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度 闲情依旧喜新茶
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
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唐·裴度《凉风亭睡觉》
唐宪宗时,裴度出尽风头。裴度不仅诗文好,还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元和十二年(817),鉴于前线指挥官无能,皇上派遣裴度带领大军连夜奔袭蔡州,活擒吴元济,震慑河北藩镇,结束了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天下暂时得以稳定。在削藩平叛中,裴度功不可没,因而转升宰相,获封为晋国公,世称裴晋公。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河东闻喜的裴氏非常有名。自秦汉魏晋兴起,经历六朝,到了隋唐红极一时,这种宏盛一直延续到宋代。书中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五十多位宰相、五十多位大将军。闻喜有一个叫“裴柏村”的地方,被人称为“宰相村”。我老岳父是闻喜裴社乡人,不知与裴氏有无关系。我曾经去过一次裴社乡,那里山清水秀,树木葱郁,倒是一处风水宝地。后来由于山上人口迁到山下,村子里已是人去屋空了。裴度在朝任将相先后达二十多年,建功无数,后来宦官专权,他看淡官场,辞官退居到洛阳。其实,对于像裴度这样的有功之臣,退隐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建有大功者,或是开国,或是平叛,或是救主。有人恃功自傲,耀武扬威,此类人大多下场不善;也有人功高盖主,却能低眉顺眼,低调行事,谨慎小心,如履薄冰,他们知道,等到皇位坐稳,皇帝一定会先拿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开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处事一定要摆对位置,君臣间、上下级,绝对不可模糊。比如唐代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平叛安禄山功高盖世,却不忘皇恩,处处谨慎小心,方得善终。他儿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为妻。小夫妻吵架,郭暧一句“你家的江山是我家打下的”,吓得郭子仪浑身发抖,差点宰了自己的儿子。
裴度眼见宦官当道,恐殃及自己,选择随世俗沉浮以避祸,安度晚年。每日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煎茗品尝,怡情悦性。似乎在朝为官的古人,辞官或隐居大多不回故里。比如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却落户南京。裴度同样没有回闻喜老家,而是选了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盖房修园,实现自己“嵩阳旧田地,终使谢归耕”的梦想。裴度的一首《傍水闲行》诗表达了当时的心态:
闲余何事觉身轻,暂脱朝衣傍水行。
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
我喜欢裴度描述自己在洛阳别墅的一首《溪居》诗: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定居洛阳后,裴度常常与诗坛文友白居易、刘禹锡、李绅、张籍等饮酒和诗。裴度爱作诗也爱题诗。一年,与敌对阵于淮西,曾题名“华岳庙”于阙门。大顺(890—891)中,户部侍郎司空图以一绝以记之:
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战鼙。
石阙莫教苔藓上,分明认取晋公题。
看来裴度的名气大,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信,认识他字的人也很多。裴度与白居易还有一段趣闻,留在《全唐诗话》中。白居易闻知裴度有一匹汗血宝马,甚想得到,但不好开口。裴度喜欢白居易的为人和诗才,便将马送与白,还题诗戏曰:“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意为:要马可以,但是要用最好的姑娘送我做妾。白居易知道了,也回《酬裴令公赠马相戏》诗一首:
安石风流无奈何,
欲将赤骥换青娥。
不辞便送东山去,
临老何人与唱歌?
那个年代文人相戏,也是一件雅事。
裴度晚年生活一改庙堂之上的板脸严肃,免去了五更上朝的辛苦。每日斜倚绳床,写字读诗,看侍儿扇炉火勤煎茶,观铛中蟹眼先鱼眼后(蟹眼,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鱼眼,水烧开时冒出的状如鱼眼大小的气泡,旧时常据此说明水沸的程度),端上来抿一口,好水好茶,舒心舒肺,裴相爷总算过上理想的日子了。

⊙ 南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