村工作队的宣传报道稿件堆积如山,工作日志、资料汇编、宣传展板、横幅标语、汇报总结……我敲出的每一个字他都认真审核把关,甚至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脱贫攻坚纪实宣传片的制作,每节每帧里都有他的策划和指导;遇到误会和不理解时,一声“别听他们瞎说”为我们解除迷雾,他那善良、正直的种子早已种在小伙伴儿的心里,他让我更坚定,女人是风景,也有坚强的力量。我不知如何感谢,也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憋了三年多一肚子的话。
有人说他是“暖男”,我们的小伙伴儿则称他为“中央空调”。要记录得太多,任何一个话题,我们都能说上三天。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故事,让这些回忆代替颂歌,平静地怀念驻村工作队的过往。
记忆又回到了苗林大哥第一次到村里的那天。队员李波以《驻村工作队的一天》为题,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工作队从早上6点至晚上11点的工作情况。我被身材魁梧而心思细腻的波弟触动,认真帮他修改完文稿后,送交苗林大哥审定,准备在《平安榆林·今日头条》出稿宣传。苗林大哥看完后说:“不发了吧,我本人的照片出现多,低调些……”这是我们近几年来唯一一次在工作上的意见分歧。
感谢时光,感激遇见,感恩苗林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