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的60个洞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洞见之三:危中找机

创新往往出现在危机和萧条中

作为京瓷(日本著名公司,以生产陶瓷器具、半导体零部件为主营业务方向)和KDDI(日本一家电信服务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先后经历过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危机。而每次危机过后,稻盛和夫先生的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稻盛和夫在《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中讲道:

“萧条越是严重,我们越是要咬紧牙关,坚忍不拔,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闯过这道难关。决不悲观,必须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应对。在这基础之上,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企业就是应该通过萧条这样一种逆境来谋取更大的发展。实际上,京瓷就是这样的公司。今年京瓷迎来了创立57周年,而京瓷在这57年间没有出现过一次年度亏损,实现了企业顺利成长发展的目标。但回顾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我们曾遭遇多次严重的经济萧条。”

“70年代石油危机,80年代日元升值危机,90年代泡沫破裂的危机,00年代IT(互联网技术)泡沫破裂的危机,以及不久前的雷曼金融危机,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经济萧条。每次面临萧条,作为经营者的我总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宿。但是,为克服萧条不懈努力,在每一次闯过萧条期后,京瓷的规模都会扩大一圈、两圈。从这些经验当中,我坚定了‘应当把萧条视为成长的机会’这样的信念。”

“企业的发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长作比喻,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他把危机看作成长的机会,把萧条当作再发展的飞跃台。他认为: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正好有时间来增强体质,为下一次飞跃积蓄能量。不景气的程度越严重,越是要以积极开朗的态度面对,全员团结一致,切磋琢磨,集思广益,竭尽全力去突破困境。

萧条绝不是创业者可以消极悲观的理由,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黑暗有多让人咬牙切齿,光明就有多让人热泪盈眶。企业和创业者也是一样,真正的创新其实都来源于命悬一线时的体验。每次危机都是企业和创业者的试金石,也是一种被动的过滤器。

在国家层面上,每一次危机也同样是危中有机

小的如企业层面,每一次危机中都是危中有机;大的在国家层面,同样蕴藏着这一道理。“二战”前,美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萧条。“二战”后,美国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为了振兴本土经济,美国人启动凯恩斯主义,也就是以宏观调控来刺激经济增长。“二战”后,美国经济陷入了新的难题,大量的库存无法消化。其他参战国呢?百业待兴,一片狼藉。主要代表是欧洲大国和备受打击的日本。当然还包括满目疮痍的苏联,以及经历战争的华夏。

欧洲需要复苏,日本需要复苏,全世界都需要复苏。当时美国经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历经济大发展后,产业需要升级。产业升级,就要把重污染、高能耗的产能输出。而这些,正是欧洲和其他经济体迫切需要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类首先要解决仓廪实的问题。当时只有美国仓廪实,并且多得有点不像话,需要把这些产能去库存。而其他经济体又没有这个购买能力,但需求很迫切,“马歇尔计划”就应运而生。

1948年,美国人为欧洲制订了一个援助计划。同年四月开始施行,持续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共有131亿美元拨给欧洲。当然,这里面有10%为有偿贷款,90%为无偿赠予。欧洲没有钱,我借给你,并让你买我的东西。这样美国的企业去了库存,欧洲经济因此而缓过气来,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大家是不是觉得美国很傻?这你就大错特错了,此举为美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美国以131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世界货币拥有权。作为欧洲的一员,苏联当年也想过申请这个计划,却被美国用苛刻的条件变相拒绝。

所谓危机,风险中可能孕育着大机会

17年前的那场SARS(“非典”)疫情,经历过的人对很多场景仍历历在目。在这场SARS疫情的背后,有的公司销声匿迹,有的公司却有能力把这一特殊时期转化成一次机遇,变得更为强大。SARS的暴发,让中国经济一夜陷入寒冬。当今巨头阿里、京东、顺丰等公司都曾经历过SARS的艰难时刻,他们是如何抓住机遇而华丽逆袭的?

一、阿里起死回生,化危为机,淘宝横空出世

“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因‘非典’而成为倒霉蛋。”马云在出席“后‘非典’时期中国电子商务走势”对话会时,如此说道。

2003年4月,第93届广交会举办在即,阿里巴巴早前承诺了50位客户,要把他们的样品带到广交会免费推广。彼时,广州已被划为SARS疫区,但阿里还是派出员工去参加了广交会。不幸的是,5月5日,一位女员工从广交会回来后,高烧到39.1度,经专家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送往杭州西溪医院隔离治疗。

5月7日,该女员工被确诊为浙江省第四例SARS患者。

阿里巴巴的形势陡然紧张起来,阿里所在的华星科技大厦成为“禁区”,马云本人也被强制隔离两周,不少员工都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在整个杭州,阿里也一度成了“过街老鼠”,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严峻情势之下,马云果断作出部署,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5月6日下午4点,他在公司宣布隔离消息,通知全体员工在家办公。此时,整个阿里团队展示出极强的执行力,短短两个多小时,400多名员工离开公司,回家上班。

最终,阿里巴巴的服务没有一天中断,很多客户甚至都不知道彼时阿里已到生死存亡之际。受SARS影响,很多外商都选择了网上交易,阿里巴巴的业务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一战成名。更重要的是,在危机到来前不久,6个被选中的员工积极研发对抗美国电商巨头eBay的秘密武器。从4月14日开始研发,到5月10日正式上线,仅花费26天时间,淘宝网便横空出世,之后的商业故事人尽皆知,淘宝顺利赶走eBay,成为阿里实现“进阶”的法宝。

2005年4月20日,马云致信全体员工并宣布,今后每年5月10日定为“阿里日”,阿里逆风翻盘的故事,也成为阿里人的精神寄托。

二、京东被逼无奈,试水电商成为京东历史的转折点

刘强东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是SARS成就了今天的京东。如果没有SARS,京东还是现在的京东吗?

2003年3月6日,北京接到第一起SARS病例,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大江南北。SARS期间,依赖客流量的零售业受到了重创,当时中关村所有电脑都在降价,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0%-40%。作为一家主卖CD光盘和刻录机的公司,京东也面临着生死考验。没了买家,销量上不去,返点自然拿不到。要知道代理商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返点。短短的21天时间里,京东亏了800多万,公司账面资金只有两三千万。如果SARS六个月内过不去,京东就会面临倒闭。

为了应对特殊情况,刘强东把12个柜台全部关闭,和没有离开的员工商量对策。一个经理说:“既然我们不敢跟客户见面,为什么不通过网上去卖东西呢?这样就不用见客户了,就没有‘非典’的问题了。”这个建议给了京东新的希望。线下门店已经走不通了,这也让刘强东看到线上交易的机会。于是包括他在内的员工,开始在网络上发帖子推销光盘。他们在论坛上发布团购活动,公布该期团购的产品参数、价格以及截止日期,留下QQ号作联系方式。在收到客户汇款之后,京东通过邮政发货给客户。早期创业的口碑积累,让京东赢取了线上用户的信任,也因此迈出了线上零售的第一步。正是这样的转变,让京东安全度过了SARS时期。

可以说,是SARS的蔓延,把京东逼进了电商行业。进军电商行业后,刘强东就发现了很大的商机,于是直接关闭了线下业务,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电商领域,这个决定成就了国内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电商平台!

三、顺丰包飞机运快递,奠定顺丰快递领域的江湖地位

2003年,SARS让整个中国商业走入了寒冬。国内航空运输受到重创,这给快递行业发展创造了机会,顺丰(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正是在这个时期迎来爆发式发展。王卫发现,当货物达到一定数量后,空运和陆运的成本相差很小,那为何不采用速度更快的飞机运输呢?

2003年SARS时期正好给了王卫一个机会。

SARS暴发期间,人们都不敢出门,航班几乎无人乘坐,航空公司不得不大幅降低费用。在航空运价大跌的时候,王卫果断出手,顺丰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专门用于运送快递。顺丰也是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的公司,虽然用飞机运快件的成本不低,但这使得顺丰在服务时效性方面获得巨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用户认可顺丰的“快”。据了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干线,即便头天下午6点寄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王卫在SARS时期的一次重要决策,也奠定了顺丰快递行业的江湖地位。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所谓危机都是“危中有机”。真正有魄力的企业,在危急时刻,永远是靠不服输的精神以及积极应对的乐观态度,换来宝贵的机遇,并迎来辉煌时刻。

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来讲是“黑天鹅”事件,对很多企业而言,是毫无防备的打击。如何从这些伟大公司身上汲取力量,成功应对身边的“危机”,如何在萧条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如何在艰难中获得成长,是我们所有企业今天面临的核心问题。这种成长更大意义上不是规模的成长,不是量的扩张,而是内核的改善。

危机能使企业增加一种难得的基因记忆力,也能使创业者赢得硬核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