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是清理和研究现代文学传统。
以往这方面的成果不少,研究的路数多为宏观的考察,例如探讨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以及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从某些关键词入手,讨论现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及影响;还有就是具体讨论现、当代作家创作的联系与区别,等等。其中不乏殷实的论说,但总的还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在接续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打算调整一下研究的思路和框架。考虑到这个课题涉及范围比较广,操作层面上必须要作一些限定。从广义上讲,无论是关于现代文学作家作品或者思潮流派的研究,或者其他专题研究,只要从当代的角度去审察和阐说过去,所重视的主要是有当代启示意义和价值的部分,其中必然会灌注对传统的体认,不同程度上也是关乎传统的研究。而本课题要把范围收缩一下,即使涉及以上问题,也不把精力放在研究这些问题本身,而要相对超越出来,看这些研究所表达的对于传统的接受、选择、塑造与拒绝,看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我们不准备卷入抽象概念的争议,宁可用更多精力关注那些屡屡引发对传统的不同认识的研究个案,包括支撑这些研究的几代人不同的文学史观,力图还原各个段落的历史语境,从史的梳理中体认传统。总之,我们的研究将聚焦在“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方面。
本书不求面面俱到,而力图做到史论结合,在一些点上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共四章,偏于史述,主要回顾探讨现代文学如何在评价阐释中逐步建构传统。其中第一章论评从“五四”到40年代,文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对新传统的体认;第二章讨论五六十年代的“修史”,如何把现代文学作为“公共知识”传播,从而建立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权威解释系统;第三章和第四章进入更具体深入的个案考察,分别探讨新中国建国之后第一次“文代会”如何“打造”新的传统,以及新文学创作如何在传统阐释的框架内整理、出版与传播。在做完历史回顾之后,转向现状研究,这就是第二部分,共有五章,重点是探讨现代文学传统的当代阐释。其中第五章论述80年代对“五四”传统的反思,牵涉到当时文坛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理论资源的运用;第六章讨论当代作家创作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是对新传统如何渗透到当代文学生活的更深入的探究;第七章论评鲁迅的当代命运,这也是现代文学传统的重大方面;第八章研究现代文学语言的传统在当代的延传与创新;最后是第九章,从海外华文文学角度看现代文学的另一流脉。
从章节设计和整体论述框架可以看到,本书对现代文学传统的研究偏重历史回顾及现、当代的“对话”,对于“当代阐释”中的活的传统格外关切。这一方面是考虑到不必重复以往同类研究的路数,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我们对传统的理解。
我们认为,研究传统,首先要搬掉横贯在面前的障碍,就是本质论和绝对论。这“两论”有一共同点,就是把传统看做是固定的,可以原封不动地完整把握,也随时可以准确无误地返回原点的。那些无视或者轻视现代文学传统的人们,就容易把传统看做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们确定传统时只用一把尺子,量来量去都找不到完全符合的,于是就产生历史虚无主义,拒绝并走出历史。其实,传统是由历史酝酿的。过去发生的无数大小事物,共同构成了历史,后人是无法真正回到过去的现场去接触历史本身的,只能通过历史的叙述去想象和建构历史。所以作为历史产儿的传统,也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的“叙述”来想象、提炼与建构。不过这是活着的历史,它对我们的生活仍然发生着规范和支配的作用。现代文学传统不是完整的、固定的、同质性的,而是包含着多元、复杂和矛盾的因子,要看到它延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异、断裂和非连续性。我们进行的这项研究,就是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观察现代文学传统,力图寻找它的“变体链”,包括它的形成、生长、传播,以及不同时期的各种选择、阐释、提炼、释放、发挥、塑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