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经典之作·大家谈(套装2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章 经学的变迁

经学的“经”,为“经常”的“经”,是万古不变的学问;又为“经纶”的“经”,研究经纶天下的大道。

欲研究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学各方面,必须先对儒教根本的经学,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始能寻出源泉,有所凭藉而着手。若经学不能彻底明了,则虽精通其他学问,而本国根本的思想,终不免有不彻底的观察,容易陷于错误的见解。

关于经学的大要,已在书籍章内说过,经学的“经”,为“经常”的“经”,是万古不变的学问;又为“经纶”的“经”,研究经纶天下的大道。由此推考,则对国人的尊崇经学,自可知其由来了。这种经学,有所谓五部的经典,即是《易经》《书经》《诗经》《礼》《春秋》。而经学有今、古文学派两大系统,古来争论不定,今欲推知其历代变迁的情态,特为分节说明在下。

第一节 今文学派的经书编纂说

今文学派的人,深信孔子为经书大成者。换言之,就是主张经学系于孔子大理想之下,整理成功,自经孔子的整理后,经学始告成立,故推尊孔子,无微不至。然古文学派的人,则谓经学大成者为周公,固然推尊孔子,而在孔子之上,尚极端推尊周公。如是今文学派的人,又出而争辩,说孔子作《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文言》《杂卦》),非若后世注释家的注释,一向不加考究,而照样画葫芦的。又删定《书经》和《诗经》,系以一定的义例,与独得的大理想,不同后世编纂家的编纂文选,原本不变地编成。不若《春秋》,虽据杜预所说,是本周公笔法而作的,然与班固由司马迁的《史记》,仿作《前汉书》,绝对异趣。可见孔子是有其伟大思想的存在,不能随便抹杀其功绩。虽在孔子以前,已曾有《易》,但是伏羲文王周公的《易》,系由孔子的手,始生大意义而成经书。至尧舜以来诏敕布告文或古文歌谣类,也经孔子删定后,始成为经书。《礼》也是这样的,《周礼》《仪礼》同传说为周公的制作,也经孔子的取舍选择,始列入经书中。尤其《春秋》,为孔子大抱负的所在:“后世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是孔子自己所说的话。故如古文学派《左传》学者的主张,《春秋》文章的简略,系受鲁国史官由交际国所来文书,与自国所出文书,简记笔法的影响,其说之误,也可判明了。又汉后的人,把《春秋》看作一种历史,则孔子于历史之中,寓褒善贬恶的意味,其说的大误,更不待言了。总之,今文学派的人,确认孔子编纂经书,便利用经书,以宣传自己的大理想和主义,而构成经天纬地的大经纶。最近康有为一派,尚敷衍上述的意味,以孔子的素王,拟于释迦的空王,恰将佛教释迦的位置,来拟孔子的儒教,这是否果得孔子的真意,姑不必论,惟就今文学派的所说,取来一叙罢了。

第二节 经学传统的功劳者

经书既然编纂了,其流传为孔子的门人,固不待言。孔子门人三千以上,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惟对经书流传有功的,则以子夏为最。子夏承传《易经》《诗经》,如汉代有名的《诗经》注解家大毛公、小毛公,即得自其五六传。至礼的方面,《仪礼》中的《丧服篇》,是由夏手所传出。《春秋》方面,《公羊传》著者公羊高,及《谷梁传》著者谷梁赤,也为其门人。他如孔子言行录的《论语》,也说是他与仲弓撰定的。又孔子之孙子思,出自孔弟子曾参门下,除《中庸》以外,《礼记》之中,尚传说有其著作。后在子思门下,造出孟轲之大贤人,一生致力宣传孔子的学说,为五经的精通者,尤其对于《诗经》《书经》和《春秋》,特殊有深刻的研究。宋时胡安国编《春秋胡氏传》,传说即根据孟子春秋说而构成的。在孟子之后,荀子传授经学之功,颇为著明。关于《诗经》方面的《毛诗》《鲁诗》《韩诗》三个系统,皆由荀子所传出。又《春秋》中的《左氏传》,由著者左丘明传至荀子,《谷梁传》也与其发生关系。又《礼记》中的《礼》《乐》,多出自荀子之手。《易经》的传统,也有相当关系。可见荀子实是传《易经》《诗经》《礼》《乐》《春秋》的大功劳者。其后有名的秦朝宰相李斯,由荀子门下所流出,因求文字与学问的统一,焚书坑儒,经学于以衰颓了。

第三节 汉武帝经学的采用

汉朝惠帝,为谋经学的复兴,乃废止秦代所发布挟书的禁律。至文帝时,实行奖励学问,一方面济南老儒伏胜等,把自己以前暗诵的经书,口授于人;另一方面,由孔宅故壁中发现隐匿的经书。且从这时代起,创立学校,设教授搏士官。次至景帝,又次武帝,武帝是自古称为“秦皇汉武”的英主,立定方针,以经学为政府的学问,其建元五年,创置五经博士的大学,设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等科目,为明经学者受试验而登用的制度,由是经学复向勃兴的机运。当时解释五经者,有下列各学派:

《易》              田何

《书》              伏胜

《礼》(《仪礼》)        高堂生

第四节 古文学派兴起

在上所述,皆属今文学派,所谓一经专门之学,墨守师授所传,口授大义微言。但从此以后,渐有创立一家学说之人,以其学说别立大学科目。至前汉末叶,在篡夺前汉的王莽帷幕内,有刘歆大学者,他对于前述的今文学派外更以古文学派的经书,加入大学为科目。至古文学派所尊奉的经书如下:

《诗》…………………………毛公

《书》…………………………古文《尚书》

《易》…………………………费氏

《礼》…………………………《周礼》

《春秋》………………………左氏

这等经书,以武帝设五经博士以后,始发现于世间,其中古文《尚书》取自孔子故宅的壁中,《周礼》出自前汉末的秘府,《春秋左氏传》得自鲁的共王。当时大学博士,以为从来大学的学问,仅限于今文学经书,刘歆突然把古文学加入大学,颇不适宜,乃群起而反对之,然卒以王莽、刘歆的威力,硬把古文学加入大学了。迨后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又废除大学的古文学,这是今、古文两学派的重大轧轹。其后古文学派,产出贾逵、马融等学者,与今文学派截然相分,大有据叠对峙的情态。

自前汉武帝至后汉末叶,为经学极盛的时代,其间屡出尊奉经学的帝王、宰相和儒者,受官禄而就学的大学生,非常繁盛,总数竟达三万以上。且后汉之时,当施政方针发生疑难,每以《春秋》之义而下断案,上自宰相,下至判吏,皆须精通经书一种。因此后汉的学风,乃一转变前汉的质朴,带来极细而赘见的倾向。同时汉大成的郑玄出幕了。

第五节 郑玄的今、古文学统一

在后汉末叶,郑玄诞生于世,承古文学家贾逵、马融之学,又兼学今文学,卒为今、古文学调和统一的大家,史称经学以来第一人。他将《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周礼》《论语》《孝经》等,各加注解,如是两汉专门之学衰亡,仅这调和统一今、古文学的郑玄学问独行于世,这可算是经学史上的一大变化。且彼时适际蜀、魏、吴的三国战争,求学的人,次第减少,恰与郑学的勃兴成反比例,而学术衰微不振了。

嗣后有魏的王肃者,出为郑玄的学敌。王肃原和郑玄同出自古文学派,然竟猛起反驳郑玄,除伪造前汉孔安国所注释的《尚书传》《论语》《孝经》外,又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本自己的主张,致学说的证据。王氏为晋武帝的外祖,故其学问盛行于晋代;而郑玄的学问,则一蹶而衰了。晋后因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甚少学者产生,书籍极端散失,汉初置诸大学的今文学,完全扫地而衰亡了。在这时代,稍堪注意的人,则为注释《易经》的王弼,注释《论语》的何晏,及作《春秋左氏传注疏》的杜预等。

第六节 南学与北学

自晋后至南北朝并立时,经学又产生南学、北学的派别,可以划为经学的一转期。至这南北朝的南学与北学,区别如下:

南学

《易》…………王弼

《书》…………孔安国

《春秋》(《左传》)…杜预

北学

《易》…………郑玄

《书》…………郑玄

《礼》(《礼记》)…郑玄

《诗》…………毛公

《春秋》(《左传》)…服虔

南学用王弼杂入老庄思想的《易经》、王肃伪造孔安国传的《书经》等,与两汉时所流行的学问,极端差异。当时流行老庄的学问,有加重词章的倾向,所写经书注解的文章,甚为巧妙。至北学方面,无甚特创之点,总以郑玄的学风通行,推尊汉学为正派。后来北魏道武帝、太武帝,皆以帝王而好经学,因此经学又比较地流行于世了。迨至统一南北朝的隋,政治系由北朝出而统一,而经学却是南朝并合北朝的相反现象。

第七节 唐太宗的经学统一

由隋至唐,唐太宗目睹经学种种的异说,甚非良好现象,乃命孔颖达诸位名儒,拣选五经的注解,这便是有名的《五经正义》。自这《正义》出世后,直至宋代数百年间,均呈经学统一的现象,为自汉以来所未有的盛况,可算是经学的又一转机。《五经正义》中,《易经》为王弼,《书经》为孔安国,《诗经》为郑玄,“三礼”中的《周礼》《仪礼》《礼记》也为郑玄,“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为何休,《谷梁传》为范宁,《左传》为根据杜预注疏而编纂的。惟这《正义》中的《周礼》《仪礼》与《公羊传》《谷梁传》等,在出世后的未久,便无人去研究,殆有废绝之势。

第八节 宋代经学注释的交迭

经学传到宋代,又向衰颓的机运,凡奉经学的人,墨守古来解释。但至北宋仁宗时,骤呈风气一变的征候,由学界思辨批评的结果,经学不以古来解释法为满足,发生新解释法的需求,如是经学大起变化。在王安石《三经新义》(《周礼》《诗》《书》)出幕之间,更为其大变迁时代。盖当时王安石将所著新义,取为文官试验的课题,一般读书求进的人,乃群向这路进行,遂促成经学的大变迁。

北宋为经学新陈代谢的时代,经学注释的交迭,甚形发达,王弼的《易传》与程伊川的《易传》交迭,《书经》的《伪孔传》(王肃)与蔡沈的《书传》交迭,《诗经》的《毛传》和《郑(玄)传》与朱子的《集传》交迭。至“春秋三传”中的《公羊》《谷梁》二传,此时业经绝迹,只一《左氏传》流行于世。又有胡安国者,承孟子“尊王攘夷”的传统,新著《胡氏传》。他若“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专向义理上发议论,有强引宋代仪式近于夏、殷、周三代仪式习惯的形迹。不过世间通行的《礼》,系朱子的《仪礼经传通解》。总之,宋人不信汉唐经学的注解,群事经书本文的解释,如遇经书的意义不解时,遂自行移动或修改字句。这种现象,固可说是经学的进步,然谓为经学的大厄,也无不可。

当王安石著《三经新义》,为文官试题之间,经学起大变化,发现种种新说。同时受试验的官吏,力求发现经书新解释,以谋试验及第,如是立新炫异,产生浮薄轻躁的倾向。王安石的《新义》,虽至南宋废止,而其试验方法,依然使用,直到元后,尚多依其办法,故经学日益衰颓了。不过在南宋时代,有宋学大成的朱熹出幕,与郑玄大成学同一立场。惟宋学系融合佛、道教的一种哲学风味,与经学多少异趣。

灭亡南宋而统一全国的元朝,在元仁宗时,定科举法,其《易经》用《朱子本义》,《书经》用《蔡沈(朱子门人)集传》,《诗经》用《朱子集传》,《春秋》用胡安国《胡氏传》,可算是朱子学全盛的时代。在此有一饶富趣味的现象,就是隋由北方起而平定南方,而经学系由南方学问并合北方学问,这元朝也由北方起而平定南方,经学也由南方朱子学统一北方学界,由此考察,实可谓得一结论:北方胜于兵力,南方胜于学问。

第九节 明成祖《五经大全》的敕修

驱逐元朝而统一全国的明,在成祖永乐年间,踏袭唐太宗纂辑《五经正义》而谋经学统一的政策,乃敕修《五经大全》。惟这《五经大全》,因不得学者的好评,至今殆无取读的人。至在明代盛行的,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祖述宋朝陆象山学风,只因其讨论事情,多超出经学的范围,姑不具论。

第十节 清朝经学的复兴及其四变

清朝由北方满洲起而统一全国,为制驭汉民族起见,必须使尊重其所尊重的经学,故康熙帝、乾隆帝,皆一再敕选经书的注解。这种经学的勃兴,一方面固因朝延的促进为动力,然尚有其他大原因的存在,即由宋后衰颓的经学,又转到复活的时期了。在明末清初,辈出王夫之(船山)、顾炎武(亭林)、黄宗羲(梨洲)等学者,开并取汉学与宋学的学风。经过不久时间,阎若璩(百诗)也出现了。迨至乾隆以后,惠栋(定宇)、戴震(东原),出而弃宋学,以汉学为标榜,是为汉学的复兴。而通览清朝的经学,共起四次变化。清初以宋学的根柢,产生汉学的端芽,所谓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之后,以许慎、郑玄的古文学为主,汉学风行,研究《说文》的人日多,而研究宋学的人,则渐次减少了。迨到嘉庆、道光年间,追溯后汉的古文学,而复兴前汉的今文学,尊重《公羊》《谷梁》的《春秋》,《鲁诗》《齐诗》《韩诗》的《诗经》,伏胜的《书经》,在魏晋时代所亡佚的前汉今文学,至此又再流行于人世了。传至清末,康有为一派,采用今文学《公羊》的意义,参入西洋学说,以图改革国政,不幸卒归失败。至张之洞(香涛)殁后,虽有陈宝琛、梁鼎芬、刘廷琛诸遗老,而经书全呈不振的状态。后来清帝退位,民国成立,纯粹吸收西洋的新思想,经学遂无人过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