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国收入分配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克服“平均主义”所造成的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中国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的人和地区带动后富的人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种政策曾使中国经济活力得以释放,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和谐性受到深刻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体现在诸多方面,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城市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之间。

(一)中国总体的收入分配差距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GDP在1978~2010年实际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9%,居所有可统计国家或经济体之首。中国居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和体制的因素,中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2)报告一 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报告 国际上衡量居民收入差距较为流行的指标是基尼(Gini)系数,该指标处于0~1之间。它的最低值为0,意味着居民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所有的人的收入都是一样的;最高值为1,意味着居民的收入绝对不平均,所有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实际的状况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时,就认为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则认为相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时,则认为比较合理;当基尼系数超过0.4时就认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因而将0.4作为收入差距的国际警戒线。表1-1和图1-1列出了中国1981~2009年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表1-1 1981~2009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变动情况

续表

图1-1 中国1981~2009年基尼系数的发展趋势

根据表1-1和图1-1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 以下,说明这个时候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呈现为相对的平均主义。80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使得长期以来“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局面被打破。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解放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开始逐步扩大。到90年代初期时,全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370左右,而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基尼系数超过了0.40。而到了2009年,基尼系数为0.5,说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已经相当大了,成为威胁中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极大障碍之一。

(二)区域收入差距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是有差别的区域经济政策,发展至今,中国已经形成明显的“四大经济地带”,具体来说就是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发达,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贫穷已经较为明显。曾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2]。由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如此不平衡,2000年中国先后实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国家相关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自2004年之后,中国各省份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表1-2给出了1999~2009年各省份人均GDP水平,图1-2给出了中国1978~2009年各省份人均实际GDP(1978=100)的变异系数。

表1-2 1999~2009年中国各省份人均GDP

续表

图1-2 1978~2009年中国各省份人均实际GDP的变异系数

虽然始于20世纪末的一些区域经济政策使得中国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然而直到2008年中国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值仍然高达3以上,这一数值远超过发达国家美国,后者主要的经济区域中,最富有地区的人均GDP是最贫困地区的1.3倍。[3]2008年,中国最富裕省份(上海)的人均GDP是最贫困省份(贵州)的8.29倍,而2004年印度最富裕地区人均GDP仅为最贫困地区的4.5倍。[4]这都说明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笔者先前的估算,2000~2007年,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加了1.5个百分点[5],实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趋异转向趋同。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三)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转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两个指标的绝对值之差为209.8元,两者之比为2.57。这一差距相当巨大,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很大,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剪刀差”,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通过农村补贴城市的方式来促进城镇地区发展所造成的。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而言,关键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表1-3和图1-3、图1-4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作出了描述。

表1-3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情况(1978~2009年)

续表

图1-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可比价)

图1-4 城乡居民收入变动趋势

从图1-3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地区,于是1979~1985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曾一度缩小。到1983年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缩小到1.82倍,这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但是到了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优势在农村已经发挥殆尽,从1986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又扩大到2倍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差距又进一步扩大,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整个90年代的最大值,这一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6倍,随后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1997年达到一个较低点后再度上升,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改革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时期,城乡收入差距比超过了3倍以上。

从图1-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要高于农村居民,200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174.7元(扣除物价因素后),相当于1978年的8.96倍;2009年农村居民的实际人均纯收入是987.3元(扣除物价因素后),相当于1978年的7.39倍。即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为7.32%,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为6.67%,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考察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远比我们计算出来的收入差距大。我们在这里仅以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与农民的全部收入进行比较已经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如果将城市居民除工资收入以外的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和价格补贴以及实物收入考虑在内,如果考虑到农民还得支付城镇居民一般不用支付的生产资料的费用,那么,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得扩大。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看上去的那样大,这里还有一些因素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6]但是不管怎样,现阶段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经济学界公认的1.5~2.0的合理差距水平。[7]

(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1.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目前在中国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即使在城镇和农村内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变大。表1-4和图1-5是1991~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

表1-4 1991~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续表

图1-5 1991~2009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

从表1-4我们可以看出,1991年中国城镇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是1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2.94倍,而在2000年为5.00 倍,到2009年进一步扩大为8.63倍。从图1-5我们可以看出,自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贫穷的10%的人口收入所占份额越来越小,而最富裕的10%人口收入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从图1-5可以看出1991~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比值呈缓慢增长的趋势,1996~2001年这一比值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01~2009年这一比值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这说明中国城镇居民的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速扩大,表现为明显的马太效应。1991~2009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长率为5.10%,这一增长速度远低于最高收入者的增长速度,后者的实际增长率为11.58%。

2.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表1-5 2002~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图1-6 2002~2009年农村居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

从表1-5和图1-6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内部差距(以最高收入者的人均总收入与最低收入者的人均总收入比值来表示)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也就是说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并没有进一步扩大。

(五)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职工在不同的行业中工作,其收入会有很大的不同,表1-6和表1-7分别反映的是1978~2002年和2003~2009年中国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最高行业工资与最低行业工资之比从1978年到1990年曾一度缩小,1978年是2.17,到1990年达到最低为1.76。过了1990年之后最高行业工资与最低行业工资之比逐年上升,到2002年达到最高,为2.99。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计算,以1978年为基年,1978~2002年增长得最快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其平均的实际增长率到了8.6%。增长得最慢的是农、林、牧、渔业,其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9%。从表1-6我们还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收入较高的行业大多数集中在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及其他行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一般集中在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

表1-6 不同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1978~2002年)

从表1-7可以看到,按照新的行业划分标准,不同行业的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均在4倍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03~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到了2009年金融业取代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成为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从表1-8 中对中国各种行业的性质划分来看,结合表1-6和表1-7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高收入行业中,除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之外,其他的都属于垄断性行业。而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在各时期基本上都处于低收入行业之中。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属于开放性、竞争性行业(即使有些是部分垄断的,其垄断程度也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职工的相对工资收入持续下降,这些行业的职工工资与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工资的差距日益扩大。可以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导致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来源之一。

表1-7 不同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2003~2009年)

表1-8 中国行业性质划分(开放或垄断)

图1-7给出了1990~2009年垄断性行业的职工工资与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之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0年各垄断行业部门职工的平均工资与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尚不算太大,这一年金融、保险业职工工资与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的比值仅为1.3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工资与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的比值仅为1.76,而到了2009年这两个比值分别变为4.21和2.92。垄断性行业的职工工资不仅远远高于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工资,而且这一比值越来越大了。总而言之,一个行业的垄断性越强,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会越高,而且收入会越稳定。同时,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不断加快,决定了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图1-7所表明的也正是这种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图1-7 垄断行业平均工资与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比值(1990~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