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的冯定
一、贵人相助,获得继续求学的门路
冯定的族叔、浙东著名学者冯君木先生对冯定的刻苦好学早有耳闻,对其好学精神很是赏识,他便欣然鼓励和资助冯定去当时宁波的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宁波中学)学习。
那么,使冯定进一步深造的求学之路得以实现的冯君木是何许人也?
冯君木(1873—1931年),原名鸿墀,字君木,是民国年间的著名学者,人称回风先生。冯君木幼年丧父,由母亲俞氏教习诗文。君木生性聪慧,读书又很用功,光绪十八年(1892年),20岁的君木考取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选拔贡生,列为二等。依照惯例,他可以外任知县,但晚清政治腐败不堪,冯君木无意仕进,所以吏部询问时他表示愿就教职。翌年即赴浙江丽水任县学训导,一年后升宣平县学教谕。后称病辞归故里,从此在家乡以教书为业,并和诗友时相唱和。他与应启墀(叔申,1871—1914年)、陈训正(天婴,1872—1943年)、洪佛矢(允祥,1874—1933年)并称“慈溪四才子”。
冯君木是当时开明的寒儒,擅长诗文,曾为同盟会的会员。辛亥革命后,他是当地城中首先实行剪发和“文明结婚”的人。冯定当时虽然非常年轻,但对冯君木先生非常敬仰。冯君木是布政使幼弟的后代,和冯定的父亲是同一辈的,与冯定父亲算是堂兄弟。冯定父亲病逝后,君木先生还为其写了墓碣铭。
后来冯君木因在宁波城中当中学教员而搬到宁波去了,就和冯定家就没有多少来往了。当冯定高小快要毕业的时候,也许是冯君木先生有较强的家族观念和忠孝观念的缘故,他念及布政使的后代只有冯定家一家了,加之冯定的父亲冯慎曾因割股上的肉做药引子给父亲治病而被称为大孝子,而且还赞助成立了女子小学,并且冯君木先生从冯定的老师们口中得知冯定的学习也尚属优等,所以他就写信给冯定父亲希望继续让冯定升学读书。他说入师范花钱较少,大约初入学时需要四十元,以后每年包括膳宿的费用不过三四十元,只要冯定父亲在冯定入学时担负十元钱,以后每年担负十元钱冯君木先生自己每年也负担十元钱外,其余的他已请他的一个有钱的远房侄子负担了。冯定的父亲经过几天的反复考虑后,才勉强答应下来。毕竟对于如此贫寒的家庭来说,除入学时要交四十元学费外,以后每年要拿出额外的十元钱实属不易。最终,冯君木先生促使冯定的父亲答应了让冯定去读师范,这对于冯定的人生可以说是个转折点,冯君木先生可谓是改变冯定人生命运的贵人。
冯君木的开明思想对冯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冯君木是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师,使冯定也从传统文化中接受了一些“拯世救时”“杀身成仁”的思想,特别是黄石斋的崇尚气节和顾炎武的“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这类思想,这对冯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事实上已经冲破冯君木所从事的旧文学的范围了。
冯君木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冯定十分钦佩和景仰,冯定毅然决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冯昌世,其意在以叔叔为榜样饱读文化经典,以期将来能用文化的力量经世致用,昌明时世。“冯远龙”到“冯昌世”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精神传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冯君木先生不只是在学问的长进上给予冯定极大的帮助,在生活急难的问题上也给予了援手。1918年的冬天,冯定还在师范就读,不幸患肺病而吐血,是君木先生集资一两万元令冯定进医院治疗,冯定才得以捡回一条性命。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冯君木先生让冯定获得了重生。
二、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的五年中,冯定遇到了几位良师益友,在他们的谆谆教诲和耳濡目染下,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大大提高,学问也有很大的长进。
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教师当中,任国文教师的是冯君木先生,任历史课教师的是洪佛矢先生,他们两位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物,冯君木、洪佛矢与陈康黻、沙孟海还被宁波人称为“甬上四才子”。只是洪佛矢先生有点喜欢杯中之物,脾气也不太好,让人一看就顿生敬畏之感。而国文教员冯君木先生就不一样了,他生就一副淳厚相,温文尔雅,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当时教冯定的地理教员叫施多衡。施先生是一位勤勤恳恳的教书先生,他每天读报,凡是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都摘录下来,以备讲课之需。大约是在1918年的时候,他在俄国地理的教课中恰好讲到俄国,他就插入了“现在俄国革命已经成功,这个革命是穷人的党进行的,所以现在的俄国政府叫作劳动政府了”的内容,从此冯定就有了俄国党能够革命的深刻印象。大约从1920年秋天起,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又来了几个新的教员,而且增添了“哲学概论”这门课程,由新来的刘叔琴先生任课,冯定很爱听这门哲学课,并且提出的许多问题让刘叔琴先生无法当面给予答复,只能课后与其讨论。
冯定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各门功课都是优秀的,但他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是国文课,学得最差的是英文课。国文课学得最好也许是因为教课的是他最敬仰的冯君木先生,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冯定的同学中有比他大两岁的沙孟海,沙孟海后来成了著名的书法家。由于他们年龄相差无几,都爱读书,志趣又相投,所以他们俩总喜欢相约着往冯君木先生的家里跑。在冯君木先生家中还有冯先生的长公子冯都良,他们都成了好同学、好朋友。当时冯定与沙孟海、冯都良、冯君木的外甥葛夷谷四个人志趣相投,交往频繁。那个时候,冯定、沙孟海和葛夷谷是师范同学,而冯都良则在效实中学读书。在冯君木先生的家中,他们还结识了冯先生的老侄、著名藏书家冯孟颛和在冯孟颛家担任家庭教师的著名书法家钱太希等人,与这些人的结识,让冯定大开眼界。
这个对在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冯定来说极为重要的堂兄冯都良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冯都良(1901—1977年),原名喜孙,后改名贞胥,字须父,浙东著名国学家冯君木的长子。童幼时代,冯都良由识字、背诵诗歌到诵读《孝经》《论语》,全是生母俞氏亲自教授的,11岁那年,母亲去世;三年后,他写了一篇《先母事略》,有景有情,生动悱恻,令老辈惊叹,视为神童。1916年,他进入父亲创立的国学社,后来转入效实中学,广泛学习各种基础知识。这时陈屺怀(训正)恰在上海创办《商报》,便约冯都良前去共事。冯都良在《商报》工作七年,先后担任编辑、主笔、总编辑,和胡仲持最为相知。其间,他偶尔写些语体小说,后来结为《怅惘》一集出版问世。1927年,应东吴大学法律学院的聘请,兼任中国文学教授,与胡适、徐志摩等人共事却不往来。《商报》停刊后,冯都良转往《申报》。汉奸陈彬和原是《申报》的老主笔、冯都良的多年同事,这时却交给他编辑一部《上海租界史》的任务,冯都良岂能同意,便毅然辞职,以保全民族气节。他还同意长子冯彬潜赴苏北解放区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成立新闻图书馆,指定冯都良为副馆长,主持工作;1953年冯都良奉调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古籍的整理校释,此后一直从事编辑工作。
三、从校友到革命战友
1919年的暑假,冯都良发起、组织了以研讨诗文心得、观摩彼此诗文创作为宗旨的“越风社”,冯定、沙孟海等积极参加,收获颇丰。
1920年的暑假,冯都良趁效实中学放假之际,举办了文史讲习班,邀请一批文学界的师友到效实中学避暑讲学,应邀前来讲学的都是当时宁波的博学鸿儒,比如冯君木、张于相、陈屺怀、钱仲济、陈布雷等。冯定得以有机会聆听这些博学鸿儒的谆谆教诲,“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观念深深印入了冯定的脑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冯定虽然生病住院,但在医院进行了募捐,并推动了附近的小学教员们发起游行,并到街头进行演讲,还组织剧团在城乡演出。当年秋天冯定回到了学校,当选宁波学生联合会的师范代表,主编学生联合会的头两期的报纸。
冯定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沙孟海的二弟沙文求和三弟沙文汉也进入了宁波的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念书,冯定和他们是校友,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他们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包括与后来成为沙文汉妻子的陈修良也成了革命战友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