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近代民族危机(1825~1935)
从玻利维亚独立到查科战争爆发的大约一个世纪的历史,是玻利维亚的近代史。这是一部玻利维亚人民遭受战争苦难、主权蒙受屈辱、国家饱经危难的历史。
一 独立派与合并派之争
独立战争前,查尔卡斯(上秘鲁)是拉普拉塔总督区的一部分,但从历史、文化和经济上来看,它同秘鲁总督区联系紧密,有理由并入秘鲁。所以,在玻利瓦尔最初的计划中,并没有在查尔卡斯建立独立共和国的考虑;但同时他又担心如果查尔卡斯合并于秘鲁,秘鲁共和国力量的增长就有可能威胁大哥伦比亚自身存在的基础。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他最后只好授权苏克雷允许查尔卡斯独立。同时也正因为这一点,玻利维亚独立的地位是不稳固的。
1826年1月,委内瑞拉发生派斯将军领导的分离运动,玻利瓦尔不得不离开玻利维亚回到加拉加斯。玻利瓦尔走后,按宪法规定,由苏克雷将军代理总统职务。1826年5月26日,议会选举苏克雷为玻利维亚共和国总统。苏克雷虽然支持玻利维亚独立,但无论是秘鲁还是玻利维亚,都有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把实现上秘鲁(玻利维亚)与下秘鲁(秘鲁)的合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又是玻利维亚的邻国阿根廷和智利坚决不能容许的。1828年4月,秘鲁借口要平定哥伦比亚军队在玻利维亚的叛乱,出兵入侵玻利维亚,力图将玻利维亚合并于秘鲁。为了让秘鲁撤军,苏克雷同意辞去玻利维亚总统职务,并撤走独立战争时期进入玻利维亚的哥伦比亚军队。苏克雷辞职后,玻利维亚议会于1829年选举安德烈斯·德圣克鲁斯为总统。圣克鲁斯虽也是独立战争的著名英雄,但在玻利维亚独立的问题上是一个坚定的合并派。1835年,秘鲁发生内乱,奥尔维戈索、加马拉和萨拉维里三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乘此机会,圣克鲁斯应奥尔维戈索之请进军秘鲁,先后打败了萨拉维里和加马拉,将秘鲁划分成南秘鲁和北秘鲁两个省,并把这两个省与玻利维亚合并,建立了“秘鲁—玻利维亚联邦”,自任联邦最高保护者——“护国主”。但是,秘鲁—玻利维亚联邦的建立,立即遭到邻国阿根廷和智利的反对。1837年,阿根廷和智利两国军队从陆路和海路同时向玻利维亚发起攻势。圣克鲁斯对两国军队的入侵采取了坚决抵抗的立场,但最后在1839年1月20日的永盖战役中被智利军队包围。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玻利维亚军队大败。战败的圣克鲁斯不得不在2月20日引咎辞职,流亡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联邦也随之解体。
永盖战役失败后,原秘鲁—玻利维亚联邦所属玻利维亚的总统何塞·米格尔·德贝拉斯科立即打出苏克雷的旗号,宣布反对圣克鲁斯,在丘基萨卡成立所谓复兴政府(gobierno de la restauración)。不久,圣克鲁斯的支持者也发动政变,在科恰班巴城建立“维新”政府。与此同时,曾随圣克鲁斯出征秘鲁、永盖战役失败后既反对圣克鲁斯又反对贝拉斯科的何塞·巴利维安将军,也回到拉巴斯城。这样,玻利维亚的这三派政治势力就同时在苏克雷、科恰班巴和拉巴斯建立了3个统治中心,玻利维亚政治陷入了空前混乱的局面。
由于玻利维亚政局混乱,1839年再度就任秘鲁总统的阿古斯丁·加马拉认为合并玻利维亚的时机已经到来,就在1841年率领6000人的秘鲁军再次侵入玻利维亚,并很快占领了拉巴斯城。面对祖国危亡的威胁,玻利维亚各派势力终于团结到了巴利维安的周围,共同御敌,并在因加维战役中击败了秘鲁军。因加维战役胜利后,何塞·巴利维安被玻利维亚军队拥立为总统。在他的领导下(1842~1847),玻利维亚制定了新宪法,整顿了信贷制度,建立了矿业银行,努力发展矿业,并致力于开发东部地区,设置贝尼省。至此,玻利维亚的独立地位才算基本巩固下来。
二 单一矿产品出口经济
玻利维亚独立后,不但独立地位很不稳固,经济也很脆弱。在独立战争时期及独立后的25年中,曾经享有盛名的查尔卡斯的白银生产几乎完全崩溃,大部分矿井被废弃,采矿业基本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地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玻利维亚的采矿业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一方面由于英国、智利等外国资本开始大量投资玻利维亚矿业,另一方面由于玻利维亚国内一些在经营商品农业中积累了资本的大商人和土地贵族开始冒着风险对采矿业进行了巨额投资,建立了万查卡矿业公司(Huanchaca)、雷亚尔索卡冯矿业公司、瓜达卢佩矿业公司(Guadalupe)以及阿塔卡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卡拉科莱斯银矿(Caracoles)等重要的矿业股份公司和大型银矿,玻利维亚再次成为精炼银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在19世纪下半叶,玻利维亚的白银产量稳步增长,从1850~1859年的年均20.15万银马克增长到1890~1899年的年均165.58万银马克,40年间增长了7倍多。所以,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末期的50年在玻利维亚历史上被称为“白银时代”。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发生变化,一方面白银价格持续下跌,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对锡的需求突然大增。与此相适应,玻利维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白银采矿业急剧衰落,锡矿业迅速发展。到1900年以后,玻利维亚采矿业的重点已由银矿业转向了锡矿业,采锡业成了玻利维亚的首要工业。1900~1909年,锡的年均产量为1.50万吨;1910~1919年为2.47万吨;1920~1929年为3.32万吨;1929年的产量高达4.72万吨。玻利维亚的经济从“白银时代”过渡到了“锡矿时代”,甚至玻利维亚共和国也被称为“矿业共和国”。
在锡矿业的发展中,除了欧洲、北美和智利的资本纷纷投向锡矿业外,玻利维亚本国也涌现出了一批大锡矿企业家。西蒙·伊图里·帕蒂尼奥就是一个代表。他原是一家主要销售矿业用品的杂货店的雇员,仅仅凭着店主当工资付给他的一纸矿山转让契约,就成了一个矿主,并很快成了世界著名的锡矿大王,雇用矿工1万多名,资本达5亿美元,控制着玻利维亚锡矿生产的一半以上,年收入超过玻利维亚全国的年财政预算。
采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首先,采矿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大量的食品。采矿业对食品的巨大需求刺激了玻利维亚高原和次高原地区商品农业的发展。其次,银矿和锡矿的开采是为了供应欧洲和北美的市场,随着采矿业的发展,出口贸易也有所增长。在1900~1930年的30年中,玻利维亚的出口总额(折合今天的货币)从3565.8万玻利维亚诺增加到1.0031亿玻利维亚诺;其中矿产品所占的比重从67%提高到93%, 1924年甚至高达95%。最后,采矿业、商品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单靠畜力运输的原始交通状况。因此,从潘多总统执政(1899~1904)开始,玻利维亚就大力引进铁路设施,建设现代铁路网。到1925年,玻利维亚的铁路干线网基本建成。与此同时,玻利维亚的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从1900年的1.1%提高到1930年的3.8%。作为采矿工业服务中心的拉巴斯城也随之繁荣起来,并成了玻利维亚议会和政府所在地。
但是,玻利维亚经济的这种增长只是采矿业的一种畸形的增长,是一种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质的、单一矿业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这种增长是脆弱的,它越来越受国际经济势力的左右,只要矿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玻利维亚的经济就会立即陷入危机。如19世纪末,由于世界白银价格下跌,玻利维亚的白银采矿业就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国际贸易突然陷入停顿,玻利维亚的矿产品出口就减少了1/3;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后,玻利维亚也立刻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尤其突出的是,这种经济的发展只是外资经营下的某几个矿业“飞地”及与矿业“飞地”有关的少数部门的发展,全国广大地区及其他经济部门的落后状况并没有改变。
三 考迪罗政治和寡头政治
玻利维亚独立后,尽管玻利瓦尔为这个新共和国起草了宪法,规定实行美国式的选举制度,即各省设选举团,选举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任期4年,他们的职权是投票选举国会议员,提名产生一切公职人员(如法官、省长、市长、教区牧师或代理牧师等)的候选人;他们代表公民的要求和利益,并对行政官员实行监督,对行政官员的违法越轨行为提出申诉。鉴于玻利维亚情况复杂,局势动荡,宪法还规定玻利维亚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总统职务终身制。但是,由于独立革命只是宣布了玻利维亚的独立,并没有经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因此,玻利维亚宪法只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落实。玻利维亚独立后的一个世纪,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政治动荡的时期以及考迪罗和寡头独裁统治的时期。
(一)考迪罗政治时期(1825~1880)
所谓考迪罗(Caudillo),就是指在独立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军事领导人或准军事领导人。他们在新生共和国的建国初期,穷兵黩武,争权夺利,力图实现玻利维亚领土的统一,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力。这个时期著名的考迪罗有巴利维安、贝尔苏、科尔多瓦、利纳雷斯、梅尔加雷霍、德阿查、莫拉莱斯和达萨等几位“将军”。
何塞·巴利维安(José Ballivián)虽然以卓越的军功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并在建国的工作中有所建树,但他在1848年1月的一场兵变中被推翻。兵变的头子是曼努埃尔·伊西多罗·贝尔苏(Manuel Isidoro Belzú)将军。贝尔苏出身贫寒,在因加维战役中战功赫赫,就任总统后实行有利于印第安人的政策,力图将土地归还印第安人村社,提高棉布进口税,鼓励国内生产,但同其他考迪罗一样,他也以恐怖手段对付自己的政敌,大量拘捕、杀戮和流放反对派人士。他在执政的8年中,曾42次大规模镇压军事叛乱,杀害了数千人。他的考迪罗主义政策在玻利维亚历史上被称为“贝尔苏主义”(Belcismo)。
接替贝尔苏就任总统的是另一位考迪罗豪尔赫·科尔多瓦(Jorge Córdova)将军。豪尔赫·科尔多瓦是贝尔苏的女婿,就职于1855年。他上任后,政局极其动荡,他在位仅两年就发生起义和暴动33次,最后在1857年9月8日被利纳雷斯领导的暴动推翻。
何塞·马里亚·利纳雷斯(José María Linares)于1858年3月就任总统。他是玻利维亚历史上第一位文职总统。但他一上任就宣布自己是独裁者。为了消除长年不断的军事叛乱,他着手整顿军队,把军队的人数从6000人削减至1200人。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力图改革政府部门的弊端,提高行政、司法和财政机构的效能,并制定比较公平的税收制度。为了减少国家的行政支出,他首先削减自己的薪金,然后又减少各部部长和雇员的薪金。另外,他还实行更自由的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但是,他对军队的整顿激怒了军队,1861年1月14日,陆军部长何塞·马里亚·德阿查(José María de Achá)伙同利纳雷斯的义子费尔南德斯以及拉巴斯行政长官桑切斯发动政变,推翻了利纳雷斯政府。政变后,他们成立了三人执政委员会,联合执政。同年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玻利维亚的第8部宪法,德阿查将军被任命为临时总统。新宪法规定恢复国会一院制,并规定“戒严”为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手段。在第二年5月的大选中,德阿查正式当选总统。新总统曾试图改革土地法和矿业法,均没有成功。1861年10月,为了镇压反对派,他所任命的拉巴斯军事统帅在拉巴斯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杀害了前总统科尔多瓦以及所谓“贝尔苏分子”100多人,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反抗,民众举行武装起义,将这个刽子手击毙。1864年12月28日,梅尔加雷霍将军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马里亚诺·梅尔加雷霍(Mariano Melgarejo)是玻利维亚历史上,甚至拉美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考迪罗之一,被称为“野蛮的考迪罗”。梅尔加雷霍天性残暴,凡是对政府不满的人,他都一概杀害。为了争夺权力,他亲手杀害了前总统贝尔苏。他纵酒、赌博、贪污、玩弄女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用啤酒喂马,强迫部下在地上打滚以取乐。他命令群众像欢庆“复活节”那样庆祝他的生日。他把国库当成了自己的钱袋。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政治腐败,工厂停业,学校关闭。为了弥补政府财政亏空和满足他个人挥霍的需要,他大肆剥夺印第安人的财富,强行拍卖印第安人公社的土地。他的倒行逆施和凶恶残暴,激起了玻利维亚人民的激烈反抗。1871年1月15日,拉巴斯城爆发了由莫拉莱斯领导的大规模民众抗暴斗争,1300多人付出了生命,终于迫使这个被称为“灾祸飓风”的考迪罗逃亡秘鲁。最后,他被自己爱妾的哥哥杀害,死在利马的寓所里。
梅尔加雷霍逃亡后,阿古斯丁·莫拉莱斯(Agustín Morales)接任玻利维亚总统。这位考迪罗与梅尔加雷霍一样刚愎自用,残酷成性,胡作非为,执政仅一年即被他的亲侄子枪杀。莫拉莱斯死后,阿道弗·巴利维安(Adolfo Ballivián)将军当选总统,并于1873年就职。此人曾试图遏制军队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努力按宪法规定办事,实行出版自由等自由主义政策,但由于健康的原因,执政不到一年即将职位让给玻利维亚的元老托马斯·弗里亚斯(Tomás Frías)。这时候,国内出现暴乱,为了平息暴乱,弗里亚斯要求他的陆军部长伊拉里翁·达萨(Hilarión Daza)将军给予支持。达萨将军却在平息暴乱之后发动政变,接管了政府,自立为总统。达萨上台后,同样实行独裁统治,残酷镇压民众的反抗,严厉禁锢新闻自由,任意挥霍国家财产,并违反1874年签订的玻智两国边界条约,强令增收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公司税金,激化两国领土之争,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二)寡头政治时期(1880~1935)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矿业的发展,玻利维亚出现了一个势力日益壮大的矿业主阶级。这个阶级为了加快矿业的发展,开始组织政党,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80年代,玻利维亚出现了两大政党,一个叫自由党,一个叫保守党,后来又出现了“共和党”。3个党虽然名称不同,但都代表大矿业主阶级的利益,都希望国家稳定,迫切要求成立稳定的文人政府,用政府的财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矿业生产的成本,提高矿业生产的收益。太平洋战争失败后,考迪罗政治威信扫地,政权开始转到了代表矿业主阶级利益的新兴政党手里,从而开始了所谓“矿业共和国”时期。
矿业共和国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白银时代”后期的保守党统治时期(1884~1899)。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失败,1880年就任总统的坎佩罗将军在新兴矿业主集团的压力下,开始在玻利维亚建立一个向文职自由派矿业寡头开放的政府。此后的4届保守党政府基本上都是文人寡头性质的共和制政府。保守党执政时期实际上就是“白银巨头”统治的时期。
到19世纪90年代,玻利维亚开始从白银时代进入锡矿时代,出现了以锡矿繁荣为经济基础、以北方拉巴斯为中心的自由党的地区主义狂热,形成了北方自由党同南方保守党对立的局面。1898年,由于保守党在议会提出政府必须设在首都丘基萨卡(苏克雷)的“激进法案”,南北两派的矛盾激化,自由党不顾保守党的反对,于1899年在拉巴斯建立了以何塞·曼努埃尔·潘多·索拉雷斯将军为首的政府洪达。因为他们的口号是地区自治和联邦主义,这次政变被称为“联邦主义革命”(revolución federal)。“联邦主义革命”胜利后,夺得政权的自由派将中央政府迁到了拉巴斯,潘多将军担任玻利维亚总统。玻利维亚由此开始了自由党执政的时代(1899~1920),这是矿业共和国的第二个时期。
1920年,新成立的共和党在锡矿大王帕蒂尼奥等锡矿主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从此,自由党执政时代结束,玻利维亚进入共和党统治的时期,这是矿业共和国的第三个时期。共和党由原自由党和保守党的部分成员组成,代表锡矿业繁荣时期新兴的城市手工业主和商人的利益。
在整个矿业共和国时期,政权都掌握在矿业寡头的手里,有些总统本人就是“矿业大王”,譬如保守党执政时代的总统格雷戈里奥·帕切科、阿尼塞托·阿尔塞等。在这个时期,历届政府都把矿业主阶级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大顾及民族主权,被称为“反民族主义政府”。它们解决国家经济困难的办法往往是将矿产的开发权转让给外国公司,在对国家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接受外国银行的贷款。玻利维亚最大的“矿业大王”帕蒂尼奥甚至将自己公司的总部迁到了美国(1924),登记注册成了一家美国公司。所以,近代玻利维亚的民族危机是同矿业寡头的统治密切相关的。实际上,寡头统治与考迪罗统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政变与军事镇压仍然是他们的主要统治手段。据统计,在独立后的一个世纪中,玻利维亚共发生各类武装政变190次,40位总统中有6位被暗杀。所以,有史学家认为,近代玻利维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考迪罗的历史”。
四 领土争端与民族危机
一方面由于玻利维亚的独立地位是靠其邻国的相互牵制维持的,基础很不稳固;另一方面由于玻利维亚统治阶级(矿业主阶级)的利益是同外国资本相联系的,是一个依附性阶级,力量极其脆弱;同时更由于19世纪50年代后玻利维亚新发现的资源如橡胶、鸟粪、硝石、石油等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日益提升,为众多西方列强和邻国所垂涎,因此,玻利维亚盛产这些资源的边境地区和沿海地区就一直是西方列强及其邻国的控制对象和蚕食的对象,从而在近代玻利维亚的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引发领土冲突和边境战争,使玻利维亚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
(一)19世纪60年代的领土危机
玻利维亚重大的领土危机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1867年,由于巴西对玻利维亚盛产橡胶的边境领土提出强烈要求,玻利维亚总统梅尔加雷霍与巴西签订条约,把玻利维亚东部马托格罗索和西北部阿克里地区总共约10万平方千米盛产橡胶的土地割让给巴西,以交换玻利维亚在亚马孙河及其他巴西河流航行的权利。这个条约虽然给梅尔加雷霍本人带来了所谓“帝国大十字勋章”,但给玻利维亚民族带来了耻辱,招致同胞们对他的唾骂。
(二)太平洋战争(1879~1883)
1863年,当时属于玻利维亚领土的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马地区,发现了新的硝石矿和鸟粪。这是一片干燥荒芜的土地。此前,玻利维亚很少往这片贫瘠的沙漠地带移民,只把它当作一个有潜力的出海通路。但随着硝石的发现,这个地区忽然有了极大的商业重要性,于是,玻利维亚便同早就对这个地区提出主权要求的智利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地区的主权问题,当时的玻利维亚总统德阿查一方面同智利进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争端,另一方面又准备向智利宣战,并在1863年议会上做出决议:如果关于硝石矿藏的和平调解不能成功,玻利维亚就不得不同智利交战。
1864年,西班牙政府为了掠夺这个地区的硝石矿藏和鸟粪资源,曾派舰队占领秘鲁盛产硝石和鸟粪的钦查群岛,并向卡亚俄港开炮。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组成了“四国联盟”,一致抵抗西班牙侵略者。在这场反侵略的斗争中,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玻利维亚梅尔加雷霍政府曾同智利签订了1866年条约,放弃了原来捍卫领土的强硬立场,划定了一条含糊不清的界线,并将阿塔卡马地区的鸟粪开采权租让给智利公司。条约规定,凡是在南纬23°~南纬25°地区发现和开采的物产,将为两国共有,为日后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祸根。
1873年,阿道弗·巴利维安当选总统,他为了保卫玻利维亚的海岸安全,重整军备,制造军舰,加强海防力量,并同秘鲁签订秘密联盟条约。1874年阿道弗·巴利维安总统病逝,弗里亚斯接任总统。他在上任的同年即同智利签订新的边界条约,确定南纬24°线为两国边界,收回南纬21°线以南遭智利侵占的大片领土。为了对智利的让步表示感谢,玻利维亚承诺在25年内不增加在南纬23°线和南纬24°线之间地区经营的智利硝石公司的税收。但是,1876年政变上台的考迪罗伊拉里翁·达萨违反这个条约的规定,在1878年强令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公司对每100磅出口硝石增付10分钱税金,在遭到拒绝后便没收该公司的财产。此举破坏了本来已经缓和的两国之间的关系。1879年2月14日,智利政府应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公司的请求,出兵占领安托法加斯塔,并向玻利维亚内地卡拉马推进。3月1日,玻利维亚向智利宣战。
卡拉马是阿塔卡马沙漠中距太平洋不远的一个绿洲,玻利维亚爱国者爱德华多·阿瓦罗亚率领一支135人的队伍,在这里同1000多人的智利入侵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智利军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卡拉马击败玻利维亚军队之后,很快占领阿塔卡马地区,并要求秘鲁放弃它同玻利维亚签订的同盟条约。当这个要求遭到秘鲁拒绝后,智利即在4月5日向玻利维亚和秘鲁宣战。
5月21日,秘鲁海军在海军上将米格尔·格劳的指挥下在伊基克海战中获胜,一度掌握制海权,保卫了秘鲁海岸线的安全。但这种局面只维持了不到5个月。同年10月8日,在安加莫斯岬海战中,秘鲁海军惨败,“瓦斯卡尔号”军舰沉没,格劳丧生,制海权被智利掌握。随后,智利军队即通过海路在阿里卡和伊基克之间的皮萨瓜港登陆,全歼那里约1000名玻利维亚和秘鲁守备士兵。达萨总统率2000人的军队从塔克纳救援皮萨瓜,但中途又下令回师。皮萨瓜战役失败后,达萨总统威望丧尽,被迫逃亡欧洲。1880年1月,纳西索·坎佩罗将军接任玻利维亚总统兼联军司令。1880年初,智利军队1.2万多人在塔克纳登陆。同年5月26日,玻利维亚总统坎佩罗将军率玻秘联军与智利军队会战于塔克纳附近的阿连萨高地。当时,玻秘联军不到1万人。坎佩罗为弥补军力上的不足,决定采用夜袭的办法,兵分两路围歼智军。没想到子夜时分,秋雾升起,联军迷失方向,只好撤回,但在撤回途中被敌人发现。第二天中午,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智利军队乘酷热的天气向疲惫不堪的玻秘联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联军大败,阵亡5000多人,伤者无数,很多士兵和军官被俘。余下的玻利维亚军人被迫退回高原,实际上退出了战争。阿连萨高地战役后,玻利维亚所有盛产硝石的沿海地区都被智利军队占领。此后,智利军队把矛头转向秘鲁,并于1881年1月占领利马。1883年10月22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面的安孔城签订了《安孔条约》,太平洋战争宣告结束。
1884年4月,玻利维亚与智利在智利中部城市瓦尔帕莱索签订《停战协定》,实际上承认智利对阿塔卡马地区的占领。1895年,玻智两国签订和约,智利同意以获得阿塔卡马为交换条件,归还一个原属玻利维亚的港口,并在两年内给予玻利维亚一条通向该港口的走廊地带。但智利并没有履行条约。1904年,两国才正式签订和平条约。玻利维亚放弃了原来所坚持的必须获得一个太平洋港口的要求,同意割让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智利占领的太平洋沿岸盛产硝石的全部土地(约12万平方千米);智利则承诺修建一条从阿里卡到拉巴斯的铁路,提供30万英镑的赔款,为玻利维亚国内铁路建设贷款提供担保,并放弃它与玻利维亚贸易上的特惠国待遇。从此,玻利维亚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
(三)中查科地区的丧失
1889年,阿尼塞托·阿尔塞政府将南部中查科地区1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给予阿根廷,交换条件是阿根廷放弃对玻利维亚塔里哈地区的领土要求。
(四)阿克里战争(1903~1904)
根据1867年玻利维亚与巴西签订的条约,亚马孙河流域的阿克里地区属玻利维亚。自19世纪70年代橡胶在世界市场上开始走俏之后,这个地区因盛产橡胶而吸引了邻近地区大量巴西人来到这里。1899年,玻利维亚政府在新建立的阿隆索港设立海关,对运出阿克里地区的橡胶征收30%的关税,引起当地巴西人以及此前垄断关税收入的巴西亚马孙州的不满。不久,在一个名叫加尔维斯·罗德里格斯的西班牙人的领导下,这里的移民发动叛乱,攻占了阿隆索,驱逐了玻利维亚官员,并在巴西亚马孙州和帕拉州等州的支持下宣布成立独立的“阿克里共和国”(República del Acre)。1901年,玻利维亚政府派军队打败了分离主义者,恢复了秩序。此后,玻利维亚政府将阿克里地区租给了美英资本的“纽约玻利维亚辛迪加”。此举再一次引起当地巴西人的反叛,他们在普拉西多·德卡斯特罗(Placido de Castro)领导下和巴西亚马孙州的积极支持下,围攻阿隆索港,并再次宣布独立。当玻利维亚总统潘多亲自率领军队前往镇压时,巴西政府也在1903年2月宣布派兵进驻阿克里。鉴于力量对比悬殊,玻利维亚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决定将这个地区卖给巴西,以便用出卖国土所得的收入投资兴建采矿业所需要的交通运输系统。同年11月17日,双方签订《佩特罗波利斯条约》,巴西以250万英镑以及马德拉和阿布纳之间的一小块土地换得了玻利维亚阿克里地区的19.1万平方千米土地。从此,玻利维亚的阿克里地区成了巴西的领土。
(五)查科战争(1932~1935)
查科位于美洲大陆南部的中心,东起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西至塔里哈省和圣克鲁斯省的安第斯山麓;北邻南纬18°左右的亚马孙盆地;南接阿根廷的萨拉多河和潘帕斯,面积大约65万平方千米。这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独立战争以来,查科地区就一直存在领土纠纷。玻利维亚认为,早在1809年独立革命开始的时候,玻利维亚人就已经居住在这个地区;而巴拉圭认为,早在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到达之前,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到达了皮科马约河,并征服了该地的印第安人。经过1864~1870年的巴拉圭战争,巴西和阿根廷以胜利者的身份夺去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余下的部分(主要是北查科地区)就成了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争夺的对象。进入20世纪后,两国的领土纠纷有增无减。巴拉圭开始在巴拉圭河以西地区以及皮科马约河两岸修筑碉堡,并把铁路修到有争议的北查科地区。玻利维亚不甘示弱,也沿着皮科马约河修起了碉堡。后经阿根廷出面调停,双方于1907年签订了《皮尼利亚—索莱尔条约》,冲突得以暂时缓和。但是,到20世纪20年代,查科地区发现石油,这一发现使得这片土地的价值突然上升,外国石油公司争相进入这一地区。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这个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前者支持玻利维亚,后者支持巴拉圭。在两个公司的挑动下,玻巴两国的边界纠纷变得更为复杂。1923年,玻利维亚总统萨维德拉得知巴拉圭人又有西移的行动,就决定废除《皮尼利亚—索莱尔条约》,沿边界修筑了更多的要塞,冲突由此激化。1927年2月,两国爆发军事冲突。为解决边界争端,两国从1927年9月开始,一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谈判,谈判持续到第二年的7月,仍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28年12月5日,巴拉圭300多名士兵突然袭击玻利维亚靠近皮科马约河的巴瓜迪亚堡。当时,堡垒中只有一支25人的守备队。由于军力悬殊,巴瓜迪亚堡被夷为平地,守备队多人阵亡,其余被俘。这一事件发生后,两国断交,玻利维亚总统西莱斯命令玻军进攻巴拉圭的博克伦堡。12月14日,玻军攻克了该堡。经泛美联盟调解仲裁会议的调解,两国于1930年4月达成一项临时停战协定。尽管如此,两国紧张关系并没有缓解。1932年6月,两国为争夺博克伦堡不宣而战。同年9月,巴拉圭军队夺回博克伦堡,并向西推进。11月,玻利维亚政府任命原德国军事顾问孔德为军队统帅,率军抵抗。孔德虽然在12月打了一次胜仗,阻挡了巴军的西进,但从1933年1月起,孔德几次以重兵攻打巴拉圭南部重镇纳纳瓦堡,都未能取胜。此时,国际联盟和泛美联盟呼吁两国停火,并成立中立国委员会进行调停,但遭到交战国的拒绝。1933年5月10日,两国正式宣战。
战争正式打响后,巴拉圭军队开始深入查科地区,并相继夺取了玻利维亚数座要塞。在这种情况下,玻利维亚更换统帅,解除了孔德将军的职务,任命恩里克·佩尼亚兰达将军为玻军统帅。鉴于战火继续燃烧,泛美联盟在蒙得维的亚召开了第7届拉丁美洲会议,专门讨论玻巴战争问题。与会代表敦促两国停火,并强烈要求尽快结束战争。在泛美联盟的安排下,两国于1933年12月19日签订停战协定。但是,停战只维持了两个星期。1934年1月7日,战争重新开始,巴拉圭军队继续向西推进。1934年4月,巴军开始进攻玻利维亚在皮科马约河上游的重镇巴利维安要塞。经过几个月的围攻,巴军于11月17日攻陷该要塞,玻利维亚军全线溃败。趁着这个机会,巴拉圭军队大举进入玻利维亚无争议领土,直接威胁玻利维亚的石油产区。但是,巴军在靠近塔里哈省的蒙斯特镇遭遇玻利维亚军民的英勇抵抗,被迫撤退。尽管如此,玻利维亚军队已筋疲力尽,困顿不堪。他们大都来自高原地带,不习惯这里的热带气候和恶劣环境,加上供给困难,他们经常是躲在战壕中,以树根、龙舌兰、马具、皮带充饥,遭受着比巴拉圭人的子弹更可怕的灾难——蛇咬、虫蜇、疟疾、痢疾、结核病、饥饿和干渴。干渴的折磨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寻找一口水而迷失在森林中,倒毙在林间的小路上。不仅如此,在后方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些战士的亲人还在为捍卫自己的土地而进行着殊死的斗争;玻利维亚已是一个被内战严重削弱、丧失了全国团结一致对外作战能力的国家。最后,在中立国委员会的努力调解下,两国于1935年6月12日签署了停战协定。停战以后,两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持续了3年之久,最后双方才在1938年7月21日签署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议定书》。在这场战争中,玻利维亚付出了7万人的生命,丧失了面积约23.4万平方千米的国土。
经过几次战争和签订屈辱性条约,玻利维亚丧失了总计约126.5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独立初期所拥有的23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只剩下了不到一半。这是玻利维亚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期。
五 种族矛盾与印第安人起义
无论是考迪罗的独裁统治、矿业主和大庄园主的剥削,还是不断发生的侵略战争,所有的灾难最后都落到了劳苦大众特别是印第安人劳动者的身上。所以,近代玻利维亚的历史也是一部国内阶级斗争和种族斗争日渐激化的历史。
独立伊始,玻利维亚就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由于独立战争的破坏和殖民地时期依附性矿业经济的衰落,全国一片破落景象,为了落实急需的200万美元的预算款,新政府恢复了本来已在1825年宣布废除的土著居民的贡赋。这一措施虽然解决了玻利维亚36%~40%的国家财政开支问题,但加剧了玻利维亚的种族矛盾。
独立初期,玻利维亚历届政府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基本上是维护土著居民的公社制度的。但是,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由于新兴自由主义潮流的全球性泛滥,玻利维亚的矿业主和大庄园主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考迪罗政权和寡头政权都把矛头对准印第安人公社,开始了一个残酷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进程。1866年3月30日,玻利维亚总统梅尔加雷霍甚至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土地都属国家所有;印第安人要想合法占有国家的土地,必须在法令颁布后的60天内进行登记,并缴纳25~100比索,以购买私人地契;逾期不登记,没有私人地契者,其土地一律予以剥夺并公开拍卖。据统计,从1866年3月30日到1869年12月31日,梅希纳内斯州216个公社的土地,拉巴斯省109个公社的土地,科恰班巴省塔帕卡里15个公社的土地,丘基萨卡省扬帕埃拉斯12个公社的土地,塔里哈省4个公社的土地,奥鲁罗省3个公社的土地以及波托西省1个公社的土地,都被政府全部或部分地拍卖,政府从拍卖中共获得164172英镑的收入。1870年,政府又进一步拍卖土地,获得67637英镑。这种对印第安人明火执仗的掠夺,激起了印第安人激烈的反抗。1866年就有2万印第安人奋然起义,扑向拉巴斯城。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从1869年开始,又连续3年爆发大规模的印第安人起义。面对印第安人的激烈反抗,阿古斯丁·莫拉莱斯总统曾不得不答应印第安人收回自己大部分公社土地的要求。但是到托马斯·弗里亚斯执政(1874~1876)之后,印第安人又遭受了一次野蛮的以消灭公社土地所有制、彻底破坏印第安文化根基为目的的所谓“土地改革”。
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在当时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自由资本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公社土地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障碍,必须予以消灭。1880年,玻利维亚议会甚至正式通过法令,批准取缔印第安人公社,强迫其成员购买私人地产证。所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玻利维亚矿业寡头集团不惜任何代价剥夺印第安人土地,寻求巩固大地产制度,企图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排除在国家发展进程之外,以建立一个矿业寡头和土地寡头专制国家的时代。据估计,1880年,印第安人公社仍拥有全国土地的一半,而到1930年,它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不到全国土地的1/3。因此,从1880年到1930年的这半个世纪也是印第安人为捍卫自己的土地而不断地、顽强地进行英勇斗争的时代,其境况甚至比战争更加惨烈。这期间规模最大的印第安人起义发生在1927年7月,称“查扬塔起义”(Alzamiento de Chayanta)。当时,从波托西省查扬塔山区的起义中心到邻省丘基萨卡省的边界,众多的印第安农民纷纷以投石器和套索武装起来,举起了起义的旗帜,并把因丧失土地及经常成为剥削对象而感到不满的公社社员、大庄园的佃农以及小商人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组成了起义联盟。起义得到了共和国首都(苏克雷)知识分子和工人组织的声援和支持,他们认为玻利维亚应该进行重大的土地改革,以解决印第安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主张消灭公社土地制度的大庄园主、大地主以及当权的地方政府则在军队的支持下组成了强大的反起义阵营。经过政府军一个多月的残酷镇压,到1927年9月初,起义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鉴于印第安人反抗之激烈和玻利维亚政治危机之严重,当时的西莱斯政府不得不在1927年10月15日颁布法令,对所有参加起义并在苏克雷受到司法起诉的印第安人一律予以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