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慈善十大热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引导和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以及“完善慈善事业等制度”,这些都是对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期望。而今,我们正处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关键期,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事业需要相互协作、相互融合;而同时,要进一步激发志愿者参与慈善事业的动力,就必须着力完善有利于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引导志愿者参与慈善的领导体制,完善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全面扎实的激励保障机制,灵活机动的志愿者参与慈善的方式与路径以及全社会志愿服务与慈善发展的文化氛围等。正基于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志愿者参与慈善的体制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推进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制度化机制

要结合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形成志愿者参与慈善的长效机制。要有效引导动员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必须从源头上确立长效机制。从国内外志愿服务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慈善与志愿服务的支持保障体系都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其发展也日趋完善,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我国的情况看,2016年颁布实施的《慈善法》规定由民政部和各级民政部门主管本区域内的慈善工作;2017年的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国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及重大典型的宣传推广。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工作”。伴随上述文件和法规的出台和落实,现行志愿服务的工作部门协作和分工可能会发生相应改变,新的统筹协调体系将在调整中形成。对志愿服务而言,也将在新的统筹协调体系的引领和支持下,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可以说,这种新的统筹协调体系有利于打通民政慈善与文明办、共青团等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慈善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

接下来,在实践中,要结合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强化志愿服务与慈善事业在制度上的融合,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愿服务与慈善事业的结合方式。要在进一步完善领导体系、组织架构与项目推进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同时,健全志愿者招募制度,以网络招募为主、以集中招募和定向招募为辅,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健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借助网络平台与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实现需求与服务对接互动。健全志愿者培训制度,按照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要求以及志愿者的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进一步强化志愿者保障和激励机制,并打通志愿者评价与现有社会评价机制之间的通道,确保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提升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组织化机制

要结合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推动形成志愿者参与慈善的组织机制。从国内外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慈善及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及其规范运作一直以来就是保证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活动的重要依托。由此,在实践中,要不断培育慈善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实践,发挥志愿者协会作为行业枢纽组织的平台作用和辐射效应,同时注意培育志愿服务不同领域内枢纽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以便使今后志愿服务资源能够通过这种组织化机制得以整合并有效利用。

要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和慈善组织建设,加强慈善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治理与财务审计,提升其规范化水平,通过政策调整与平台创设,引入市场、社会投资机制,确保慈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充足,同时激发它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性;通过部门联合评估和认定方式,采用政府购买、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出有创意、有实效、可操作的慈善与志愿服务项目,发挥慈善与志愿服务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各级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与慈善、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改善服务”的运作机制,打造具有凝聚力的志愿者慈善之家。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这一基层平台,发挥市志愿者服务基地联谊会、外企志愿服务联盟、民间志愿服务组织联盟等机构作用,整合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尤其是社区草根组织的力量,推动基层社会需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对接,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扁平化”的社会化资源配置与协商合作网络。

(三)促进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的信息化机制

要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平台,促进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从国内外志愿服务的发展实践来看,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支撑,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立和运作信息平台,将直接提升志愿者参与慈善的绩效。由此,在实践中,建议要促进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对象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水准。依托新媒体,拓展志愿服务宣传、动员、参与、激励等社会渠道,创新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方式,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记录、激励等管理制度,增加电子志愿者证在线查询、打印证书等功能,为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提供科学化信息化支持。要不断推进慈善和志愿服务信息公开,向社会报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同时定期向志愿者反馈相关项目服务绩效,增强志愿者的认同感与集体意识。完善慈善与志愿服务一体化、智慧型信息化体系,形成依托信息化平台与大数据手段,逐步构建志愿服务终端信息共享平台和大数据库,进一步提升志愿者参与慈善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项目化机制

要打造项目服务品牌,推进慈善与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从国内外慈善与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来看,项目化运作成为推动志愿服务的主要方式,社会化必然要求突破原有的体制藩篱,实现项目化运作。在实践中,建议在现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重点慈善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热点结合,以多项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工作品牌为平台,凝聚志愿服务力量,服务社会需求,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积极的品牌效应。同时,从志愿服务发展规划上,可以民生、救助、关怀等项目为载体,系统规划一段时期、一定领域的慈善服务与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实现志愿者与慈善项目供需双方的直接联系。此外,项目化、品牌化运作还可以借助慈善及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过程的管理和协调,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传播慈善及志愿服务精神,营造慈善与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

(五)完善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激励保障机制

要完善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激发志愿者参与慈善的内在动力。完善慈善与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立足志愿者的需求,有效结合物质、精神、道德、时间银行和信用鼓励等方式,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慈善及志愿服务公益基金的资金扶持和困难资助作用,探索社会化资金募集渠道,为慈善和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落实注册志愿者和专业类志愿者多重意外保险保障,为志愿者提供健康体检、心理疏导、就医便利等医疗服务。引导各级志愿者协会和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将安全保障纳入日常管理,为志愿者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安全、卫生等有力保障。

同时,要加强法制保障与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志愿者培训的阵地建设、教材建设以及资源开发,并探索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四进”培训模式,建立市级公益志愿创客空间和基层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在坚持志愿服务基本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着力发展专业化的志愿人才和团队建设,可加强志愿服务的专业培训、专业机构的招募和发展志愿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六)营造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文化传播机制

要借力全媒体平台,营造志愿者参与慈善活动的文化传播机制。从国内外志愿服务的发展实践来看,志愿服务文化氛围的营造一直以来是激发和激励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外部环境。在实践中,建议不断创造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各类人群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结合诚信体系建设,将志愿服务经历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开展杰出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先进集体、优秀组织者、优秀服务品牌和优秀服务基地评选及表彰活动,宣传志愿者优秀事迹,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组织诚信度、公信力和社会美誉度;在围绕“国际志愿者日”组织大型活动的同时,积极推动志愿者个人、志愿服务组织的文化形成,鼓励个性化,并借助全媒体平台打造志愿文化展示平台,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同时,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求实》2009年第2期。

曹锡康:《国内外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陈雪娇:《一个鸡蛋的暴走》,《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9期。

陈亚玲:《网络公益慈善动员模式探究》,《东南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邓玮:《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郭侠:《暴走的鸡蛋是快乐的》,《中国青年》2016年第9期。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康晓光、冯利:《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柯江林、孙锐、丁越:《影响中国员工慈善参与水平的精神性因素研究——单位、家庭与个体的三维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

刘凤芹、卢玮静:《社会经济地位对慈善捐款行为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卢汉龙:《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看中国慈善事业走向成熟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吕晓莉:《慈善法与志愿服务新发展》,《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13期。

曼纽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南方、罗微:《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居民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蒲清平、张伟莉:《互联网+微公益发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

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沈阳、刘朝阳等:《微公益传播的动员模式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宋辰婷、刘秀秀:《网络公益中认同的力量——以“免费午餐”为例》,《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

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谭建光:《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6期。

田振华:《网络社会下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策略探析》,《学会》2016年第1期。

王劲颖:《上海公益创业的社会生态路径——对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的思考》,《社会福利》2012年第2期。

王名:《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改革与趋势》,《中国人大杂志》2016年第7期。

汪向东主编《中国网情报告》,新星出版社,2009。

王新松、赵小平:《中国城市居民的志愿行为研究:人力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夏少琼:《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制度的变迁》,《唯实》2006年第2期。

辛甜:《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徐家良:《上海公益伙伴日与公益3.0——圈时代与公益3.0》,《中国社会组织》2014年第23期。

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杨雄等:《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载卢汉龙、杨雄、周海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玉苗、慈勤英:《“倚靠体制,面向社会”:体制外公益组织“准社会化动员”的个案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张虎祥:《动员式治理中的社会逻辑》,载《公共管理评论》第五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章友德、周松青:《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社会》2007年第3期。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Blumer,Herbert,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in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ed.)by Alfred McClung,Lee,New York:Barnes & Noble,Inc. 1946.

Chadwick etc.,Internet Politics:States,Citizens,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Clary,E.G.,Snyder,M.,Ridge,R.D.,Copeland,J.,Stukas,A.A.,Haugen,J.,& Miene,P.,“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a func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998).

Gross,Robert A.,Giving in America: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 In L. J. Friedman and M. D. McGarvie (eds.),Charity,Philanthropy,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Garrett,R. K.,“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 2,2006.

Gould,Roger,“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1991).

Hart,S.,Cultural dilemmas of progressive politics:Styles of engagement among grassroots activists, Chicago,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1.

Haski-Leventhal,D.,“Elderly Volunteering and Well-Being:A Cross-European Comparison Based on SHARE Data”, 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4(2009).

Independent Sector,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DC:Independent Sector,2002.

Jenkins,Richard,Social identity,Routledge,London;New York,1996.

Kannan,P. K. and Proença,João F.,“Design of Service Systems under Variability: Research Issues”, paper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41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41)-Track of Service Science,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January 7-10,Waikoloa,Big Island,Hawaii,USA,2008.

Lam P.,“As the flocks gather: how religion affects voluntary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2002).

McAdam Doug,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McCarthy,John D. & Mayer N. Zald,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Morristown,N.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1973.

Molotch,Harvey,Media and Movements,In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Winthrop,1980.

Piliavin,J.,“Feeling good by doing good”, In A. Omoto (ed.) Processes of Community Change and Social Action.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Reed,P. & Selbee,L.,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Volunteers in Canada, Ottawa: Statistics Canada,2000.

Rheingold,Howard,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Perseus Publishing,2002.

Rotolo,T. & Wilson,J.,“Substitute or Complement? Spousal Influence on Volunteer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2006).

Snow,David et al.,“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Movements:A Micro-Structural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5(1980).

Snow,David A. E.,Burke Rochford Jr.,Steven K.,Worden Robert D. Benford,“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1986).

Wilson J.,“Volunteering”,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2000).


[1]课题负责人: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课题组成员:张虎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裘晓兰,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魏莉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2]Gross,Robert A.,Giving in America: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 In L. J. Friedman and M. D. McGarvie (eds.),Charity,Philanthropy,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吕晓莉:《慈善法与志愿服务新发展》,《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13期。

[4]冯国勤:《推动慈善体系和慈善能力现代化建设》,《文汇报》2014年5月6日。

[5]纯光:《以良法促善治——访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中国民政》2017年第17期。

[6]王名:《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改革与趋势》,《中国人大》2016年第7期。

[7]施蔷生:《探索推进慈善时间银行 激活志愿者的慈善动力》,《解放日报》2017年12月18日。

[8]谭建光:《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6期。

[9]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0]曼纽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McCarthy,John D. & Mayer N. Zald,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Morristown,N.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1973.

[12]Snow,David et al.,“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Movements:A Micro-Structural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5(1980);Gould,Roger,“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1991).

[13]Snow,David A. E.,Burke Rochford Jr.,Steven K.,Worden Robert D. Benford,“Frame Alignment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1986).

[1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Hart,S.,Cultural dilemmas of progressive politics:Styles of engagement among grassroots activists, Chicago,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1.

[16]张虎祥:《动员式治理中的社会逻辑》,载《公共管理评论》第五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7]夏少琼:《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制度的变迁》,《唯实》2006年第2期。

[18]玉苗、慈勤英:《“倚靠体制,面向社会”:体制外公益组织“准社会化动员”的个案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9]王新松、赵小平:《中国城市居民的志愿行为研究:人力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0]刘凤芹、卢玮静:《社会经济地位对慈善捐款行为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1]南方、罗微:《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居民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2]邓玮:《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23]柯江林、孙锐、丁越:《影响中国员工慈善参与水平的精神性因素研究——单位、家庭与个体的三维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2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5]Molotch,Harvey,Media and Movements,In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Winthrop,1980.

[26]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

[2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Chadwick etc.,Internet Politics: States,Citizens,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8]Rheingold,Howard,Mobs: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Perseus Publishing,2002.

[29]Garrett,R. K.,“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 2,2006.

[30]田振华:《网络社会下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策略探析》,《学会》2016年第1期。

[31]肖灵:《网络公益的共意动员》,《光明日报》2016年3月20日。

[32]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3]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

[34]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35]章友德、周松青:《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社会》2007年第3期。

[36]Clary,E.G.,Snyder,M.,Ridge,R.D.,Copeland,J.,Stukas,A.A.,Haugen,J.,& Miene,P,“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a func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998).

[37]Ferreira,M. R.,Proenga,J. F.,& Proenca,T.“As Motivações no Trabalho Voluntá rio.” Revista Portuguesa e Brasi1eira de Gestão 7(2008).

[38]杨雄等:《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载卢汉龙、杨雄、周海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9]Reed,P. & Selbee,L.,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Volunteers in Canada. Ottawa:Statistics Canada,2000.

[40]Wilson J.,“Volunteering,”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2000).

[41]Lam P.,“As the flocks gather:how religion affects voluntary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2002).

[42]Independent Sector,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DC:Independent Sector,2002.

[43]Piliavin,J.,“Feeling good by doing good,” In A. Omoto (ed.) Processes of Community Change and Social Action.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44]Rotolo,T. & Wilson,J.,“Substitute or Complement? Spousal Influence on Volunteer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2006).

[45]Haski-Leventhal,D.,“Elderly Volunteering and Well-Being:A Cross-European Comparison Based on SHARE Data,” 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4(2009).

[46]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7]曹锡康:《国内外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8]杨雄等:《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载卢汉龙、杨雄、周海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9]本次调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统计局联合进行,于2017年11月完成,注册志愿者调查通过电话访问进行,共访问有效样本1007份;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完成有效样本265份。志愿者样本的基本情况:从性别看,男性为54.1%,女性为45.9%;从年龄看,青年为53.5%,中年为34.9%,老年为11.6%;从学历看,较低学历为17.8%,较高学历为82.2%;从收入看,较低收入为5.6%,中等收入72.6%,较高收入为21.8%;从城区分布看,浦东新区为18.6%,中心城区为38.0%,非中心城区43.4%。

[50]米公益:《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http://www.ricedonate.com/news_7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5月25日。

[51]卢汉龙:《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看中国慈善事业走向成熟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52]人人网:《参与“蓝天下的至爱”活动的志愿者们的感想》,http://blog.renren.com/share/230430301/1491986267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3月30日。

[53]辛甜:《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4]李一能:《2017“蓝天下的至爱”23日启动历时37天分四个阶段集三大亮点》,《新民晚报》2017年12月15日第24版。

[55]新民网:《〈慈善法〉实施倒计时50天沪将加强慈善信息公开》,http://shanghai.xinmin.cn/msrx/2016/07/12/3022542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7月12日。

[56]蒲清平、张伟莉:《互联网+微公益发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

[57]宋辰婷、刘秀秀:《网络公益中认同的力量——以“免费午餐”为例》,《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

[58]沈阳、刘朝阳等:《微公益传播的动员模式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59]田振华:《网络社会下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策略探析》,《学会》2016年第1期;陈亚玲:《网络公益慈善动员模式探究》,《东南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

[60]新华网:《慈善募捐新生态逐步形成80后90后成网络募捐主体》,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4/c_12972028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0月14日。

[61]陆烨、裴龙翔、应启跃:《沪上白领悄然兴起公益热》,《劳动报》2013年4月13日第7版。

[62]新华网:《上海:“指尖上的微公益”让社区成为一家人》,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5-03/03/c_12753747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3月3日。

[63]康晓光、冯利:《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4]王劲颖:《上海公益创业的社会生态路径——对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的思考》,《社会福利》2012年第2期。

[65]徐家良:《上海公益伙伴日与公益3.0——圈时代与公益3.0》,《中国社会组织》2014年第23期。

[66]陈雪娇:《一个鸡蛋的暴走》,《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9期;郭侠:《暴走的鸡蛋是快乐的》,《中国青年》2016年第9期。

[67]白东飞:《西方公益慈善发展新趋势》,《中国发展简报》2015年第65期。

[68]新浪公益《“可持续”成为世界新慈善运动的核心》,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6-09-19/doc-ifxvyqwa3474668.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9月19日。

[69]潘少杰、王田晖:《如何激励民众参与慈善事业》,《学习时报》2015年10月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