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现代变革历程(1935~)
一 历史的转折与1952年民族民主革命(1935~1964)
(一)历史的转折
查科战争爆发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玻利维亚很容易获胜,因为玻利维亚军队不但在人数上远多于巴拉圭军队,而且还高薪聘请了德国顾问担任指挥官和训练军队。但是,事实完全相反,战争最后还是以玻利维亚的惨败告终。这个事实震动了全国上上下下,使玻利维亚从经济基础到人民的政治意识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了玻利维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在玻利维亚经济史上,查科战争标志着采矿业扩张的结束。此后,采矿业的生产和生产力都开始下降,从战争结束后到1952年,采矿业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农村,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的大庄园制度的大扩张进程也到此结束。
其次,查科战争的失败给玻利维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玻利维亚人民,特别是退伍军人义愤填膺,认为战争的失败,寡头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要求用激进的办法来解决玻利维亚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从查科战争中醒悟过来的青年和退伍军人以及新一代的玻利维亚人开始就一些被战争延误了的根本性问题,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在私人矿业主支配下国家经济所处的依附地位,在农村引起众多暴力冲突的土地占有问题,被剥夺土地的广大印第安农民、工人和矿工的悲惨状况等,展开全国性的辩论,改革已成了众望所归的诉求。
最后,在一个活跃的、越来越重要的中产阶级的推动下,战后的玻利维亚出现了一批新的政党和新的领袖,他们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公开传播各种思想,如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继1934年创立托洛茨基派革命工人党之后,1936年和1937年又先后成立了社会党(PS)和玻利维亚社会主义长枪党(FSB)。3年后,在何塞·安东尼奥·阿尔塞等一些倾向于支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又诞生了左派革命党(PIR)和吉列尔莫·罗拉(Guillermo Lora)领导的新的托洛茨基派革命工人党(POR)。1941年1月15日,一些具有强烈改革意识和改革要求的知识分子、青年民族主义者和前查科战争战士,在维克托·帕斯·埃斯登索罗(Victor Paz Estenssoro)等人的领导下创建了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MNR)。这是一个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民族主义政党。1942年6月,该党制定了具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治纲领,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进行旨在改善农民生活、实现矿山国有化、让每个人都有选举权的社会改革,对玻利维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时期,玻利维亚也开始有了新型的工会组织,如1943年出现的玻利维亚矿工工会联合会。玻利维亚的劳工运动发展较早,但早期的工人运动一般限于经济斗争,很少有明确的政治纲领。1950年,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玻利维亚共产党(PCB)正式诞生。在新一代的工会组织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激进的意识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如1946年11月在普拉卡约召开的矿工非常大会就一致通过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题为《普拉卡约论题》(La Tesis de Pulacayo)的纲领,认定玻利维亚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国家中,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工人革命不可以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玻利维亚的无产阶级必须要同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结成革命联盟;这个联盟的国家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而工人阶级则是这个国家的领导核心;革命不应该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之内,而是要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总之,在查科战争失败之后,玻利维亚出现了一个政治激进化和迫切要求改革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与革命的历史时期。
(二)改革派的奋斗及其失败
战争失败后,文人寡头政府和传统政党土崩瓦解。一些由青年学生和退伍士兵组成的激进政党和团体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他们都怀有一种因战争失败而渴望复仇的意识,希望能利用激进的改革手段,在短期内改变玻利维亚的面貌,但遭到保守派的拼命抵抗,结果出现了一个改革与反改革、自由与保守激烈斗争的动荡时代,改革的努力始终未能获得成功。
1936年5月17日,激进派军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特哈达·索尔萨诺(José Luis Tejada Sorzano)政权,由参谋长戴维·托罗(David Toro)上校担任总统。戴维·托罗曾在查科战争中担任最高指挥部总参谋长,任总统后,一反“矿业共和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策,宣布军事社会主义纲领,创建国家社会主义党,并推行一系列激进改革,如在政府机构中建立劳工部,由工会领导人担任部长;将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的财产收归国有,同时成立国营玻利维亚石油矿藏管理局;创办矿业银行,资助中小采矿企业的发展;实行交通运输国有化;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工资;对地主未被利用的土地实行征税;限制商业的利润额;等等。但是,这些措施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完全实行。仅没收美孚石油公司财产一项就激怒了当时的美帝国主义。结果他执政仅一年多一点就被美国资本支持的赫尔曼·布什(German Busch)上校推翻。
赫尔曼·布什也是查科战争中的著名指挥官。他上台后在强大改革潮流的推动下继续推行改革。他召开了新的、第一次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并以墨西哥1917年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为榜样,制定了一部以发展社会福利为目标的新宪法(即“1938年宪法”)。宪法规定全部矿山资源归国家所有,规定政府对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工商业有干预权,承认工人有集体订约、罢工及组织工会的权利,建立新的公共卫生部,承认妇女有选举权和受教育权,节制垄断资本等。他还在1939年6月7日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大矿山主出口锡矿砂所得的外汇必须百分之百地交给政府,然后从政府换回本国货币。但是,同他的前任政府一样,改革受到了国内外大资产阶级,特别是锡矿大王“神圣同盟”的阻挠。1939年8月23日,赫尔曼·布什在绝望中自杀身亡。
赫尔曼·布什自杀后,政权落到了保守派军人手里。在保守派军人和矿业财团联合一致的支持下,恩里克·佩尼亚兰达将军于1940年4月当选玻利维亚总统。佩尼亚兰达上台后立即与美国结盟。为了获得美进出口银行的贷款,他同美孚石油公司达成协议,给予该公司200万美元的赔款,以补偿1937年托罗政府没收该公司财产时所受的损失。佩尼亚兰达政府还将前任政府的所有改革措施都予以废除,印第安人再一次丧失了一切社会福利,矿工们又不得不在悲惨条件下挣扎,他们的反抗遭到了政府的残酷镇压。1942年12月,卡塔维矿区的7000名矿工因忍受不了锡矿大王帕蒂尼奥的压迫而举行罢工。帕蒂尼奥矿业公司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控制的锡矿公司,其锡产量占玻利维亚全国锡产量的43%。为了维护该公司对矿工的残酷剥削,政府竟出动军队镇压。罢工矿工的妻子儿女在前面引路,组成3个纵队向军队逼近,军队竟受命向他们开枪,当场就有几十名妇女、孩子和矿工倒在血泊之中,造成了震惊全国的“卡塔维大惨案”。佩尼亚兰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特别是引起军队中左翼力量的激愤。左翼军官为了推进改革,组织了一个名叫“圣克鲁斯元帅共济会”(或“祖国道义共济会”)的秘密组织。1943年12月,这个组织在左派革命党和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支持和参与下,以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佩尼亚兰达政府。
佩尼亚兰达政府被推翻后,以“祖国道义共济会”领导人瓜尔维托·比利亚罗埃尔(Gualberto Villarroel)少校为首的军事执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该委员会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联盟,共同执政。在比利亚罗埃尔总统的领导下,玻利维亚的改革运动重新兴起。1945年,比利亚罗埃尔政府颁布新宪法,恢复了1938年宪法中经济民族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并增加了给予妇女选举权、总统和副总统任期6年且不得连选连任等条款。比利亚罗埃尔政府以严厉手段镇压反对派,抑制大矿业主和大庄园主势力,维护工人阶级和印第安人的利益,支持组建矿工工会联合会。1945年5月,比利亚罗埃尔政府还在拉巴斯城召开玻利维亚历史上第一次印第安人全国大会,宣布废除土著劳役制度,并建立全国农民联合会。比利亚罗埃尔的政策遭到右翼势力的极端仇视。1946年7月,拉巴斯城发生右翼势力操纵的大规模流血暴动,一伙暴徒残酷地将比利亚罗埃尔击毙在总统府,并将其尸首悬挂在总统府前面广场的路灯杆子上。
比利亚罗埃尔被害后,保守派再度登上政治舞台。1947年,在改革派领导人都逃亡国外的情况下,玻利维亚举行了总统选举,保守党候选人恩里克·埃尔佐格以不到1000张选票的多数当选总统。这时期,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更加激烈。1949年8月,由于政府逮捕了著名的工人领袖、参议员胡安·莱钦,卡塔维矿的矿工举行了同情罢工,罢工过程中有两名美国工程师遇害,政府即派军队进行野蛮镇压。为了反抗镇压,矿工举行了起义。在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下,起义蔓延到全国很多地方,并得到除拉巴斯城之外所有大城市人民的支持,史称“1949年内战”。起义被镇压后,埃尔佐格被迫辞职,由副总统、强硬派保守党人马梅尔托·乌里奥拉戈伊迪亚接任总统。在他的统治下,玻利维亚成为一个“公开的警察国家”。
在“公开的警察国家”的专制统治下,美国资本不但控制了玻利维亚的锡矿业,还控制了玻利维亚石油等其他矿业部门,垄断了玻利维亚的对外贸易;玻利维亚人民的劳动所得大都落进了美国大亨们的腰包。在美国垄断资本的盘剥下,玻利维亚矿工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他们的工资只有美国矿工工资的4%。微薄的收入使得他们的居住条件极端恶劣,营养不足,同时由于劳动强度大,60%以上的人患了结核病。为了生存,矿工们不断开展罢工斗争,如1942年卡塔维的大罢工、1944年奥鲁罗的大罢工、1949~1950年卡塔维等矿区的大规模罢工、1950年首都拉巴斯工人的总罢工等。占玻利维亚经济自立人口75%(1950年)以上的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或只有一小块土地,他们除了受地主的欺压外,还要受征税者、牧师、官吏、商人和警察局长的剥削。这些剥削者像刺马针,刺在农民的身上。为了反抗剥削压迫,印第安农民在1947~1948年多次举行起义。
总之,到20世纪40年代末,玻利维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但下层社会不再愿意像原来那样生活下去,统治阶级也不能像先前那样统治下去了,这意味着革命风暴的来临已不可避免。
(三)1952年“四月革命”
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成立之后,积极领导反对矿业主的斗争,为维护民族和矿工的权益而斗争,在民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在1951年5月的大选中,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提出了矿山国有化、土地改革等革命口号,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该党的候选人埃斯登索罗获得43%的选票,得票率居第一位。由于得票没有超过半数,根据1947年宪法的规定,议会应该从得票最多的前三名竞选人中选出总统。但是,即将离任的乌里奥拉戈伊迪亚总统借口维护民主共和体制,于5月16日中止了议会活动,把政权交给了军队。以总司令巴利维安·罗哈斯将军为首的军事执政委员会掌握政权后,立即宣布大选结果无效,并严厉镇压人民的抗议活动,禁止罢工和示威游行,禁止发表反对军事执政委员会的言论。巴利维安政府的反动独裁统治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1952年初,流亡智利的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人西莱斯(Hernán Silez Zuazo)回国,与另一位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人、矿工工会领袖胡安·莱钦·奥肯多(Juan Lechin Oquendo)一起,领导了反对军事独裁统治的斗争。他们一方面在拉巴斯、波托西、圣克鲁斯等地发动群众,秘密组织武装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做警察部队的工作,争得他们的支持。警察部队首脑、内政部长安东尼奥·塞莱梅表示愿意参加和指挥起义,条件是革命成功后由他担任总统。
1952年4月9日,西莱斯和莱钦领导拉巴斯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拉开了玻利维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起义的枪声在拉巴斯打响后,苏克雷等城市相继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当时正值复活节,起义的工人和警察部队一起,以参加神圣事业的大无畏精神同政府的正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开始时,起义军处于劣势。政府军从圣豪尔赫兵营向市区进攻,他们用高射炮、迫击炮和飞机轰炸街道上的起义战士。猛烈的炮火使起义军暂时受挫,本来承担总指挥任务的警察头子塞莱梅吓得跑到智利大使馆避难。但是,起义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西莱斯和莱钦的指挥下继续战斗,而且越战越勇,很快占领了武器弹药库。起义民兵在取出武器装备了自己之后,斗争形势迅速好转,连在街上卖东西的印第安妇女都参加了战斗。起义军在占领了空军基地和总统府之后,军政府的头目仓皇逃跑,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最终赢得了胜利。4月11日,西莱斯进入总统府,站在俯瞰穆里略广场的阳台上,宣布起义胜利。这次起义经过3天激烈的巷战,死亡1500人,历史上称“四月革命”。
(四)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政府的革命措施
4月16日,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袖埃斯登索罗回到玻利维亚。他向聚集在穆里略广场的5万多名欢迎民众表示,他一定要把矿山的财富用于为玻利维亚民族谋利益。在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领导下,玻利维亚组成了由埃斯登索罗任总统、西莱斯任副总统的民族民主政府。这个政府在“四月革命”胜利后的12年中,领导玻利维亚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改革。
1.矿山国有化
1952年5月13日,埃斯登索罗颁布法令,成立一个由政府、矿工、工程师和律师代表组成的委员会,专门研究矿山国有化问题。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内容详细的报告。报告揭露了三大锡矿公司控制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情况,以及偷税、造假账和镇压工人等罪行,并提出了国有化方案。同年10月2日,政府命令成立玻利维亚矿业公司,负责全国矿业的勘探、开采、收购和矿砂出口等工作。1952年10月31日,埃斯登索罗总统来到卡塔维矿,当着2万多名矿工和他们的家属的面签署了矿山国有化法令,将外资控制的帕蒂尼奥、阿拉马约和霍赫希尔德三大锡矿公司所属的企业和租让地收归国有,交予玻利维亚矿业公司管理,并赋予这些锡矿公司的工人管理的责任。当晚,从首都拉巴斯到全国各地,到处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矿山回到国家手中。
革命前,玻利维亚帕蒂尼奥等三大锡矿公司主要由美国、智利和瑞士等外国资本控制,垄断玻利维亚全国锡矿生产的70%到80%。据1930~1950年的统计,玻利维亚锡矿的年出口值达1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流进了三大公司的腰包。除此之外,三大锡矿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还操纵着国家政权,控制着玻利维亚的舆论。因此,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政府除将三大公司收归国有外,还查封了代表它们利益的3家主要报纸(《日报》、《最后一点钟报》和《理性报》)。同时也给了他们适当的赔偿,赔偿总额达2212.6万美元。
玻利维亚矿业公司在接管三大锡矿公司后,继续发展锡矿生产,同时还着手开发锑、钨、白银、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开始朝着矿业生产多样化的方向迈进。
2.土地改革
革命前,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少数大庄园主占有大片土地,而广大的印第安农民却无地可种,或只有一块小得不能糊口的土地。到1952年,全国5230个大庄园拥有全国私有土地的93%,而57820户小农仅占有全国农田的0.4%。大庄园规模很大,最大的两个庄园竟然分别占地202万公顷和160万公顷。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玻利维亚这个75%以上是农业人口的国家,粮食却不能自给,40%的粮食和农业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政府于1953年初成立了以西莱斯为首的土地改革法起草委员会,起草了《土地改革法》。1953年8月2日,埃斯登索罗总统在科恰班巴附近的乌库雷纳,当着15万名印第安农民的面签署了《土地改革法》。签字仪式结束后,人们开怀畅饮,纵情歌舞,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
《土地改革法》提出了重新分配土地、废除土著劳役制、发展印第安公社、增加农业生产、保护自然资源和向东部移民6项目标。《土地改革法》还对不同地区的私有地产、中小地产、农业合作社、印第安公社和资本主义农业企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小地产(小农)在不同地区可占有3~35公顷耕地,中地产可占有24~600公顷土地,农业企业可占有81~2023公顷土地。对于超过限额的土地,政府将有补偿地强行征收,并把征收来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分得土地后,在25年内须缴纳25%的税,并在此期间不得将土地转卖给他人,只能还给国家。大庄园主按土地时价领取土地债券,作为被征收土地的补偿。据统计,到1962年,政府给12.6万户农民发放了土地证,共分配土地425.1万公顷。
玻利维亚东部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由于历史的原因,那里人烟稀少,土地无人耕种。为了发展农业,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政府提供贷款,鼓励高原农民向东部移民。这项计划收到一定效果。1954年,连接圣克鲁斯和科恰班巴的公路修通以后,就有1.2万名移民定居于公路沿线。他们组织合作社,为拉巴斯生产了大量热带水果。圣克鲁斯省是移民的重点地区。这个省的政府不但把土地分给从高原来的印第安人和查科战争的退伍军人,还把土地分给来自日本、巴拉圭和加拿大的外国移民。移民的辛勤劳动,大大提高了大米和糖的产量。几万移民的开发,使东部地区发展成为玻利维亚重要的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
《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玻利维亚农村的面貌。到1964年,有2.5万名农民参加了300多个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总量得到了恢复和提高。过去必须进口的大米、可可和食糖,现在已自给有余;在拉巴斯和波托西这样的高原城市,也能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牛奶。
3.普选制度
革命前,玻利维亚的选举法对选民的资格限制很多,致使这个当时已有320万人的国家,只有不到20万人有选举权,广大的印第安农民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四月革命”后,埃斯登索罗总统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于1952年7月21日颁布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的公民,不论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状况,均有选举权。按照这个法令,全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达150万人,所增加的选民大部分是没有文化的印第安农民。在1956年6月12日的大选中,有111.9万人投票,这在玻利维亚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82%的选民选举原副总统、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领导人西莱斯为新的玻利维亚总统。
4.教育改革和社会福利
1953年6月30日,埃斯登索罗政府专门开会研究教育改革问题,并成立了全国教育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国教育改革工作。1955年1月20日,政府颁布《玻利维亚教育法》,建立了带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色彩的现代教育制度。按照该教育法所确立的宗旨,国家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劳动公民,而不只是为大学输送优秀人才。为此,玻利维亚采用了双轨教育制度:印第安人在农村工作部管辖的学校学习,所学内容必须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相联系;城市居民则继续在教育部管辖的学校学习。双轨教育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国新建了几百所学校,在校学生从1950年的12.8万人增加到1964年的58.7万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有了较大提高,仅1960年一年,农村小学生人数就达到20.55万人。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扫盲教育。1956年6月10日,政府下令进行为期10年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重点在农村,1960年后逐渐扩展到城市。由于资金不足,扫盲运动计划没有很好地完成。
针对国内存在医生不足、婴儿死亡率高、居民患病人数多等社会问题,政府于1956年12月制定了《基本社会福利法》。该法规定设立国家社会保险基金会,基金会的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雇主要向国家社会保险基金会缴纳相当于工资总额30%的金额,雇员也要拿出7.5%的工资交给基金会。然后由基金会发放补助金,帮助解决工人的病、残、伤、老等问题。到1964年,已有13万名雇员和35万名家属享受到了基金会补助金的资助。
5.军事制度改革
埃斯登索罗总统执政后,马上解散了1.2万人的旧军队,把他们的武器交给了在革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民兵组织,只保留少量的边防军。1961年通过的第17部宪法规定了民兵的合法地位。
以上改革措施,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的势力,动摇了以大庄园制为主的封建土地制度,扩大了代议制民主政府的基础,为玻利维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1964年军事政变与革命的终结
1952年革命尽管从根本上改造了玻利维亚社会,但新的政治秩序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除了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之外,几乎没有创立任何新的、能够有效控制各种社会力量及其要求的机制。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革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国内出现了超高通货膨胀(通胀率超过了900%),以及由此引起的尖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冲突。1956年埃尔南·西莱斯·苏亚索当选总统,玻利维亚进入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第二届政府(1956~1960)执政时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革命政府开始对原来的政策进行调整。首先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赞助下接受了美国的“稳定化计划”。按照这个计划,西莱斯政府采取了停止印刷纸币、实行由政府控制的自由汇率、冻结工人工资、取消对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补贴、停止招雇新的矿工等措施,并以这些措施为条件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了一笔贷款,从而逐步稳定了动荡不已的经济。
其次是批准1955年制定的新石油法(Código de Petróleo),放宽了对外国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勘探和开采石油的限制。外国公司只需缴纳11%的开发税,并向玻利维亚政府缴纳30%的利润,便可在玻利维亚开采石油。很快,玻利维亚政府就同美国海湾石油公司签订了为期40年的合同,该公司获得了在原美孚石油公司的租地上钻探和开采石油的权利。与此同时,玻利维亚政府接受了美国的援助。
西莱斯政府的政策调整,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引起了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内部的分裂。1959年,曾任外交部长和内政部长的格瓦拉·阿尔塞以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原则为理由,于9月退党,并组建“真正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1961年,该党改名为“真正革命党”。1964年3月,以莱钦为首的党内左派也从党内分出,建立新的政党——左翼民族主义革命党。1952年开始的玻利维亚革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在1964年5月31日的大选中,埃斯登索罗第三次当选总统。由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已经分裂,埃斯登索罗只能依靠军队的力量连任总统,由他的竞选伙伴雷内·巴里恩托斯·奥图尼奥(René Barrientos Ortu o)将军任副总统。1964年11月4日,军队在副总统巴里恩托斯的领导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埃斯登索罗的合法政府,成立了由雷内·巴里恩托斯·奥图尼奥和阿尔弗雷多·奥万多(Alfredo Ovando Candia)两人领导的军事执政委员会。
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的玻利维亚革命旨在建立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1964年11月的军事政变,宣告了这一革命目标的落空和为时12年之久的玻利维亚革命的结束。
二 军政府时期(1964~1982)
1964年政变后,玻利维亚出现了一个左右翼军人交替执政的军政府时期。
(一)右翼巴里恩托斯军政府的统治
军事执政委员会执政后,继续其前任所开启的逐步取消和软化1952年革命计划和革命政策的进程。为了争取民众的信任,军事执政委员会解除了全国戒严令,释放了政治犯,允许工会领袖和工会会员的交往,甚至允诺要继续实现1952年革命的目标,进行土地改革和实行矿山国有化,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工业化等。但是,这都是一些空话,实际上他们实行的是军事独裁,让军人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并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控制大权。他们派军队进驻各大矿区,禁止工人罢工,解雇工会领导人。1965年5月,军政府还拘捕了著名的工会领袖莱钦,并将他驱逐出境。接着又镇压矿区的总罢工,降低矿工工资,占领玻利维亚总工会总部。
1966年7月,巴里恩托斯依靠由人民基督教运动、正统革命党、左派革命党、查科战争退伍军人联盟和社会民主党5个党派组成的所谓“玻利维亚革命阵线”的支持,当选为玻利维亚总统。巴里恩托斯上任后,对外依附美国,按美国约翰逊政府所要求的条件与美国签订总额达6000万美元的贷款、赠款和技术援助协定,与美国海湾石油公司续订合同,将马蒂尔德矿租给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1967年,该政府颁布新宪法,否定民兵组织的合法性。不久又颁布《国家安全法》,限制民众的自由,取缔“玻利维亚矿工工会联合会”(FSTMB),使6000多名矿工流落街头,并派军队镇压矿山工人的抗议活动。1967年6月24日是玻利维亚传统的圣胡安节,矿工工会决定在这一天组织各矿工人代表在“20世纪矿”集会,商讨要求增加工资的问题。正当矿工代表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时候,军政府突然派军队进行袭击,打死矿工27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圣胡安惨案”。与此同时,巴里恩托斯政府还派出强大军队围剿切·格瓦拉领导的游击队。切·格瓦拉是阿根廷裔古巴革命领导人之一,原名埃内斯托·格瓦拉·德拉塞尔纳。1960年,他提出了“游击中心理论”,主张建立国际游击基地,训练各国游击队的骨干力量,然后在各国创建新的游击中心,领导本地革命,进而解放南美,解放全世界。为了实践这个理论,格瓦拉于1966年11月初秘密来到玻利维亚,组织了一支由古巴、秘鲁、玻利维亚等国52名革命者组成的游击队,在圣克鲁斯省西部尼亚卡河附近的一个庄园里建立起一个“国际基地”。由于叛徒的出卖,“国际基地”被暴露。巴里恩托斯政府立即派一个团的兵力,在美国的援助下,对游击队进行围剿。这支孤立无援的小小游击队在格瓦拉的领导下,与强大的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最后在1967年10月8日的丘罗山谷战斗中,遭到了覆灭性的打击,格瓦拉也受伤被俘。第二天,美国中央情报局指使玻利维亚军队在伊格拉镇的一个村子里将格瓦拉杀害。
(二)左翼奥万多军政府的统治
1969年4月27日,巴里恩托斯空难丧生后,副总统西莱斯·萨利纳斯(Adolfo Siles Salinas)代为总统,但很快便被一场军事政变推翻,奥万多·坎迪亚将军担任总统。奥万多出身贫寒,政治上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执政后被称为“平民总统”。他是迄今为止玻利维亚唯一一位批准用全国工人大会取代全国国会的总统。他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民众主义性质的军政府。他宣布实行民族主义的执政纲领,表示要维护国家资源的民族主权,奉行独立和中立的外交政策。他宣布废除《国家安全法》,命令军队撤离矿区,允许工人重建玻利维亚总工会,并让被流放者回国。同时,奥万多政府还废除1955年《石油法》,并在1969年10月17日下令将控制玻利维亚石油生产80%的美国海湾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的财产收归国有。同年12月,政府还宣布对矿产原料的贸易实行国家垄断。这些措施得到了民众的拥护,但遭到国内右翼势力的反对。1970年10月,奥万多政权被右翼陆军司令米兰达推翻。
(三)右翼军人政变的失败和昙花一现的左翼托雷斯军政府
米兰达的军事政变持续不到一周,又被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何塞·托雷斯将军粉碎。1970年10月17日,托雷斯(Juan José Torres González)就任总统(1970~1971)。托雷斯上台后,执行民族主义政策。1971年1月,他在玻利维亚总工会等左派力量的支持下,将从事铜渣加工的美资国际金属加工公司收归国有。同年4月又宣布废除同美国马蒂尔德矿业公司的合同,收回了开采锌矿的租让权,并驱逐了美国驻玻利维亚的和平队,征用了美国在玻利维亚的文化中心。对于国内的垄断资本,托雷斯采取限制的政策。1970年,军政府限制冶金企业中的私人资本,由国家垄断这个行业的生产。与此同时,政府还宣布大型糖厂也由国家控制,并建立国营制糖企业。在政治上,托雷斯默认了左派力量在1971年6月26日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该大会的代表来自矿山工人、制造业工人、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农民等各个阶层,他们要求成立民兵组织,以重新唤起民众的热情。上述这些激进措施均遭到右翼势力的激烈反对。1971年8月,托雷斯政府被乌戈·班塞尔(Hugo Bánzer Suárez)上校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
(四)右翼班塞尔军政府的独裁统治
乌戈·班塞尔建立的军政府执政7年,是20世纪玻利维亚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总统。在这7年中,班塞尔权力的鼎盛时期是1974~1976年。1974年11月,他突然宣布取消计划中的大选,禁止所有政党、工会以及其他社团的活动,建立了一个清一色的军人内阁。
班塞尔军政府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禁止左派政党、工会和学生联合会开展活动,大学被长期关闭,进步人士被拘捕、流放。在他执政的头6年中,有1.5万人被关进监狱,1.9万人被流放国外。1973年3月他还恢复了《国家安全法》,限制民众的自由。对于工农群众的抗议斗争,军政府更是严厉镇压。1972年10月,他镇压了拉巴斯工人的罢工斗争。1974年1月又血腥镇压科恰班巴地区农民争取公平价格的斗争,杀害了100多名无辜农民。1976年6月,高原地区的矿工为争取生存权而举行罢工,又遭到军政府的残酷镇压。
在经济上,军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吸引外资。首先是在1971年颁布《投资法》,接着又在1973年颁布《石油法》。为吸引外资,军政府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在公路方面建成了拉巴斯至贝尼的公路,完成了奥鲁罗至坦博盖马多公路沥青路面的铺设,并开始建设拉巴斯至埃尔阿尔托的高速公路;在铁路方面进行了铁路设备的全部更新。与此同时,军政府还开辟了几条国内外航线。由于大量外资的注入,玻利维亚的经济发展较快。1971~1976年的6年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是依靠外资实现的,玻利维亚的外债也急剧增加,从1971年的7亿多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25亿美元。
在外交上,班塞尔政府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解决出海口问题。班塞尔上台伊始,即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重新获得出海口。他还发誓要在1979年太平洋战争100周年前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方面由于他准备接受的“以领土换出海口”的方案遭到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另一方面由于玻、智、秘三国立场相距甚远,多次谈判均以破裂告终,没有取得任何有效的结果。
1976年以后,由于石油产量下降,玻利维亚的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与此同时,班塞尔的权力也迅速衰落。1978年7月9日,玻利维亚举行了已中止12年之久的大选。在这次大选中,官方的总统候选人、原内政部长胡安·佩雷达·阿斯本(Juan Pereda Asbún)将军以50%的选票当选。选举结果一公布,各反对派即群起攻之,纷纷揭发和谴责军政府在大选中的舞弊行为。7月19日,全国选举法庭宣布选举结果无效。两天后,佩雷达将军在圣克鲁斯省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21日晚,班塞尔宣布辞去总统职务,结束了他7年的统治。
(五)动荡的政局与军人统治的结束
佩雷达通过政变上台后,玻利维亚的政局十分动荡。军事政变不断,总统走马灯似地更换。佩雷达上台不到5个月,陆军司令帕迪利亚(David Padilla Arancibia)就在1978年11月24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帕迪利亚执政不到一年,拉巴斯军校司令纳图什·布什(Alberto Natusch Busch)又在1979年11月1日发动政变,占领了总统府,自封总统。纳图什的政变招致国内外一片抗议之声。在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之下,纳图什不得不宣布下台,国民议会选举女议长莉迪亚·盖莱尔·特哈达(Lydia Gueiler Tejada)为临时总统。1980年6月29日,玻利维亚举行大选。在13名候选人中,得票最多的前3名依次为人民民主联盟的候选人西莱斯、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候选人埃斯登索罗和民族主义民主行动党候选人班塞尔。但他们的得票都没有超过半数。根据宪法的规定,议会将在8月3日召开会议,从上述3人中选出总统。但是,未等会议召开,军队就在7月17日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以陆军司令加西亚·梅萨为首的军政府。加西亚·梅萨是在大毒枭罗伯特·苏亚雷斯·戈麦斯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的,被称为“可卡因总统”。梅萨上台后,直接参与毒品走私,对古柯主要种植区恰帕雷的古柯贸易实行垄断,使得毒品生产和毒品走私成为公开的活动。在梅萨统治期间,贪赃枉法成风,腐败丑闻频出。为了维持统治,梅萨政府大肆镇压工人的罢工,逮捕反对政变的政界人士,清除军队中的反对派。梅萨的倒行逆施遭到国内各阶层人士的激烈反对,也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在这种形势下,梅萨不得不在1981年8月4日宣布辞职,把政权交给由陆军参谋长塞尔索·托雷利奥等3人组成的军人执政委员会。9月4日,该委员会任命托雷利奥为总统。
在班塞尔下台之后的4年中,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形势也急剧恶化。70年代那种比较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1980年,玻利维亚的锡产量再度下降,人均收入水平落到了拉美倒数第一的地位(海地除外)。到198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工人罢工、教师罢教、学生罢课等群众运动此起彼伏,纷纷要求军政府下台。在这种情况下,托雷利奥不得不宣布辞职,陆军参谋长吉多·比尔多索(Guido Vildoso Calderón)接任总统,同时宣布将在1983年4月举行大选。这时,国内要求军政府下台、恢复民主秩序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982年9月6日,科恰班巴5万名居民举行集会,宣布从7日起举行不定期罢工,要求军队把政权交给民选政府。9月15日,拉巴斯和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工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面包和自由”。军政府眼看已经无法控制局势,就在1982年9月27日颁布法令,宣布从10月1日起,恢复1980年议会,由议会从1980年选举中得票最多的3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10月5日,议会进行选举,选举人民民主联盟的总统候选人西莱斯·苏亚索为总统。西莱斯从70年代末开始,就组织左派联盟参加竞选,并先后3次在全国大选中赢得多数,但是都因为军人政变和议会花招而未能执政。这一次选举制度的恢复在玻利维亚政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10月8日,当西莱斯从利马回到拉巴斯的时候,数以千计的人冒雨前去欢迎。10月10日,西莱斯在拉巴斯正式就任总统,从1964年开始的、持续了18年之久的军人统治宣告结束。
三 民主化与新自由主义时期(1982~2006)
1982年西莱斯就任总统后,玻利维亚进入了一个所谓政治民主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政权的更替虽然采取了民主的形式,但局势的发展更波澜起伏,危机不断。
(一)债务危机与西莱斯政府的困境
西莱斯上台后,玻利维亚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不但经济衰退,而且社会动荡。尤其严重的是,这时候的玻利维亚已经找不到贷款,政府的债券也没有买主。为了扭转危机,西莱斯提出了“拯救国家全面计划”,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汇率管理外汇;通过提高出口税限制出口;通过按价格变化实行最低工资指数化来稳定物价和工资;通过把所有按美元计算的合同一律改为按比索计算来实行经济的非美元化;等等。但是,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国内形势更加恶化。
首先,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从1982年开始,玻利维亚经济连续几年都是负增长(198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4.4%, 1983年为-6.3%, 1984年为-0.3%);198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以上。到1984年,政府已无力偿付外债,不得不于该年5月30日宣布暂停支付所欠国际私人银行的外债本息。同年11月24日,政府又不得不颁布法令,宣布比索将贬值77.7%;大米、糖、肉类、油、面包、蛋类、各种燃料、民用和工业用电随之大幅度提价,其提价幅度从40%到500%不等。
其次,社会冲突加剧。西莱斯执政后,玻利维亚不断发生工人罢工、私人企业主罢业、教师罢教和公职人员罢工事件。罢工斗争不但次数多(据统计,1982年10月至1983年10月,共爆发罢工220多起),而且行业广,过去主要是矿山工人罢工,这时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参加了斗争,如1983年4月农业工人罢工、8月全国各大城市数十万名工人要求遏制通货膨胀和失业大游行、10月6万名公职人员罢工、11月10万名公共部门职工大罢工等。
最后,政治危机加深。执政的人民民主联盟内部出现分裂,多次发生内阁危机。西莱斯就职不到3个月,以海梅·帕斯·萨莫拉(Jaime Paz Zamora)为首的左派革命运动党就宣布退出内阁,出现了第一次内阁危机。1983年5月,又有3名部长(2名属于左派革命运动党,1名属于无党派人士)提出辞职,政府又面临第二次内阁危机。据统计,在西莱斯执政期间,内阁先后改组了10次,政局十分混乱。此外,由于西莱斯政府按美国的要求对贩毒团伙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贩毒集团进行报复,1984年6月30日凌晨绑架了西莱斯总统,绑架达10日之久。
由于形势日益恶化,西莱斯政府难以继续执政,不得不在1984年11月接受反对党的要求,将原定于1986年的大选,提前到1985年5月举行。民族主义民主行动党候选人班塞尔和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候选人埃斯登索罗得票最多(分别获得29%和26%的选票),但都没有超过半数。根据规定,议会要从他们中选出一人担任总统。8月5日,议会选举埃斯登索罗为玻利维亚共和国总统。
(二)埃斯登索罗的新经济政策
埃斯登索罗就任总统时,玻利维亚经济已陷于崩溃。年通货膨胀率高达8170%。出口锐减,1985年马口铁和天然气出口减少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减少1/5以上。公共部门财政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国际储备枯竭,外债多达50亿美元。玻利维亚成了南美社会状况最恶劣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70美元;婴儿死亡率高达11‰,产妇死亡率达4‰;仅69%的城市人口和10%的农村人口有自来水供应。埃斯登索罗当选后,民众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逐步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人民的生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进一步推行前总统班塞尔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并将该政策取名为“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改组国营企业,先后关闭了17座亏损的大矿山,解雇职工约5万名。②实行大幅度货币贬值,将1美元兑换7.5万比索贬值为1美元兑换100万比索,并且从1987年1月2日起,正式发行新货币——玻利维亚诺,以取代原货币玻利维亚比索。③实行紧缩政策,削减公共开支,取消各种补贴,以减少财政赤字。④实行汇兑自由,把外逃的资金再吸引回来。⑤冻结或削减工资,镇压工人运动。⑥为了吸引和利用外资,宣布愿意重新谈判还债条件,并郑重表示,新政府任何时候都不会否认它所欠国际私人银行的债务。为了使新经济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埃斯登索罗还起用一大批企业家和银行家担任政府部长。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同意向玻利维亚贷款5.14亿美元。不久,安第斯开发协会也向玻利维亚贷款2750万美元。
新经济政策实施3年后,玻利维亚经济状况虽然明显好转(通货膨胀率从1985年9月的23000%下降到1988年底的20.9%,国内生产总值从负增长提高到正增长,1988年增长率为2.5%),但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工人失业,城市失业率高达11.7%;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因此,新经济政策从实施开始就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对。1985年9月初,玻利维亚工人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罢工和抗议活动。在以后的几年中,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斗争扩展到社会各阶层,罢工、罢课、抗议、游行等群众斗争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加剧。
1989年5月,玻利维亚如期举行大选。参加竞选总统的9名候选人都没有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8月5日,议会组织对得票数最多的3名候选人进行投票表决,最后选出左派革命运动党候选人海梅·帕斯·萨莫拉为新一任总统。
(三)萨莫拉政府的改革措施
海梅·帕斯·萨莫拉宣誓就职后,建立了由左派革命运动党和民族主义民主行动党共同组成的新政府。萨莫拉政府继续执行自由主义的新经济政策。1990年4月,政府宣布支持对全国2/3的国营企业逐步实行私有化。1991年12月,议会又通过法令,决定对所有国营企业(少数具有战略意义的国营企业除外)实行私有化,以加快经济自由化进程。
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萨莫拉政府积极发展与邻国的关系。首先是加强同秘鲁的关系。萨莫拉上任后不久(1989年10月18日)即与秘鲁签署有关加强一体化进程和联合打击贩毒活动的行动计划。同年11月12日又与秘鲁签署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规定自即日起至1993年12月31日,自动免除6000种商品的关税。1992年1月,两国总统签署双边友好合作和一体化协议,秘鲁承诺在伊洛港为玻利维亚提供一个使用期为50年的工商自由区和一个使用期为99年的旅游自由区,并为玻利维亚使用伊洛港设施提供一切方便。其次是加强同阿根廷和巴西的关系。1989年12月13日,萨莫拉访问阿根廷,与阿根廷签订了8个双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90年8月15日,萨莫拉和巴西总统科洛尔签订了双边合作协定和为期25年的巴西购买玻利维亚能源的协定。1992年8月17日,两国在圣克鲁斯签署了在两国之间修建天然气管道,将玻利维亚的天然气输送到巴西的协议。最后,玻利维亚也注意发展同智利的关系。1993年4月6日,玻利维亚与智利签订经济互补协定,对80多种商品互免关税。
为了鼓励国内外私人企业家投资石油和矿业部门,萨莫拉政府在1990年下半年和1991年上半年先后颁布投资法、矿业法、石油工业法等新的法律,为扩大私人投资创造法律条件。1990年1月至1992年2月,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公司与外国企业签订了10个勘探和开发石油资源的合同。
在民主化进程方面,玻利维亚全国2915个城市都在1991年12月1日成功地进行了市政选举,选出了新的市长和市议会成员。全国各政党16668名候选人参加了角逐。在这次选举中,玻利维亚第一次实现由无党派人士组成的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工作。
在1993年6月的大选中,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候选人贡萨洛·桑切斯·德洛萨达(Gonzalo Sánchez de Lozada)获得35%的选票。桑切斯联合其他3个小党组成联盟,获得了议会的多数席位。8月4日,议会批准桑切斯为下一届总统。
(四)桑切斯政府的“资本化”政策
1993年8月6日,桑切斯就任总统。他上台后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1994年3月21日,桑切斯正式颁布实施《资本化法》,对6家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石油矿藏管理局、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信公司、国家铁路公司、玻利维亚航空公司和国家冶金公司)实行资本化,即部分私有化。
按照《资本化法》,国家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其账面价值,然后进行国际招标,将企业改组成混合股份公司,到1997年8月5日,即桑切斯任期结束,除国家冶金公司因参与投标的公司全部撤出而未实现资本化外,其余5家国有大型公司都实现了资本化,共吸收外资16.71亿美元。资本化的实施使得玻利维亚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由1992年的2.63亿美元增至1997年7月的10.48亿美元,为经济的中速温和增长创造了条件。1991~1998年,玻利维亚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2%。
尽管资本化改革收到一些成效,但也给玻利维亚的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如国家铁路公司仅以3910万美元与智利的“百十字”公司实现了资本化,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的5300万美元。其次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国家石油矿藏管理局,这一企业实现资本化后,上缴利润的比重由65%下降到45%。仅这一项,国家每年就减少1.8亿美元的收入。有些企业资本化后,其原来的债务由国家承担,仅国家铁路公司就转给国家债务4000万美元。最后,改革并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尽管政府严格限制资本化企业裁员,但是,这些资本化企业也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解决不了城市失业问题。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94年到1997年,玻利维亚的城市失业率逐年增加,从3.1%上升到了4.4%。
桑切斯除在经济上进行结构调整外,还在教育、选举制度、国家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他提出并实施了大众参与计划,把国家的财政预算权下放给全国312个基层市政当局;他领导开展反腐败运动,弹劾了两名最高法院法官,并对左派革命运动党领导人与贩毒集团有牵连的案件提出诉讼。所有这些政策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五)新自由主义末期的政治危机
从班塞尔再度执政到卡洛斯·迭戈·梅萨的短命政府这个时期,是玻利维亚政局最动荡的时期。
1997年6月,玻利维亚如期举行大选,前军政府总统、民族主义民主行动党的班塞尔,以反对党联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了选举,当选为新一任玻利维亚总统。在他执政期间,玻利维亚得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债务负担最重的贫穷国家的减债优待。但是,由于广大民众反对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政局十分不稳,屡屡发生内阁危机。特别是2000年4月在科恰班巴发生的饮水危机和同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社会危机
,使得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之中,班塞尔的统治难以为继。2001年,班塞尔总统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于8月7日辞职,由副总统豪尔赫·基罗加宣誓就任总统。基罗加的任务是完成班塞尔总统任期,并主持2002年的总统选举。
在2002年6月的总统选举中,经过两轮投票,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领袖贡萨洛·桑切斯·德洛萨达被选为玻利维亚共和国第63任总统(这是他第二次当选总统)。桑切斯于8月6日正式就职。因为在第一轮选举中只得了22.5%的选票,他的权威十分脆弱,执政不到半年,即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骚乱。骚乱从公共部门职工反对政府工资预算提案和增税政策的罢工开始,很快发展成为时两天的暴乱,造成了31人死亡的严重悲剧,致使他的内阁成员全体辞职。2003年9月,因桑切斯决定用50亿美元修建一条经智利向美国和墨西哥市场输送天然气的天然气管道,对桑切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不满的矿工、农民、古柯种植者以及土著居民再一次发起抗议运动,爆发了玻利维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天然气冲突”(Gas War)。冲突持续发展,最后在首都拉巴斯和埃尔阿尔托酿成严重的“十月惨案”,致使7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桑切斯总统不得不于10月17日辞职,流亡美国。
桑切斯辞职后,国会任命副总统卡洛斯·迭戈·梅萨行使总统职权。卡洛斯·迭戈·梅萨接任后,组织了一个由无党派政治家组成的内阁,表示将大力清除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对1995年以来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重新进行审核,并许诺要就出口天然气问题举行公民投票,以结束冲突,实现全国和解。但是,桑切斯执政期间爆发的“天然气冲突”仍在持续,由于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政党的政治支持,梅萨从2003年10月17日执政到2005年6月6日只一年零八个月就不得不在严重的社会动荡的压力下提出辞职,由当时最高法院主席罗德里格斯(Eduardo Rodríguez Veltze)出任临时总统。
四 莫拉莱斯执政后的新探索(2006~)
2005年12月18日,玻利维亚举行总统选举,艾马拉族印第安人、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领导人埃沃·莫拉莱斯以53.74%的绝对多数选票当选玻利维亚总统,并于2006年1月22日正式就职。他是玻利维亚历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总统。在就职仪式上,他表示,他将“改变历史”;他的执政“将是全世界土著居民追求平等公正的开始”,他宣誓要在玻利维亚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点和利益的、自主发展之路,按他的解释,也就是要走出一条渐进式的、“建立在互惠与团结之上的”、“社群社会主义”或“印第安社会主义”之路。总之,莫拉莱斯的执政在玻利维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在“社群社会主义”概念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发展道路的历史时代。
为实施“社群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莫拉莱斯依靠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大力进行宪政制度改革,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宪法(2009年),确认玻利维亚是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强调建立保障多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国家制度,宣布将原国名“玻利维亚共和国”改为“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l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与此同时,他着手实施重大的社会经济改革,如提出复合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石油和天然气国有化,将国家主要资源收归国有;进行土地改革,使贫苦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制定国家五年发展计划(2006~2011年),强调要改变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扫盲和扶贫工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新殖民主义政策,捍卫主权和发展权,致力于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努力创建一个以印第安文明和价值为根基、以独立战争英雄的思想为指导的“拉美大祖国”;等等。
莫拉莱斯执政以来的10余年是玻利维亚发展史上发展速度相当快的时期,在2012~2014年三年里,经济年平均增速高达5.71%。2015年1月莫拉莱斯在第三次就任玻利维亚总统后表示,在新任期内,他的政府将致力于城市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快本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大力开发技术,以逐步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此外,新政府将努力支持扶贫工程,争取在2020年任期结束时,使本国的贫困人口比重下降到8%至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