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现实语境。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全球性的时空紧缩,为人类带来全球意识。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跨文化交往的愿望以及跨文化交往的现实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具有并提高跨文化能力([德]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跨文化学习([德]interkulturelles Lernen)与跨文化研究([德]interkulturelle Studie)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这一使命。
西方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使人获得了研究客体的主体地位,这为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源泉。而科技发明则为主体进一步认识客体提供了手段。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时空距离被大大消解。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各民族文化间的距离远没有被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仿佛在渐渐疏远,心理距离在慢慢拉大,[1] 现代社会“陷入了一方面是科技理性昌明而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疏离的困境”[2]。
“时空距离消解”与“心理距离拉大”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二元悖论。距离已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性概念,成为反思这一时代各种现象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一个范畴。国内外各研究领域(如文化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对该范畴都有所涉及。“时空距离消解”与“心理距离拉大”这一矛盾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社会内部已是不争之现实,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尤其当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人们相遇时)在交往过程中如何体验并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本书的研究要旨。
“全球化”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领域对其做出解释。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全球化”这个概念做了深层次的解读,他们认为: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3] 从中可以看出,全球化包括人员的跨国流动。而在这些人员当中,留学生无疑已成为最大的流动群体。无论从对留学生的生活现实的关怀[4]而言,还是从学者的研究状况[5]而言,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德]interkulturelle Anpassung)与跨文化学习的研究已逐渐显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德国以其历史悠久、堪称世界楷模的高等教育吸引了各国学子的目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前10年,中国留德学生人数激增,2010年在德求学人数达3.5万人左右[6],2017年在德各类中国留学人员约3.8万人[7],连续多年保持为在德外国留学生中的最大群体。然而,这一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中断学业回国或者弃学从工,因学业、生活压力过大而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日渐增多,因情感问题而出现的纠纷甚至凶杀案件屡见报端等等,这些现象激发起笔者对中国留德学生这一群体的学术兴趣,促使笔者对身在他乡为异客的留学生做深层的思考和关注:在一个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迥然不同的国度中,他们如何克服文化距离,与东道国的主人们建立人际关系?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他们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出现上述问题[8]?他们怎样调整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以适应德国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异国他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减少一些困惑和彷徨,增加一份自信和成功?带着这些问题,基于先前对距离问题的一些思考[9],笔者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为“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10],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中国留学生进行调查与访谈,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
综上所述,本课题势必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何谓人际距离?它包括哪些层面?各层面之间是何关系?人际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人际距离理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有何指导意义?人际距离理论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3)文化因素对人际距离有何影响?中国人与德国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有何不同之处?有何相同之处?这些相同或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何谓跨文化学习?跨文化学习的前提与目的是什么?跨文化性对人际距离有何影响?
(5)在跨文化环境中,中国留学生对人际距离的体验、学习过程是怎样的?中国留学生对人际距离的学习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有,这些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没有,那么,他们中每个人对人际距离的学习有何独特之处?影响他们在人际距离方面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6)人际距离的跨文化学习是否可以准备?跨文化培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方能保证学生对人际距离的成功有效地跨文化学习?
正如本书的题目所示,跨文化研究是本课题采用的最重要的视角。那么,笔者有必要对与本课题相关的跨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做一简要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