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都市贫民窟
《都市贫民窟》
作者:佚名
日期:19世纪初
17世纪以来,伦敦不仅发展成为英国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全国的制造业中心。18世纪中期后,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逐渐取代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开办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工人的住宅,而服务行业和建筑业又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外来人口的移入,导致伦敦人口激增。1750年伦敦人口67.5万,1801年,增长到108.8万,1850年高达270万。到19世纪中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英格兰其他城市出现了工人住宅郊区化的现象,而在伦敦大多数工人更愿意住在市区,因为市区就业机会多、工资高,打零工的人住在工作场所附近比较方便。画面中,一幢三层楼高的公寓就紧挨着厂房。
由于缺乏系统的城市规划,开发商们追求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希望在狭小的空间里建造出尽可能多的住宅。于是,伦敦市区逐渐形成一些居住环境标准低、设备简陋的贫民窟:大杂院式以及“背靠背”式的房屋;低矮潮湿、密不透风的地下室;三四层楼高、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房间的廉租公寓;出租给打短工的工人和流浪汉的夜店,等等。贫民住宅区缺少供水、缺少厕所,没有照明系统、卫生系统和排污系统,伦敦国会街上,380人共用一个厕所,邻近住户几乎就是在臭气熏天中度日的。有一份反映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前期伦敦贫民窟的调查报告这样写道:“有的一幢小楼住了45至60人,每人只有一张床,连让人通行的路都没有留,且男女混住小屋只有一扇小窗,光线很暗,中午都看不清自己的手。人死后不及时抬出,与活人在一起长达一周,甚至12天。”
伦敦贫民窟人畜杂居、拥挤不堪、臭气熏天、疾病滋生、犯罪频发。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开始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