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笺茶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林逋 孤山可品建溪春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林逋《烹北苑茶有怀》

我每次去杭州必去孤山。山顶上有一间极普通的茶社。老式的电镀折叠桌椅,几个不太干净的玻璃茶杯,一碟五香瓜子,一个塑料外壳的暖瓶。新龙井倒是在沸水的冲泡下出枪扬旗,郁郁葱葱。饮一口茶,看一眼山下美景,整个西湖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正如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描述的:湖中,一痕长堤,数芥小舟,几粒舟中人。去孤山有朝圣的意思,不仅因为有西泠印社,还有一位我崇拜的诗人:北宋初时的诗人林逋就住在孤山脚下。

林逋,字君复,号和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此人少孤力学,熟读经典,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崇尚古时隐士。在游遍江淮后,四十多岁结庐于孤山,隐居不出。据说林逋二十多年不进城市,却常常驾着小舟往来于各寺庙,拜访高僧。如有客至,家里的童子便放鹤,林逋见鹤即棹舟返舍。林逋种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号称“梅妻鹤子”。天圣八年(1029),林逋六十一岁逝世,埋在了孤山脚下。林墓至今成了西湖一景。林逋虽然隐居,却诗名极高。他与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皆是诗友,与范仲淹、梅尧臣也有诗唱和。加上他的侄子林彰、林彬都在朝中任职,满朝皆知林逋。他死后,宋仁宗感慨万分,赐谥“和靖先生”。这对林逋家族来讲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南宋灭亡后,有盗贼掘墓,原以为是名人之墓,必定有些值钱的物件,谁知只盗得端砚一方、玉簪一支。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林则徐主政杭州,主持修缮孤山林逋墓,发现有石碑所记,林逋是有后代的,只是丧偶后再不续娶。为什么用一只玉簪陪葬,成了林逋一生永远解不开的谜。

关注林逋还是从他的诗开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咏梅千古绝唱成了亭台楼阁、山房水榭的首选楹联。林逋咏梅诗多,除了前面提及的,还有“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等。此外,他的茶诗也不少,比较知名的有“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有意思的是,林逋写诗从来不留,随写随丢。如果不是有心人留意,我们都难得见到他的数百篇佳作。

唐宋时的杭州已是知名的产茶之地,尽管那时龙井茶尚未出现,但杭州天竺、灵隐两座寺庙就有产茶的记载。但在开篇诗中,林逋写的却是福建的建溪茶。当时的建溪茶应该还是贡品,建溪茶大概也不是一般人所可以品尝到的。不过按照林逋在当时的名气,得到建溪茶应该不难。陆羽在《茶经》中没有提到建溪茶,这和唐时的地域、信息、交通有关。就如同今日的普洱茶也未在宋代的古籍留下记载一样。我曾经翻阅茶诗,关于普洱茶的古茶诗出现已是明末清初了。人所不能至,茶亦不得名。至今的云南大山里,少数民族老寨,人迹罕见之处,还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仍未被发现。但是如果交通便利,也未必能留下这些古茶树让后人品饮。

后来的历朝历代多有以林逋人像为题作画,多是隐士形象:或庐中饮茶,或观鹤起舞,或倚梅读书,或与友畅谈。但不一定与诗人的生活相符。我眼中呈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孤山脚下,茅庐之外,林逋倚在一棵老梅树旁,一只鹤在翩翩起舞,雪地上留下鹤爪印。一童子在树下扇炉煮茶,袅袅茶烟,飘然而上,诗人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吟唱: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

⊙ 清·任熊-十万图册(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