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曲江生活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想有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本文故事描述的黄女士,30余岁,在曲江经营十余家店铺,采访地点在大雁塔广场的一家咖啡厅,时间为2013年11月14日14点到16点之间。

2004年6月1日,我成为大雁塔景区的第一批商户,直至今天。这期间,我们换了好多届领导,这儿的商户也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我就是被沉淀下来的那种,见证了曲江的一步步发展。我们这家咖啡厅是今年3月份新开的店,装修好才两个月。

我在曲江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环境的变化。原来这儿是一片片荒坡,现在走到哪儿都让人觉得很舒心。原来公交车只有一趟,就一个224路,而且只走到射击场,现在交通便利多了。要说曲江变化很大,我看不能用很大,应该说特别大,相当大。短短的十年,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用“小市民”的眼光见证

我来曲江的时候,那时候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唐城墙遗址公园。那一片原来有个庙坡头村,全是无人管理的花椒树、苹果树,果子也没人摘,满地都是野菜。现在是曲江公馆二期,花椒树林也变成了公园。大雁塔北广场的开发建设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那个区域原来全是荒坡,旁边都是大柏树。在北广场建成之前,我每次路过总是害怕后面是不是会冷不丁出现个什么。我当时是骑自行车去大差市上班的,现在换成了汽车,这也是变化之一。可以说,我看着曲江在成长,也算是用小市民的眼光见证了其变化的过程。

我刚来曲江的时候是做保险的,平安保险,做了六年。后来在庙坡头村买了房,当时才1000块钱一平方米,挺便宜,十几万块钱就可以买一百多平方米。那时候喷泉还在建,元月份开园以后,我天天上班从这里经过,就基本看不见喷泉的水,因为人太多了。到了“五一”的时候,人就更多了,我突然觉得在这个广场上,要是有一点商业氛围的话,不管卖什么,肯定都可以挣钱。挣钱是一方面,那些游客看完这个水,眼瞪瞪地就走了注12,没有商业氛围,他们很难久留。

想到这些,我就去找了现在的大雁塔景区管理公司,当时它还是事业单位。我的想法刚好与他们吻合,他们也有这样的规划。

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冷饮摊,就卖冰激凌、矿泉水,我卖得最多的是矿泉水。那时就是从可乐公司拉来一车,放在现在这个5号亭下面的那个木栈道上,一车水763件,一堆一堆的,像一座山。当时景区管理公司的人说,这样可不行,后来就帮我找了一间库房,就是他们原来那一排门面,有一间是空的,让我把东西都放在那里。

当时生意还是蛮不错的。对做生意来说,北广场人气相当旺,主要原因是空旷的街区没卖东西的,只有一个喷泉。当时的人气和现在比不相上下,但是现在的人被分散开了。当时人多的时候,喷泉根本就看不到,不像现在有工艺品,人们可以随便转,那会儿就我们四家卖冰激凌和冷饮。

从冷饮到小车再到商亭

最初我们在大雁塔北广场,也就是卖冷饮,到了第二年步行街南北贯通之际,管理处的张总为了丰富广场经营类型,规划了一种售货小推车。最初的售货小推车只有18个,大家都在琢磨到底要卖什么,没人敢接手经营。我很“幸运”,被点名“抓了壮丁”,1800元入手一个推车摊位。后续推车摊位的经营,五花八门,有经营卖衣服的,就是小孩子那种装饰性的衣服,有卖首饰的。做小推车的时候就不做冷饮了,改成了工艺品。当时我对工艺品没什么概念,只好去康复路批发市场贩货回来卖。女人可能天生对饰品感兴趣,我进来的货物销售还不错,唯一一个缺点就是价格不太好掌控,18个小摊车,很多出售的工艺品是类型重复的,比如,一个工艺品胸针,你可以卖到5块钱,也可以卖20块钱,甚至35块钱,要看客人的喜好程度,也看是否有其他商户砸价,会经营的,销售经营很好,东西卖得快;不会经营的,坚守岗位也赚不到钱。后来我自己也有点厌倦了,恰好有个朋友问我,如果确实没精力,能否把那个小推车摊位转让给他,我顺水推舟,也没收什么转让费用,直接给他了。

再之后,我经营了一个商亭,就在肯德基最前面的那个,1号商亭,一直在那儿。营业面积增加,卖的东西种类就增多了。那会儿流行柯达胶卷,大家可以租相机。我们一边卖冷饮,一边租相机。相机我租给你,押金是100块钱,你买个胶卷,再买一副电池,装好就可以走人。回来以后,如果还要冲洗照片,就把胶卷收回来,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取走照片。

这中间我一直是卖冷饮,也没有再变化什么经营品种。后来,回家生宝宝,几乎一年多就围着孩子转,生意就暂停了。

从帐篷到24间木头房

到宝宝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偶然碰到了大雁塔管理公司的张总,她说,孩子如果大点了,你能走开,回来再整点什么吧!和以往的经营场地不同,这次我接手了几个木头房。大雁塔北广场最早的经营场所,除了我刚提及的小车和商亭外,每到“五一”“十一”或年关的时候,管理处会在广场搭建一些临时的经营性大棚,搞露天演出什么的。因为人多,一般的厂家也愿意短时间租赁。这种经营方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如果假期七天下三天雨,那帐篷和围挡都会被淋得乱七八糟,经营的外部形象特别不好看。广场管理处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琢磨,怎么能既好看又能达到展出经营的效果,于是就有人提出做一批可以拆卸的木头房子,一个木头房子的制作成本大概1万多。张总给我说了这些,我觉得这行,能经营,就请她帮我先做了10个。

和以往我们亲自经营不同,这次做起了“二房东”。我招来了10家商户,房子是我的,他们带货来卖,我帮他们办各方面的手续,工商税务什么都包括在内,费用结算是经营户一天给我多少钱。之后,我觉得10个房子太少,又扩大。最多时做了24个这样的小房子。这种方式一直维持到前年的7月1日。三年多的时间,木头房子的经营在广场一直都很稳定,我们和商户也建立起了足够的信任,广场管理处也觉得我做事比较靠谱,总之三方都比较满意。

后来因为新管委会主任认为这些亭子不符合整个广场的文化氛围和形象,也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就被取缔了。2011年7月份,广场上所有的流动商铺,就是那20多个用来做活动的木房子不能继续了。现在大雁塔广场基本不让做什么商业经营活动,只可以做与文化传承有关或公益性质的,可能管理层有更为深远的想法吧!

什么都弄得了

有了前面的经营经历,我成了景区商户招揽的代名词,像曲江池或者别的景区开业要找商户,问到大雁塔管理处,他们就推荐我,“我们这儿有个商户姓黄,什么都弄得了”。曲江池开业,那边的管委会来找我,我就在那儿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屋,一共才十几平方米。经营面积太小了,但也没别的办法,就那么一个小小的房子,而且周边卖冷热饮的店面都有了,我又不能和别家冲突去抢生意,就只能现做现调的冰激凌和咖啡。曲江池气球推出后,就是那个“曲江眼”,我就在那儿开了一家奶茶屋,这样慢慢扩展,现在我在曲江有了十几家这样的店面。

很多像我这样在曲江初创时期开始经营的人,现在在曲江都有类似的几家连锁店。前年曲江楼观台开业,也是我们这些在景区有过开业经历的人先进入新的景区,去做景区的商业氛围,毕竟我们前面有过相关的经营经历,肯定比新人摸索着走得快些。

曲江旗下的这些景区,我还是比较喜欢大雁塔南北广场这个地方。我个人认为,景区商业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没有人就不可能产生需求。像曲江池那边经营就特别困难,管理人员的任务重,但是能下手的项目又不多。看着那边人挺多,但都是些遛弯、遛狗、跑步和转圈的,基本不消费,而大雁塔南北广场就不同了,亚洲第一的音乐喷泉,能吸引一些人,最主要的,还有大雁塔这个历史名胜古迹。芙蓉园我一般是不去的,要买票,我想在那里做生意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自己现在的十几家店都在曲江,北广场、曲江池,甚至在财神庙文化区、楼观台,还有临潼,只要是有曲江冠名经营的地方,基本每次开业我都去看看,我对这曲江还是有感觉的。

除了咖啡厅、奶茶屋,我马上就要在秦汉唐(商业广场)开个照相馆,想要做一个专门做大唐服饰的主题文化照相馆,跟一般的影楼概念不一样。之前我经营过照相、胶卷、洗照片之类的,现在科技发达,柯达都倒闭了,我还能活下去吗?这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可能有这种需求,大家都换成数码照相机,这些也需要在经营上跟进。

我对我开店的地点充满信心,其他追随的经营者也认可我,只要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那就肯定行。走眼也是有的,比如曲江轻轨,我们要在曲江轻轨上开一家韩式料理店,装修好有一年多了,在那儿一直放着呢。现在想想也不算完全走眼,因为曲江轻轨一直没开业运营,如果开了,我还是有信心。那个韩式料理店的经营合同是前年7月份签的,到今年7月份就两年了,还没有开始。不过景区也没催再交租金,对一个商人来说,我把钱投到这里,看不到利润,那就是失败的,我还有二三十万的装修钱在里面投着,如果现在谁要那个店,我就转了,不想等,总是觉得是件很丢人的事情。

几乎没有假期

我差不多整天在曲江转悠,循环往复,从一个店到另一个店差不多就5到10分钟。我家到曲江池也就3分钟,从曲江池到大雁塔,就四五分钟的样子。

提及出去旅游,我挺羡慕那些上班的人,他们都有固定的假期和双休日。我每年都是快到过年,农历二十六,所有员工放假我才得闲。其实这样做在景区也是不允许的,就是因为我们时间长了,跟景区领导熟,才能请到这么几天假,要不就必须经营到大年三十。但是大年初一我们是必然要开门,景区不让开我们也开,生意奇好,人多。这样看来你也知道了,一年365天我们几乎没有假期,发自内心地羡慕人家上班的,有周末也有年假。

将来做一家企业

不管是曲江文旅还是各景区的老总,都认可我,觉得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靠谱,不会给他们添乱。我自己也很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经常给下面员工说,你们干好这些事情首先是为了你们,然后才是为我。可能是因为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了,我觉得钱现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只求每天开开心心的,下面员工把工作做好,我愿意给他们多发钱,也愿意在未来发展中,把他们未来的发展规划到我的计划里面来。

我经常给员工讲,让我站柜台销售,我可以像世纪金花商场的员工那样,做到不管顾客怎么刁难,都能自如地应对他们。做销售态度很重要,顾客有些事情想不通,偶尔说一两句难听话给服务员很正常,但服务人员不能让事情恶化,这是自身能做到的,要工作就一丝不苟,服务态度好,虽然我们的服务培训赶不上世纪金花,但我始终如一地给员工灌输这种服务理念。

在管理上,我基本都是以柔克刚,属于教导式,很少使用严厉批评。如果发现下属有了问题,我一般都先自责,个人认为,员工的程度和层次决定了他们看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所以出了问题,我基本都是原谅式教育。在挑选员工上,我的标准是选择18~25岁的,管理相对简单,结过婚的基本不要,因为他们负担重,要求也高。事实上,年轻员工只要能看到希望,觉得老板对他们关心,他们也确实很努力,我觉得他们已经做得可以了。

我现在手头的项目,基本上只有一两个是挣钱的,其余的其实都是在养员工。运营模式上,我来投资,招聘员工来帮助经营。经营收入上,我自己可以估算出来,像今天这样的天气,我店里的销售额,他们不给我交,我都能猜出来是多少。说起来,其实原因很简单,以多年的经营经验,用往年营业额再加上当天的客流量,就能推算出来。

将心比心,员工也是人,虽然给我打工,但尽量对他们好一点。比如,我们的临时工,我一个月也给他们发2000块,管吃管住,身体不舒服,我还给他们买药什么的,算是公费医疗了吧。现在店多了,我的钱还是靠员工帮忙赚,所以有时候真的对他们比对我自己还好。我会给厨师说,让他们按点吃饭,下午安排厨师早早让把饭送过去,晚上饿了不准吃,晚餐吃多了不好消化,老了影响就出来了。员工对我也挺好,如果碰到饭点我还没吃,经常会有人说:“姐,你赶紧吃饭去!”

我觉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地方,只要投入了,还是有回报的。像曲江我的项目,基本都能做起来,在这个地方投入了我的心血,它也会回报我,成就我的梦想。

我现在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管理,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将来做成一个企业,慢慢地发展,可以留给后代的,十年、百年地发展。这个机会可能马上就会有了,曲江马上要建一个中央文化商务区,在大雁塔以南五公里,大概在南三环。我猜这和习主席去哈萨克斯坦提到的重建丝绸之路有关。咱们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曲江要建一个中央文化商务区,就是现在广告上写的CCBD,这是曲江未来的项目。如果未来能在这儿开辟一个销售团队,我就可以承揽咱们曲江的开发项目,可以带领我的人去做销售,在将来的文化产业里,虽然我不会生产、研究、开发,但我可以做销售。

我对曲江非常满意

我对曲江非常满意。特别是夏天,在北郊转一圈回来我就觉得北郊特别闷热,但是一出和平门,就觉得空气都比那边好,而且还感觉凉一些。

美术馆里面原来有一个书店,我特别爱逛。现在大家都在网上看书了,但是我不习惯,感觉浏览完了就没有了。我习惯买书,一周买好几本,原来那个书店我经常去。

我平时很少去曲江之外的地方,除了搞一些经营活动。朋友家人聚会我也基本安排在曲江范围之内,为此,别人经常说我对曲江是“鬼迷心窍”,反正我不管,要聚会就来曲江,来曲江我掏钱,别的地方我不去。说实话,出去跟朋友说我在曲江做生意,住在曲江,自豪感还是有的。因为在外人看来,“你在曲江,你就很厉害,很上档次”。在他们眼中,在曲江工作,这个工作环境,还有这个客流量,经营状况肯定不能差。

外地的亲戚朋友来了,我也都极力推荐曲江,让他们住在曲江,吃在曲江,逛在曲江。

发自内心地感谢曲江,它让我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提升了我自己的认同感,以后我不管去哪里,只要大家说,这个女的在曲江干得不错,我觉得这就行了。

采访手记

“我在曲江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环境的变化。原来这儿是一片片荒坡,现在走到哪儿都让人觉得很舒心……”作为城市飞速发展的缩影——曲江正在向世人呈现出新的面貌和风采;而作为一名城市空间更新的亲历人和见证者,从冷饮—小车—商亭的变化是曲江对“我们”梦想的承载。

从乡村到城市新区,从田地到高楼,城市更新成为了推进城市现代化、融入全球化和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方式注13。社会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不论是从城市空间资本的角度,还是从城市空间修复与重建的角度,城市更新不仅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与城市吸引力,同时也促使了社会置换与文化更新注14

随着曲江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曲江的城市更新呈现出两条新的途径:其一,就把曲江新区作为城市更新所构建的“新”地方而言,旅游与地产成为曲江的地方符号,并且这些地方符号正在内化出曲江的地方性,即独特和包容。其二,对于大多数见证曲江发展的人而言,曲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亲历者内生出了新的地方认同,这种认同体现在“吃”在曲江、“住”在曲江、“玩”在曲江的多元合一。所以说,当我们谈论梦想时,其实有些时候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因为城市硬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实现梦想的机遇,这或许就是“曲江与我”的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