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税负与企业成本的关系
深刻理解成本和企业成本基本含义,对于实施宏观干预、提高干预精度和有效性、降低和减少乱干预、不当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本有多重含义和多种划分方法
1.经济学含义——经济成本。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概念主要指经济成本,具有比较宽泛的经济含义。经济成本是指厂商用于生产商品或劳务的生产要素价值,有时经济学家也用机会成本来代替成本概念。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对成本进行划分。
第一,成本可划分为企业成本和完全成本。厂商的企业成本是指采用通常的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全部货币支出,包括所有付款和厂商订立的契约所规定的债务以及厂房设备折旧的账面成本等的货币费用总额。厂商的完全成本是指企业成本加机会成本和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企业主自己所投入的资金的利息和企业主所提供的劳务应得的薪金。
第二,成本可区分为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应支付的费用,如厂商自己所拥有的厂房设备的折旧费和所投资金的利息,以及厂商所提供的劳务的价值。有时也被看作企业的正常利润。显性成本是指会计方法记入账面成本的费用,相当于企业成本。
第三,成本又可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那些厂商即使暂时停产也必须支付的费用,如厂商设备投资的利息、折旧费、维修费、保险费、某些税金以及对即使在停产期间也要继续雇佣的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和薪金等。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包括劳动工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支付。
第四,从分析方法上,成本可以区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总成本是指厂商生产一定数量商品和劳务的全部费用。它又可以分为支出成本和非支出成本。支出成本指在形式上必须由企业支出的那部分成本,如工资、利息、地租、原材料价格等。非支出成本指在形式上没有支付的归企业主所有的那部分成本,如折旧费和企业主收入等。平均成本是指单位产量所分摊的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第五,从时间上可划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别。
第六,在福利经济学中成本还被区分为对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的私人成本和对社会整体来说的社会成本。
2.管理学含义——会计成本。管理学意义上的“成本”概念主要指会计成本,含义一般比较明确。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按照中国财务制度,总成本费用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等)、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
财务费用是指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及其财务费用(汇兑净损失、银行手续费等)。
销售费用是指为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输费及其他销售费用(广告费、办公费、差旅费)。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称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
3.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与联系。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可用货币计量,可在会计账目上反映出来。隐性成本往往不被管理者所认识。它与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隐性成本不能直接从账面上反映出来,因而难以精确计量。比如,机会成本就属于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是一个比会计成本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概念。经济成本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经营内容和领域。经济成本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有些经济成本项目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也有些经济成本虽为人所知,但却没有把其当作独立的成本项目来进行分析,比如组织成本。企业只有销售最终产品和向外提供服务才能从市场取得收入,而在企业内部为了组织生产,就要建立各种组织。特别是对于大企业,其组织可能是相当庞大的,组织结构可能是相当复杂的,而要维持这些组织的正常运转就必然有支出,有时支出可能很大,这些支出就是组织成本。
企业中的组织成本通常不构成独立的成本项目,因而企业没有对它进行单独的核算和分析。其实组织成本在企业中的总成本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同样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构成。其中管理人员工资、组织机构运作经费等都属于组织成本的显性部分,而如果由于组织机构臃肿等原因而降低了组织机构的效率等,就属于组织成本的隐性部分。企业的隐性成本还有很多表现。如影响力成本、权威失灵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既然经济成本比会计成本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因此经济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会计成本,更要考虑经济成本。只有在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方面同时取得优势,企业才能在总成本上取得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独占鳌头。
4.当前问题的实质。第一,政府帮助企业降成本问题的实质是实施政府宏观干预。无论从经济运行形势还是干预工具的选择上,帮助企业降成本的干预政策既超出了政府的基本职能范围,也僭越了宏观政策与微观行为之间的合理界限,为经济学常识所不多见。
第二,政府帮助企业降成本能够操作的空间并不大,除非大规模地进行制度改革。从经济成本看,宏观政策能够抓到手上的恐怕只有显性成本和会计成本项目,隐性成本往往并非宏观政策所能改变,只能通过制度改革来切实提高效率。
第三,政府帮助企业降显性成本可能会有所效果但不宜形成过高预期。显性成本绝大多数是企业市场交易的真实支出,是市场竞争的客观反映。仅有少部分成本费用涉及宏观政策层面,比如,财务费用中的融资成本(与中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利率有关)、管理费用中的部分税费支出(而不是全部)、垄断和管制行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如电价、水价、油气价等)。
(二)税收与企业成本的基本关系
1.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的征课。从理论上讲,纯正的税收(如单一人头税)是法人和自然人的一种缴纳义务,它难以避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并非企业成本的构成要素,也就不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非单一人头税的情况下,国家或政府规定的缴纳义务需要依托一定的征税基础进行计算缴纳,从而产生出不同税种和不同的纳税义务负担人,造成缴税人和实际负担人的脱离。这其中有部分税种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计算缴纳,这部分税种则会构成企业成本;而很大部分则是依托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计算并垫付,而后再由企业通过商品价格渠道向广大消费者收取,其实质是由消费者承担纳税义务,这部分税收则不应当认为是企业成本。
2.部分税种由企业承担构成企业成本。在会计成本“管理费用”中核算的税种绝大部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在理论上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应当由企业承担,如企业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契税、印花税等。企业所得税从成本核算方面不属于成本项目,而是成本扣除后的企业盈余,但从更广泛的经济成本角度讲,也应当归属于企业投资的大成本范围中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不在通常的显性成本或者会计成本之列。
3.部分税种理论上不由企业承担,价内税设置下是否构成企业成本取决于企业能否成功转嫁。在会计核算中单独进行核算的绝大部分流转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进出口关税等,在理论上并非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征税,而是针对企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征税,从税负归宿角度讲,并不属于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但在中国目前所实行的价内税商品定价方式下,商品流转税能否顺利转嫁,最终实现消费者负担流转税,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能够出清其产品,实现流转税完全转嫁,这部分税收就不构成企业成本;相反,竞争能力弱的企业,若要出清其产品不得不降价以求,那么流转税就不能转嫁或者不能完全转嫁,这部分税收就会构成企业成本。所以,流转税是否构成企业成本,在价内税税收制度下,取决于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不能一概而论。但在国际普遍实行的价外税制度下,流转税则完全由消费者承担,不构成企业成本。
4.绝大多数政府规费构成企业成本。与税收不同,政府收取的绝大多数规费基本类似于政府提供具体服务所收取的服务价格或者折扣价格,企业规费支出一般与企业从政府手中购买的具体服务具有一定对应性,在本质上属于企业的生产投入,在理论上构成企业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内容。
(三)降低税负与扩大企业投资的关系
毋庸置疑,降低税费会为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但是,企业是否能够扩大投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战略和预期,尤其是企业预期对于企业微观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税费负担对于扩大企业投资只存在间接相关性,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企业投资决策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它直接左右企业投资的涨跌起伏和潮起潮落,改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预期是有效扩大企业投资的根本途径。宏观政策应更多在隐性成本领域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