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田宗伯方论医案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浅田宗伯小传

浅田宗伯(1815—1894年),本名惟常,字识此,号栗园,日本近代著名汉方医学家,被誉为“明治期汉方最后的巨头”。

生平经历

文化十二年(1815年),浅田宗伯生于日本信浓国筑摩郡栗林村(今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先祖为源赖光五子乙叶三郎赖季,从摄津迁信浓。其子孙住筑摩郡内田乡浅田庄,因以浅田为氏。祖父、父亲均通医儒。宗伯幼时即学习儒史经典,后游学高远藩(今日本长野县伊那市高远町),学医于中村中倧1

1 中村中倧:1778—1851年,字大名,高远藩藩医兼藩儒。

天保三年(1832年),十八岁的浅田宗伯离开家乡,来到了名医硕学云集的京都游学,进入了吉益东洞门人中西深斋所办的私塾学习古方,同时出入川越家、福井家等,扩展医学见闻,并学经书于猪饲敬所2、史学于赖山阳3,更在大阪大盐中斋4处学习阳明学。在京都游学期间,浅田宗伯曾一度经济窘迫,最困苦时甚至在街边举着佛画像,敲着钵盂,等待行人投予赛钱5

2 猪饲敬所:1761—1845年,字文卿,江户后期折衷派儒学家。
3 赖山阳:1787—1832年,字子成,号山阳,江户后期历史家、思想家、汉诗人、文人、阳明学者。
4 大盐中斋:1793—1837年,字子起,号中斋,通称平八郎,江户后期阳明学者。
5 赛钱:相当于捐功德。

浅田宗伯在京都苦学四年之后,在天保七年(1836年),来到江户投靠了已经成为狭山候侍医的叔父佐久间宗英,并因此于翌年(1837年)春成为了狭山候的医员,在江户开业行医。开业三月来,患者屈指可数。当年三月,宗伯不幸罹患瘟疫,卧床了很长一段时间。翌年(1838年)四月,宗伯接到其父济庵病危的通知,作为孝子的他立刻星夜兼程返乡,但还是未能见到其父最后一面。宗伯悲痛万分,在得知父亲希望其“以医立身、善行古道、以报世恩”的遗训时,便立下宏志,誓成天下名医,以振兴家门。乃托祖母、母亲及二弟、三妹于亲戚,返回江户。

浅田宗伯在江户行医还未显名时,生活曾相当艰苦。为这些带来转机的,是与当时幕府医官本康宗圆1的会面。浅田宗伯名字中的“宗”字,就源自本康宗圆。本康宗圆一见到宗伯就对其非常欣赏,并将其介绍于当时江户医界三大巨匠多纪元坚、小岛学古、喜多村栲窗。在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浅田宗伯的医术得到了飞快提高,逐渐迈向了其人生的巅峰。

1 本康宗圆:?—1852年,江户末期幕府医官。

安政二年(1855年),41岁的浅田宗伯因多纪元坚推荐,成为了幕府的目见得医师2,文久元年(1861年)谒见幕府将军德川家茂3,并成为其徵士4,后应幕府之命,诊治法国公使烈翁鲁,疗效极好,因此受到幕府及法国皇帝的赏赐,声名远播海外。应庆二年(1866年),宗伯成为典医5,参与了幕府大将军德川家茂的诊治,认为其出现了脚气冲心的危重症,并如实上书。四日后将军薨去,宗伯因为诊断精确,声名更旺,也得到了以和宫6、天璋院7为首的大奥们的赏识,于同年十一月被授予法眼8之位。

2 目见得医师:即具有觐见幕府将军资格的医师。
3 德川家茂:1846—1866年,江户幕府第十四代征夷大将军。
4 徵士:即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
5 典医:即御典医,原指所属于典药寮德医师,后转指将军家或大名的专属医师。
6 和宫:即和宫亲子内亲王,为仁孝天皇第八女,第十四代幕府将军德川家茂的正室。
7 天璋院:即笃姬,第十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的正室,德川家定薨去后出家,戒名天璋院。
8 法眼:原为僧位的一种,全称法眼大和尚。后亦为医师、画师等的一种阶位。

明治元年(1868年),幕府倾颓。当时江户出现了大的骚乱,浅田宗伯受和宫及天璋院的委托,携带密书前往长崎会见炽仁亲王和西乡隆盛,恳请平定骚乱并得到同意,使江户城平稳过渡。

明治十二年(1879年),发生了一件让65岁的宗伯更加名垂千古的事。当时早蕨典侍9生下了明宫嘉仁亲王(后来的大正天皇),浅田宗伯任尚药侍医,亲王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了反复的全身痉挛,喉中痰塞,呼吸困难,陷入了危重状态。宗伯以弯管插入食道,灌以走马汤,吐出痰涎,转危为安,为日本国的国脉传承立下了巨大功劳,宗伯因此被封从六位,并常在宫中侍诊。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宗伯辞去了东宫侍医的职务,终身领年奉千円,并升从五位。

9 早蕨典侍:即柳原爱子(1855—1943年),明治维新功臣柳原光爱二女,大正天皇生母,后为皇太后宫典侍。

辞官后的浅田宗伯仍频繁出诊。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浅田宗伯已八十一岁高龄。当年二月十三日,宗伯出诊归来后即感不适,翌日即卧床不起,并于翌月离世,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著书立说

浅田宗伯不仅是杰出的医学家,还精通文学、史学、儒学等,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且其中不乏传世经典。其著作数量之多,在日本历代医家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据统计,浅田宗伯在医学方面的著作共五十九部,其中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疫论》的注解,有古方、后世方的解说,有关于脚气、梅毒、麻疹等疾病的治疗心得,还有温泉治疗、行军备急、健康运动法等专著。可以说囊括了内、外、妇、儿、生活保健各个方面,称得上是汉方医学真正的集大成者。这些医学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当属《勿误方函口诀》《橘窗书影》《古方药议》《脉法私言》。特别是《勿误方函口诀》和《橘窗书影》两书,在汉方医学学术史上地位显赫,历来为汉方医家所称颂,并被其后的汉方名著广泛引用,在中医界也有较高知名度。《勿误方函口诀》是浅田宗伯在古方、后世方、日本经验方中选取常用的579首,以自己的经验为主,兼取古人之说,对这些方的运用进行简明扼要的解说。《橘窗书影》是浅田宗伯的治验、医案集,共四卷400余例,其中包括治疗法国公使、大正天皇的医案。

浅田宗伯在医学史方面的著作共七部,比较知名的有《先哲医话》《皇国名医传前篇》《皇国名医传》。此外,浅田宗伯尚有文学著作十四部,以及大量或传世或未传世的诗歌、文章。对于如此博学的浅田宗伯,后世学者曾盛誉“栗园之前无栗园,栗园之后亦无栗园”。

诊疗日常

天保七年(1836年),二十二岁的浅田宗伯在江户刚出道行医时,由于没有名声,患者门可罗雀。二十四岁重返江户后,改名宗伯,并与当时诸位医界巨擘结交,其名声渐旺,患者逐渐增多,到四十八岁时一年就已经诊察患者达四千六百人。此后患者数仍不断增加,据其门人叙述,到其七十一岁的极盛时期,每日就诊的人数达三百人以上,一年出诊350天,年总计患者达十万五千人。由于体力的原因不得不限号三百人,并因此获得了“三百号止”的称号。即使在去世前一个月,浅田宗伯每日还诊察二百多人。此外,每日下午3点开始外出出诊,至夜方归。

除门诊和出诊外,浅田宗伯还要去宫内参见天皇,到各地汉方医院出差,应门人邀请参加支援活动,为温知社运动奔走以及著书出版等。这些没有惊人的精力和毅力都是难以做到的。

从《橘窗书影》中可以看出,浅田宗伯的患者从街边普通的杂货铺老板到政府高官、军界要员,上至天皇,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就连法国、清朝等外国公使也接受过其诊疗,其声名亦远播海外。在浅田宗伯一生的医疗生涯中,最有名的三个医案分别是庆应元年(1865年)诊法国公使因痹致痿案、庆应二年(1866年)诊幕府将军德川家茂脚气冲心案、明治十二年(1879年)诊明宫嘉仁亲王痉证案。这三个医案在浅田宗伯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名声提高以及与政府、皇室建立良好的关系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温知社运动与汉方存续运动

明治七年(1874年),日本政府进行了医疗制度改革,准备发布西洋医学七科制度。相对地,汉方医在此制度下实质上没有被承认。对此,浅田宗伯同都下的五位汉方医家代表(清川玄道、冈田沧海、高岛祐启1、河内全节2、桐渊道斋)进行集会,针对西洋七科,呼吁建立东洋六科制度,通过考核给予颁发医师执照,史称“汉方六贤者合会”。

1 高岛祐启:1832—1881年,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医师,曾为幕府医官,随遣欧使节访问欧洲诸国。
2 河内全节:1834—1908年,明治时期医师,医学史家。著有《日本医道沿革考》。

明治十一年(1878年),温知社在东京成立,以抗议明治政府的医疗改革,开展汉方存续运动。温知社的创始人为多纪考证学派的山田业广,浅田宗伯、森立之、清川玄道、河内全节、饭田隆安3、山本高明等均为其重要成员,其中浅田宗伯任督学,即学事监督。明治十四年三月,浅田宗伯任温知社第二任社长,其果敢的政治力与广泛的知名度,以及来自宫中的深厚信赖,就连政府的当局者长与专斋4、长谷川泰5、石黑忠悳6都甘拜下风。在浅田宗伯的带领下,温知社逐渐壮大,明治十五年温知社开展全国代表大会,最后表决通过由全体会员出资建立汉方医教育机关和汉医学讲习所。遗憾的是,由于主要成员的去世以及活动资金的匮乏,温知社于明治二十年(1887年)解散,直到浅田宗伯去世,汉方仍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期。

3 饭田隆安:1826—1901年,号梅园,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医师。
4 长与专斋:明治时期著名医学家、官僚,任明治新政府卫生局初代局长。
5 长谷川泰:明治时期著名医学家、官僚,生于汉方世家,后改学西医,“济生学舍”(后日本医科大学)创立者,后任卫生局局长、众议院议员。
6 石黑忠悳:明治时期陆军军医,任日本陆军省医务局局长,创立了日本军医制度。

历史评价

浅田宗伯是明治时期最为杰出的汉方医家,其学识之广、患者之众、著书之多之杂,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甚至在整个日本汉方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在同时期的中国,似乎也只有王孟英能与其媲美。因此,日本学者称其为“明治期汉方最后的巨头”一点都不为过。

日本汉方历来可以分为古方派、后世方派、折衷派这几个大派,但是浅田宗伯及其开创的“浅田流”无法归入任何一派。浅田宗伯本人不但喜用仲景经方,更擅长使用晋唐古方,在其医案集《橘窗书影》中随处可见《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中的处方,且运用有理有据,使人信服。此外,他也使用宋元以来的时方和日本经验方,临证处置随机应变,加减适当。他的用方谱既广而杂,又精而准,如果没有惊人的阅读量、记忆力,没有对经方、晋唐方、时方、验方背后的病机、药理理解透彻,是无法将这些历代名方运用自如的。因此可以说,浅田宗伯是汉方医学史上真正的“集大成者”。

此外,浅田宗伯还热心于时政,在倒幕期间,其与厩桥侯、吉井侯及川路左卫门、水野筑后、小栗上野、黑川近江、井上信浓、佐佐木信浓等人交往颇深,并时常与之讨论时事,每慷慨激昂。江户骚乱期间,浅田宗伯受和宫及天璋院的委托,携带密书前往长崎会见炽仁亲王和西乡隆盛,恳请平定骚乱并得到同意,使江户城平稳过渡。范仲淹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浅田宗伯既为良医,又能经世济国,可以说是“上医医国”的典型。

浅田宗伯的一生经历明治维新、西学东渐和汉方衰微,仍然能够坚韧不拔,坚持诊疗,著书立说,参加温知社,开展汉方存续运动,为汉方在日本的传承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未能见到汉方的复兴,但在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矢数道明、大塚敬节等一批汉方医家,却真正完成了这一宏愿。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家!

夏豪天
2016年12月25日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