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在冉光圭教授编写的《会计学》(2006)教材基础上,由冉春芳教授进行内容修改、更新而成。鉴于以下原因,我们对《会计学》的内容做出了大幅度修改和更新:
一是满足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性趋同等效的要求。为了适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满足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同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会计具体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性趋同步伐不断加快。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适应国际财务报表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的变化,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二次比较集中的准则修订和新准则发布。第一次是2014年,财政部发布3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6号)以及修订发布5项具体准则。其中,3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财会〔2014〕11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财会〔2014〕16号);修订发布的5项具体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会〔2014〕14号)、《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财会〔2014〕8号)、《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财会〔2014〕10号)、《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财会〔2014〕23号)。另外一次是2017年。2017年4月,财政部发布一项企业会计新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财会〔2017〕13号)。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防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举措,财政部在5月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财会〔2017〕8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 (财会〔2017〕9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财会〔2017〕14号)等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准则,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由现行“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减少金融资产类别,提高分类的客观性和有关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将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以更加及时、足额地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揭示和防控金融资产信用风险;对套期会计相关规定进行修订,使套期会计更加如实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调整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金融工具相关列示项目及其披露内容。5月,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 ——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将政府补助区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根据政府补助与企业日常活动的相关性,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或直接冲减业务成本,并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项目之上以“其他收益”项目单独列示;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并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目中列示。7月,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对收入确认时点由“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修订为“企业方应当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客户方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是否转移成为收入确认的判断依据,将“风险与报酬的转移”作为“控制权”转移判断的一个指标。此外,财政部还于2017年6月印发了4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即《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9号——关于权益法下投资净损失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0号——关于以使用固定资产产生的收入为基础的折旧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1号——关于以使用无形资产产生的收入为基础的摊销方法》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2号——关于关键管理人员服务的提供方与接受方是否为关联方》。至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6号)、42项具体准则和12项解释公告。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反映了我国企业当前绝大部分的经济业务和行业特点,满足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同时也实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的实质性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强化了为投资者、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决策相关会计信息的理念,做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实质性趋同。这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已有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导致《新编会计学(第二版)》教材中的有关概念、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原教材的案例内容不符合当前经济环境,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济交易或事项,出现知识陈旧与过时。为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和会计学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新编会计学(第二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
二是适应中国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影响会计主体的交易确认和利益分配,影响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进而导致会计学的教学内容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补充、更新与国家税收法律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财税〔2016〕36号)要求所有行业企业原来缴纳营业税的业务改为缴纳增值税,全国范围内的“营改增”导致企业的纳税负担、纳税行为发生变化,税负的确认、计量与列报等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因此,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国家有关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修订或调整《新编会计学(第二版)》的有关概念、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内容,已成为会计学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是适应中国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会计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材质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会计学教材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节奏,把握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因此,按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会计学教材建设,是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在原教材基础上,本次修订更新内容达8万余字。本次修订体现以下特征:一是全面性,即对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原理和会计实务各部分内容,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相关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和修改。如:对会计基本理论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资产减值理论等内容,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以及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修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计量属性界定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五种,取消了原教材中的清算价值、可实现净值等内容。二是及时性,对会计实务部分,有关资产计量中的公允价值确认、固定资产价值核算中的增值税问题、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所得税会计、综合收益信息等相关内容,结合“营改增”、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内容修改、知识更新和新知识的扩充,及时反映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最新内容和国家税收法律的最新变化。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财会〔2014〕7号)、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 ——政府补助》 (财会〔2017〕15号)等相关条款,对本书第13章中利润表的层次、内容、项目等进行更新,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和综合收益总额。同时,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构成、所得税影响、综合收益总额以及计算公式等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结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和财政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016)的内容,对企业购进物资、设备等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问题,结合国家营改增的相关规定将最新理念、出发点、会计处理思路等呈现给读者。此外,本次教材修订还对书中的案例进行了更新,体现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同时,对各章的课后练习进行了补充和更新。三是完整性,为了保持《新编会计学(第二版)》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完整地反映会计工作的组织程序,本次教材修订中补充了账实核对的相关内容。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账实核对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程序,其目的是确保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客观性,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因此,本次教材修订中,我们增加了财产清查的相关理论以及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四是前瞻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财政部最新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对可能造成《新编会计学》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前瞻性分析,并在《新编会计学(第二版)》中以脚注方式予以呈现,以提醒读者该内容未来的可能变化或发展趋势。如,根据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对收入确认、计量与披露等相关内容以脚注方式呈现收入准则的最新变化和可能趋势;根据财政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016)的内容,对取得固定资产、不动产以及在建工程等活动中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政策、增值税会计的相关账务处理等最新内容予以解释和说明。
本书由冉光圭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提出修改要求,由冉春芳教授修订编写,最后由冉光圭教授总撰定稿。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厅立项批准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批准文号:SJZZ201403】的建设成果。我们对贵州省教育厅的资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阅了兄弟院校同行专家编写的《会计学》《基础会计》等教材和部分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见书后的参考书目),在此,对这些学长表示衷心的感谢!该书自2006年出版以来,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同时,一些教师和同学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有关同志,正是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效率的工作,确保了本书的再次修订出版和出版质量!
作者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