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40年:困惑、选择和希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2.1.1 国企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工业企业总体来看,国有企业的产值或增加值在近40年来,基本保持增长态势,虽然在不同阶段的增长有不同特点。这里我们将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大体描述国企的发展过程。国企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3年,这是一个保持比较匀速的增长时期,是经历了企业激励机制改革与走向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也是从面临巨大市场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给较充裕的买方市场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4—2008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较大波动的增长,伴随着各项剧烈的改革措施,包括具有根本转型特征的价格改革与所有制改革,都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第三阶段则是2008—2018年,虽然这个阶段没有实行较为重大的涉及体制转型的改革方案,但是从名义产值来看,这个时期的平均增长率显著高于前两个阶段。因此,考察其后的原因,挖掘隐含其中的增长模式,应该是有意义的。上述三个阶段划分主要是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标志性事件和出台的相关重大政策来确定的,但是经济发展往往有很大的惯性和滞后性,不同地区的发展也有先有后,相互交叉。

图2.1 国企不同产值的增长趋势(1980—2006年)

注:(1)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对现价产值进行平减,得到不变价产值。

(2)由于2006年之后统计局不公布总产值和增加值,故以此为一个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图2.2 国企现价和不变价主营收入的增长趋势(1998—2016年)

注:由于2006年之后统计口径调整,此处采取主营收入作为总产值的替代值。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大致以2003年为界,在此之前国企总产值的增长幅度都不太大,一直围绕着6%的增长率波动,现价产值和不变价产值之间基本保持平行增长的态势。但自从2003年之后,增长率忽然猛增,明显高于此前的时期。从现价产值和不变价产值的比较来看,2003年之后,两条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似乎表明价格因素对于产值增长的影响非常强烈,也就是说,扣除了价格上涨,实际产值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增长,其中的水分或泡沫不少。

利润是国企效益的集中体现,以下我们再简单考察其利润的动态发展趋势。

从图2.3和图2.4可见,国有企业的利润40年来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低速稳定增长、90年代的持续下降,甚至达到接近零的利润率,到2000年以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几个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和区别,其与产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参见图2.1)阶段也大体一致。国企效益变化的趋势与国企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也是与中国的市场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

图2.3 国企利润变化趋势(1980—2006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图2.4 国企利润变化趋势(1998—2016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利润综合性地反映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行为和市场地位,为什么国企的利润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这几个阶段具有如此之大的不同特点?我们将根据国企的产值变化趋势,结合利润变化,按照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原因。

2.1.2 国企产业结构变化分类

从总体上来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份额,尤其是在工业部门的产出份额,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过程。在反映一国主要经济实力的工业部门,国有企业的产值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76%,下降到2016年的20%。这个巨大的变化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来的,它反映了传统的国有企业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要让位于更有效率、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或新的企业组织。

从国有企业自1980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参见第1章附表),可以看到,在纺织服装、皮革、造纸、家具、食品、塑料品和金属制品这样的轻工业部门,国有企业仅占较小的比例,基本上退出了这些产业。国企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在煤炭、石油、矿山以及电力水务等资源类产业和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部门。我们可以按照国企产值和总资产的占比,来考察这样的所有制结构与产业性质是否相对应,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相关性或密切关联性。

考察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按照国有控股企业在各行业的总资产和总产值比重,可以大致把10%的产值(收入)比重以下作为一类行业,设定为竞争行业的基本边界,把占产业50%以上产值比重设定作为垄断行业的边界,而处于两者之间的领域,即10%—50%之间,则为垄断竞争的产业,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同时又具有一定自由竞争性质的产业。由此,我们可以从全部的工业部门(两位数代码产业)中根据国企比重,区分出三种性质的产业结构:垄断、竞争和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

从表2.1中可以看到,按照国有控股企业的一定产值比重和资产比重区分的不同产业,正好与产业经济学中定义的市场性质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低于10%的产业,属于竞争性质,因为这通常是那些可以自由进出的市场领域;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在50%以上的行业,则是垄断性质的,从表2.2中可以清楚地确认这些都是垄断行业,不管是自然垄断,还是行政垄断;至于那些中间地带的领域,应属于垄断竞争性质,即具有一定进入壁垒,但又有一定自由进入的机会,表2.3提供了这些行业的数据,例如钢铁、化工、运输设备之类的重化工业部门。

表2.1 国有控股公司的产业分布(1):竞争行业(%)

注:(1)由于2016年官方统计年鉴不再公布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故以最为近似值即主营业务收入替代。

(2)本表所选择行业的依据,国企2016年的主营收入占该行业比重为10%以下。

(3)2016年的橡胶塑料制品合为一个行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2017年)。

表2.2 国有控股公司的产业分布(2):垄断行业(%)

注:(1)由于2016年官方统计年鉴不再公布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故以最为近似值即主营业务收入替代。

(2)本表所选择行业的依据,国企2016年的主营收入占该行业比重为50%以上。

(3)只有一个行业例外,即燃气行业。不过考虑到该部门的公用品性质,以及可能涉及的合资性质,应属于国有相对控股或契约规定的国有公司。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2017年)。

表2.3 国有控股公司的产业分布(3):垄断竞争行业(%)

注:(1)由于2016年官方统计年鉴不再公布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故以最为近似值即主营业务收入替代。

(2)本表所选择行业的依据,国企2016年的主营收入占该行业比重为10%—50%之间。

(3)2006年的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在2016年分为两个行业:汽车类与船舶航空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2017年)。

从表2.2中可以看到,国有垄断的产业包括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煤炭、烟草、电力、燃气和自来水这七个产业。近10年来在石油开采、烟草、电力和水务行业,国企的比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保持着完全垄断的地位。不过在石油加工、煤炭和燃气部门,2016年的国企比重相对2006年则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下降最多的是石油加工部门,接近20个百分点。

改革前,化工、钢铁、机械和交通设备等传统的重化工业都是国企的重仓之地,经过改革过程的推进,大大降低了国有比重,不过仍保留很大的国有地盘,尤其是一批大型国企仍然保留其原有市场领地,还包括一批主要买方来自政府基础设施等官方机构,或来自政府垄断企业所需专用装备采购,或者是政府认为需要保护的重要部门,通常给予其各种特殊政策优惠,例如项目审批、信贷支持、土地划拨、优先进口先进装备,等等。这些都形成了高度的资本密集型结构,因而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力量和特殊的市场地位。然而,这些具有垄断势力的国企并不能完全控制所在的行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种民企、外企往往也能大量进入,结果就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化竞争,及国企、民企与外企共同竞争的局面。

此外,在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国企早已大部分退出,竞争迫使他们做出尽早的选择。不过,在这些行业中,国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比重,主要是原有国企的传统市场优势,或者某些地方政府控制或国有集团控制的局部垄断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