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樊善標 香港出生、成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文學、現代散文、建安文學。著有《爐外之丹:文學評論及其他》,編有《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合編)、《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合編)、《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選》(合編)。創作集《力學》(散文及詩合集)、《暗飛》(詩集)。
馮應謙 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院長,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也是廣州暨南大學珠江學者講座教授。其研究興趣和教學領域為流行文化與文化研究、性別與青少年身份政治、文化產業與政策、傳播政治經濟學、新媒體研究。他在國際發表的文章出版超過一百篇,他曾撰編的中英文書籍達十餘本。
周耀輝 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語文及比較文學系,其後參與多種媒體工作。1989年發表第一首詞作,書寫歌詞及其他文字創作至今,出版約一千首詞作,以及文集《突然十年便過去》、《7749》、《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1992年移居荷蘭。201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回港任職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近年亦參與舞台及視覺藝術創作。
范永聰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士(歷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一級講師,任教科目包括「中國與韓國文化交流史」、「近代亞洲(1800-1945)」、「二十世紀中國與亞洲」、「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世界」、「東亞體育及文娛活動史」,以及「全球動漫文化史」等等。個人研究興趣為韓國文化史、中韓關係史、東亞動漫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等範疇。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碩士,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曾任教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4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至今。教學和研究以史學方法和理論,中西近代思想史、中德文化交留為主。先後出版中西文專書和論文集八種,論文五十餘篇。
盧偉力 戲劇藝術工作者、詩人及藝評人,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藝術碩士課程主任,講授《劇本創作》、《中國電影歷史與美學》、《創意與創造力》、《影視導演學》等課程,研究興趣包括「中國電影美學」、「香港電影」、「香港表演藝術」、「戲劇學」等。
曾錦程 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主要負責教授電視廣告及廣告文案;任教職前在香港從事廣告創作二十二年,是SUNDAY流動網絡廣告系列的創意指導。
張展鴻 大學階段留學日本,在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來在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科研究院課程修讀文化人類學,以日本原居民—愛奴族和日本主流社會的政治文化關係為題,取得博士學位。現職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和系主任,兼任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地區包括日本、香港和南中國;研究課題有影視人類學,旅遊人類學,文化遺產,飲食和文化認同;亦在《影視人類學》、《文化遺產研究國際期刊》、《旅遊研究年鑒》、《國際博物館》、《亞洲研究評論》等發表重要的學術論文。除此之外,參與編輯的書籍有:《在華南的軌跡上》,1998;《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2001;《中國飲食的全球化》,2002);《亞洲飲食文化:資源、傳統和烹調》,2007;和中文近著《漁翁移山:香港本土漁業民俗誌》(香港:上書局,2009);《公路上的廚師》(香港:次文化堂,2009),和《上環印記》(香港:野外動向出版,2012)。近年對沿海濕地文化尤感興趣,分別走訪中國大陸、日本、北美洲和南歐等地,希望了解各地社會環境變遷和濕地保育的關係,在未來數年更希望從沉香貿易的歷史和發展入手,對地方和跨國的文化傳承及其意義作研究課題。
李慧瑩 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並擔任環境政策與資源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城市發展及區域規劃,亦兼教可持續旅遊碩士課程。從事城市發展規劃研究及相關工作至今已超過十年,李慧瑩亦是英國皇家規劃學會會員、香港規劃師學會會員及註冊專業規劃師,對規劃理論與實踐皆有研究。
鄧永成 現職為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一直以來,醉心於中國城市本質的理論探索。拒絕囫圇吞棗,照搬西方理論認識中國城市。強調從本國歷史地理出發,書寫中國城市的空間故事。現正從事由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的有關香港高密度發展與社會公義的研究項目。
李世莊 香港大學藝術學系博士,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任教,為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副會長,一直致力研究晚清中國外銷藝術、香港藝術史,常於本地刊物發表藝術評論。過往出版著作包括《從現實到夢幻—陳福善的藝術》、《黃潮寬的繪畫》;行將出版有China Trade Painting: 1750s to 1880s、《余本的繪畫藝術》。
廖迪生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畢業,美國匹茨堡大學人類學博士,現職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華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課題是華南地方社會文化、民間宗教、文化傳承與保育等。主要著作有《香港天后崇拜》、《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大澳》、《風水與文物:香港新界屏山鄧氏稔灣祖墓搬遷事件文獻彙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
佘雲楚 博士曾先後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並兼任醫療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他曾在文化政治、越軌行為、教育、家庭、健康政策、專業主義及社會學理論等範疇發表多篇論文。自2004年起佘博士以「學科專家」身分服務香港學術及職業評審局。他亦曾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間獲選為香港社會學學會主席。
朱耀偉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全球化、後殖民論述及香港文化等,著有專書二十多種。近年專注香港研究,近作包括《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香港:匯智,2012)及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Albany: SUNY Pres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