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让艺术成为婴儿的家庭味道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日本贝尼斯(Benesse)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公布的对东亚五大城市的母亲所展开的“幼儿生活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中国母亲注重幼儿艺术修养的培养,日本妈妈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韩国母亲则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1]
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开发人的形象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1967年,美国政府专门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创立了“零点项目”,由著名的哲学家N.戈德曼教授主持,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在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开发人脑的形象思维。[2]艺术美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歌、跳舞、绘画、听故事、朗诵诗是对幼儿进行艺术美教育的主要活动和途径。在家里,父母要尽量利用艺术作品来熏染孩子,开展艺术活动来增进孩子的美感,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孩子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开朗。具体而言,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视觉。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曾说过: “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天才。”[3]婴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或哄孩子睡觉前,可将录音机或其他音响的音量调小,播放一段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曲子;起床时可听听轻松愉快、活泼有力的乐曲;就寝时听听轻柔的摇篮曲,等等。这样做,可以训练孩子的听觉、乐感和注意力,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开发大有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婴儿听很多不同的曲子,一段乐曲一天中可反复播放几次,每次十几分钟,过几周后再换另一段曲子。
家长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孩子自动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他的音乐修养,为他今后的人生备好一份享用不尽的爱好。就孩子个体来说,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唱歌,哼哼唱唱是孩子心里高兴时最常见的表现。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尽情释放心中的快乐。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 “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我认为,为了使孩子一生幸福、生活多彩,父母有义务使他们具有文学和艺术的修养。”[4]她认为: “母亲的悦耳歌声是极其重要的。”[5]当孩子有了意识,会像大人一样唱歌时,可以试着教孩子一些儿歌,歌曲的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要注意保护孩子稚嫩的声带,孩子唱歌时间不能太长。家长可以在孩子欣赏音乐时结合情绪的变化给孩子讲故事,也可以合着音乐的节拍和孩子一起踏步、跳舞、游戏,还可以指导孩子欣赏电影、电视、舞蹈中的音乐,这对于孩子准确理解音乐、丰富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
颜徵在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早在孔子幼年时,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别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乡邻都很不理解。颜徵在对乡邻们解释说,虽然孩子现在还不懂事,还不能真正喜欢这些乐器,也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但日子久了,他就会喜欢这些乐器的。她说,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懂得规矩,乐器本身也是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是演奏不出好乐曲的。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果然,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子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最终形成了“仁”的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1] 忠新:《中国母亲比日韩重视孩子修养》,《当代家庭教育报》,2006-03-08。
[2] 王宏甲:《降低学习难度的四大途径》,《中国新教育风暴》,2005-10-29。
[3] (日)木村久一: 《早期教育与天才》,凌泽贤译,漓江出版社,2015年,第108页。
[4] 张欣武、刘卫华: 《哈佛女孩刘亦婷》,作家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