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让宝贝沐浴在爱之中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呢?父母的爱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着并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马克思
教育没有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秘诀,那就是一个字——爱。教育也没有捷径,如果一定要说有捷径,这条捷径就是爱之路。
几百年前的罗马城,两个孩子正在清晨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他们的母亲康妮黎亚过来对他们说: “亲爱的孩子,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来我们家作客,她还会向我们展示她的珠宝。”
下午,那个富有的朋友来了。金环在她手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闪闪发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簪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叹地对哥哥说: “她看起来如此高贵,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女人。”
哥哥说:“是的,我也这样觉得!”
他们羡慕地看着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任何珍贵的饰品,但是和善的笑容却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于任何宝石的光芒。她金棕色的头发编成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盘绕在头上像是一顶皇冠。
“你们想看看我的其他珠宝吗?”富有的女人问。
她的仆人拿来一只盒子放到桌子上。这位女士打开盒子,里头有成堆的像血一样红的红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海一样碧绿的翡翠,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
这对兄弟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 “要是我的母亲能够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之后自满又怜悯地说: “告诉我,康妮黎亚,你真的这么穷吗?什么珠宝都没有吗?”
康妮黎亚坦然地笑道:“不,我当然有珠宝,我的珠宝比你的更贵重。”
母亲把两个男孩拉到自己的身边,微笑着说: “他们就是我的珠宝。难道他们不比你的珠宝更贵重吗?”
这两个男孩,特贝瑞斯和卡尔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母亲当时脸上的骄傲的表情以及深深的爱意。数年后,他们成为罗马伟大的政治家。[1]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孩子是爱的结晶,因爱而诞生。虽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困难和麻烦,但那都是暂时的,因为父母持久永恒的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
“家庭生活的黏结力就是爱的黏结力。……家庭影响如果以最纯洁的形式出现,就是人类教育中所能想象的最高尚的因素。在有爱和爱的能力的家庭中,可以预言,无论哪种教育形式都不会没有结果,孩子肯定会变好。”[2]无论哪个孩子,都很自然地想得到全部的爱。当你的家里总是充满温馨的暖意和亲切和睦的气氛时,孩子自然会沐浴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恩赐。实践表明,母爱和早期教育是婴儿成长的必备要素,周岁以内的“母子联结期”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对新生儿来说,母爱是非常珍贵的精神养料,这不仅是“亲子关系”的特殊照顾,更在于他已经是个懂得母爱,并能用哭声和微笑来呼唤母爱的人了。
波兰心理学家奥布霍夫斯基的研究表明: “儿童从出生到三岁左右的情感接触需要具有如下特点: 1. 这种需要是由孩子与一个熟人(往往是其母亲)的关系来满足的。如孩子进托儿所后,可能会接连哭几天,这是对与母亲分离作出的绝望的反应;也可能会不动、不笑、不哭,冷漠地服从管理人员的要求,对与母亲的分离作出‘呆若木鸡’的反应。2. 这种需要是十分特殊的,它与以后的年龄阶段内的这类需要不同。3. 这种需要和其他需要一样,可能由于不利的教育条件而受到压抑。”[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一个幼儿既有得到爱的心理需要,也有享受爱的权利。父母的爱、家庭的爱,使幼儿能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获得安全感;使幼儿感到自己存在的满足感,从而不易形成孤独、自卑、冷漠、顽劣等性格缺陷。而且,长期生活在爱的环境里,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给别人施以关怀和爱。
有人说,爱也是孩子身体长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霍劳博士指出: 孩子长期生活在精神压抑、无人关心或经常挨打受骂、冷漠歧视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障碍,引起生长发育障碍而造成个子矮小。有人做过调查,那些从小失去双亲的人,即使得到最好的补偿教育,也比一般孩子敏感、脆弱。面对新生儿,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用柔和的语调和亲切的语言说话,即使是自言自语,也不能放弃这种做法。要经常性地搂抱孩子,抚摸新生儿,要满目含情地注视婴儿。心理学上有一种“生理性挫折”的提法,是指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生理欲求如饮食、拥抱等表现出十分冷淡和不耐烦等情绪,孩子就会感觉到心理缺失,从而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其实,家长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生理性挫折”的,家长在关心孩子吃穿用的基础上,不妨多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下工夫。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要讲究一定的原则的,这就是爱与正当要求的统一性,爱与自重的统一性,爱与博爱的统一性,爱与生命的统一性,施爱与要求被爱的统一性。虽然说,父母的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教育的有力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真正认识到爱的力量,真正知道怎么样去爱孩子,因为爱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爱之不当也会使孩子的成长处于不利境地。
父母对子女的真正的爱,不但是充满亲情的爱,而且应该是理智的,是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父母爱子女,一定要掌握好分寸,既不要因没有原则的溺爱造成“恋母败子”的结局,也不能进行有性别歧视、长幼歧视的偏爱;既不能怀有脱离社会的扭曲的、变态的爱,也不能仅仅抱有顾及孩子但不顾自己的单向之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桑标在《有了孩子,没了自己》一文中提到一项调查数据: “25%的父亲和50.3%的母亲在有了孩子后几乎没有了原先的娱乐和爱好;20.7%的父亲和43.6%的母亲为了孩子放弃了自身发展的机会。”[4]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爱孩子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体魄和人格,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子女爱的理解和爱的回报。要明白,一味牺牲自己,并不一定能得到爱的回报。
[1] 毛毛老师: 《优秀青少年应知道的励志故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85—86页。
[2] 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教育论著选》,夏之莲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93页。
[3] 吕春芳: 《论情感教育在少先队工作中的作用》,徐汇教师网,2005-09-28。
[4] 桑标: 《有了孩子,没了自己》,《父母必读》,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