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精益“侠”道
在中国精益圈的朋友里,本书作者宗昌兄是生活观察力敏锐且写作技能娴熟的人之一。他在多个网络平台开设专栏,勤于笔耕,涉及精益、工作方法、领导力、家庭教育等主题,且一直坚持更新。因此他写出《精益的传说》,并且又推出续集,我就不觉得吃惊了。最近,他与另一位精益圈的朋友陈勇合著完成了《精益餐饮》,朝着“著作等身”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新书的出版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精益武侠”这个体裁。我从30多年前读《射雕英雄传》开始,陆续接触了许多武侠小说。在诸多武侠作家中,我独爱金庸,因为相比其他作家对个人恩怨、门派之争的纠缠,金庸先生小说中的诸多主人公有更多“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精神追求。
对每个人而言,学一门技艺能做什么?对于今天精益圈的朋友们来说,这是需要直面的问题;对金庸小说里的习武者来说,也是一样。
学了武术,可以应聘当个保镖,开办一个武馆教人强身健体,也可以开个镖局从事货物或人身护送,借此养家糊口,甚至谋个不错的生活。但这不够,人还得有精神追求,于是有人好勇斗狠、恃强凌弱,也有人匡扶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学了精益,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首先可以到企业应聘做个工程师或管理者,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效率、交付、成本、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拿一份不错的薪水,达到养家糊口的目的。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开始重视精益,靠这门技艺谋生变得更加可行。但我们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是不是也可以有“大侠”式的追求?
20年前我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期间,有机会走访了许多制造企业,一方面看到一些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受欢迎,价格也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看到许多企业受困于质量、交期、成本等现实问题,而在其中工作的人,包括工人、工程师、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和老板,都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因为这些观察,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投身于“中国制造”这个大事业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自己和同道中人能够助力“中国制造”的内涵从“低价格、低利润”向“高品质、创新产品”转型升级,而工业工程/精益是我们投身这项事业所依赖的专业技能。
我接触的“精益圈”朋友们,有“侠”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侠义”之事?
第一个层面是帮助工作中的人们减少或消除危险和劳累的折磨。
第二个层面是帮助企业解决质量、交付、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提升企业当下的竞争力。
第三个层面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在更长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个层面是帮助企业转型为不仅业务竞争力强,而且“以人为本”、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卓越组织。
这些事情都不容易,相应的本领也需要逐步学习和积累,但我们越有追求,就越有动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把事情做得更好,锻炼出更强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说法,古人将人的职业状态分为“奴、徒、工、匠、师、家、圣”7个等级。在这些等级的变化背后,除了技能的进步之外,还有心态的变化和改善。那种缺少主观能动性、只为养家糊口的人,注定只能在“奴”的层次上过一辈子,这是大多数人的境界。而“圣”是极少数人的境界,不仅在所属领域出类拔萃,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和超群的智慧,更有一颗高贵的不同凡响的心,具备常人难以抵达的境界。
我赞同这种划分,也觉得大家都处于“奴”和“圣”这两个极端状态之间的不同等级。我们越具有高贵的精神追求,就越有动力学得更多,越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得更多,也就越接近于“圣”的状态。“武侠”的职业阶梯适用于这个划分,“精益”的职业阶梯也适用于这个划分。
《精益的传说2》努力地用武侠小说的形式介绍精益的专业知识。其中,本书的主人公及其他精益堂人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的事业,诠释了对“侠义”精神的追随。建议大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用心体会。
同济大学中国制造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
周健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