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学生:基于学生实证研究的小学数学学与教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三

当一个教师控制住自己的干预冲动,以一种倾听者的姿态出现时,我想他在做教育;当一个教师不是用祈使句随意指使,而是温柔地用疑问句提示孩子们时,我想他在做教育;当一个教师走出理想主义的藩篱,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时,我想他在做教育……这个时代太需要教师以这种方式去诠释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

吴恢銮老师的《如何读懂学生:基于学生实证研究的小学数学学与教的探索》一书吸引了我,一个学科教师能从关注教学内容走向静心地观察、倾听学生,这不仅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更是这位教师明白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教学好比是圆规,读懂学科与读懂学生是圆规的双足,如果教师不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那么跛足的圆规是无法画出成功的“教学圆”的。吴老师认为读懂学生折射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需求,更是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读懂学生读什么呢?首先,教师要读懂学生的数学经验。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已经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五彩缤纷”的彩纸。需要教师不断去发现、去研究,使这些原生态的“数学经验”成为支持他们向更高层次学习有力的支撑物。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学习差异。学生差异无处不在,就数学学习而言,表现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情感、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性。差异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差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直面差异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再次,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难点通常出现在新知识、新方法、新模式上,因为这“三新”正是数学思想迅速丰富、大步跳跃的地方。所以,数学学习难点可以被视为是数学思想比较抽象、数学知识比较复杂,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距过远的学习内容。只有关注到学习的难点才能生成教学过程中浓墨重彩之处。第四,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学习错误。“正确有时是一种模仿,而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 “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珍惜学生的错误资源,借助错误资源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真正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认知完善、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成为教师读懂学生心灵的“窗户”。第五,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学习路径。也就是学生实现数学化的过程怎样?要素有哪些?学习路径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诠释学生数学概念学习、数学技能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在于外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化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如何读懂学生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差异性的思维。一个教师要明白,学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起点、经验、路径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教师是具有敏感心灵的人,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可能是教育的主题,也可能是教育的资源。再次,教师要及时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教育数据。教育数据包括调查问卷、学生作业、观察记录、诊断结果、实验数据等等,教师要建立个性化的学生学习档案,进行过程性的记录。

学科教学关注读懂学生,不仅仅是教育活动关注点的转移,更重要的是教师开始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回到了教育活动的初心。我期待着吴老师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吴卫东

2017年10月于芳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