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一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单一指标法侧重于衡量城镇化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而复合指标法则更加注重测度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本书将同时使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方法测度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在使用复合指标法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终测度结果。

(一)单一指标法

在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文献中,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是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其中,经济指标常用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而人口指标一般是城镇人口或非农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单一指标法选取的指标比较客观,易于量化,且数据具有较高的可得性,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测度结果片面性的缺点。

(二)复合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是根据研究需要,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测度指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最终的综合测度结果。层次分析法是将研究问题概念化,构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判断矩阵,对层次排序进行计算,得出权重,最后利用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的测度结果。城镇化是一个包含经济、人口、空间、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不仅能够将研究问题数量化,也能简化系统分析与计算工作,故本章将使用层次分析法测度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例如,丁健(2005)选取了城市人口比重、适龄人口入学率、人均道路铺设面积、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等9项指标,测度了人口城镇化情况。而孔凡文等(2006)认为,我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四级指标:一级指标是指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数,反映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二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城镇管理六个方面的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即每一个单项指标所包含的细分指标群体,也称群体指标;四级指标是反映每一个群体指标的具体指标。任军号等(2005)认为,区域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是反映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指标、水平指标以及反映区域范围城乡共同发展的水平指标的综合体系,并分别从资源环境、环境基础、经济基础、空间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城镇化、文明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几个方面对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分析。根据前文对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城镇化是经济、人口、空间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过程,因此,本章将从这四个层面建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参考已有研究,设定每个层面的具体指标。指标体系见表3-1。

表3-1 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三)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模型构建

在建立模型之前,有必要先对测度指标进行分类,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后文的计算做好准备。首先,根据具体指标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关系差异,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正向指标,或称效益型指标,这类指标值越大,城镇化综合水平越高;负向指标,或称成本型指标,这类指标值越小,城镇化综合水平越高;适中型指标,这类指标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与某一标准值越接近,城镇化综合水平越高。

在本章选择的20个具体指标中,不含负向指标,且除税收占地区GDP比重和建成区人口密度属于适中型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为正向指标。为实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对比分析,本章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即分别计算出东部地区11个省市2011年20个指标的标准值,并以此为参照,将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1年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计算出西部各省市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3.1)中,Uct表示t时间点时的城镇N化综合水平,Uit表示正向指标值,Ujt表示适中型指标值,Wi表示正向指标的权重,Wj表示适中型指标权重,Si表示正向指标的标准值,Sj表示适中型指标的标准值,下标ij分别表示正向指标和适中型指标的序号(i=1,2,…,18;j=1,2),t表示时间(t=1,2,…,11)。

二 单一指标法测度结果及分析

尽管单一指标法在测度城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把城镇化仅仅理解为城镇人口的增加或城镇经济比重的增大,但单一指标法能够将地区某一方面的城镇化发展状况直观地呈现出来,具有直接明了的优点。因此,单一指标法的测度结果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

人口指标是测度城镇化水平的最原始指标,学界最初认为城镇化最主要体现在人口城镇化上面,并且人口指标能最直接、最客观地体现某地区城镇化水平。本章对人口城镇化的测度方法:选取1980—2010年全国各省各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数据,计算出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并统计出各省在31年里的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数据中的最低值、最高值、中位数和平均数,计算出各个地区相应指标的平均值(如表3-2所示)。

表3-2 1980—2010年全国各省人口城镇化指标(非农就业人口比重)

注:由于数据缺失,重庆市数据为1997—2010年,天津市数据为1985—2010年,甘肃省数据为1983—2010年。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从表3-2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阶梯式下降的趋势。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平均水平比中部地区低5个百分点左右,中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平均水平比东部地区低大约15个百分点。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起点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而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大。从三个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指标数据综合来看,全国的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基本一致,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各地区各指标的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实行多年的城乡户籍制度对城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是造成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几乎以相同的速率向前发展的原因之一。从各地区的平均数的最低值与最高值来看,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速度低于东部地区,但近年来的发展活力要强于中部地区。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指标,可总结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如下特点:第一,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起点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第二,我国的户籍政策对城镇化水平影响极大,从人口指标上来看,全国城镇化步伐基本一致,发展速度受政策影响较大;第三,虽然西部地区城镇化起点低,发展慢,但近些年来发展活力有超过中部地区的趋势;第四,近三十年来,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比中部地区低大约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约低20个百分点。

(二)西部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

本章主要采用某地区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GDP)的比重来衡量该地区在经济维度的城镇化水平。为尽可能宏观把握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情况,本章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的统计年鉴收集了1980—2010年31年间各省各产业的产值比重数据,计算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统计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1980—2010年全国各省经济城镇化指标(非农产业比重)

注:由于数据缺失,海南省选取了1987—2010年的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从表3-3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距不大,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从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看,非农产业比重的最低平均值与最高平均数基本一致;但从中位数的平均值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从平均值的平均数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中部地区的低大概7个百分点。从各项指标的平均数来看,西部地区城镇化各项指标均低于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起点比较低,且多年来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从平均数的最高值来看,虽然西部地区的指标值低于东部地区5个百分点,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我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不断发展进步,故最高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出现阶段的城镇化水平,而最低值则反映样本选取区间初期的城镇化水平)。

通过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指标的比较分析,本书认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在近三十年来有如下特征:第一,从单个省市、自治区上看,西部与中部地区的指标数值在相同的区间内波动上升,从整个西部地区来看,其城镇化水平比中部地区低大概7个百分点;第二,近三十年来,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均远低于东部地区,各项指标均落后于东部地区,过去三十年平均城镇化水平落后东部地区近16个百分点;第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起点低,但发展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三)城市建设类指标本小节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为2010年我国城市建设指标数据。

第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及城市人口密度可以体现出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差距。城镇化不仅要看有多少人住进了城市,更要看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多少基础设施,市民如何享受这些“城市福利”。四川是西部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省份,面积达1610.31平方公里,故虽四川人口较多,但人口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是陕西省,达到每平方公里5506人,是西藏(西部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的10倍左右。

第二,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城市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形条件限制了其交通发展。2010年末道路长度最长的是四川,达9584.2公里,西藏最短,仅为340.6公里;四川省城市桥梁达1573座,重庆市城市桥梁达1136座。众多的桥梁为贯通西部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西部交通的一大特色。在公共交通方面,西部省市、自治区的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差异很大,四川(15288辆)几乎达到了重庆(7660辆)的2倍,这与重庆庞大的城市人口数量极为不相适应。另外,西藏、青海和宁夏只有2000多辆公共交通车辆,而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4000—7000辆不等。

第三,城市的排污能力和道路照明情况也体现出城市的发展建设水平。西部地区的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参差不齐,四川的城市排水管道最长,达到14498公里,西藏最短,只有293公里;城市道路照明灯数量最多的仍是四川,有近70万盏,其次是内蒙古(60万盏)和陕西(50万盏)。

第四,生活用水是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公用厕所的建设也关系着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西部各省市的城市用水率基本能达到95%以上,只有内蒙古在90%以下。从每万人拥有的公厕数量上看,最多的是西藏、青海、宁夏和内蒙古,均达到4个以上,而最少的是重庆,平均每万人只有1.5个。

第五,城市的生态环境体现着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的数据上看,多数省(市、自治区)在10%左右,最多的宁夏达到16.18%,最少的西藏只有5.78%。除去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人口较为稀少的省“市、自治区”的绿地面积仍然十分匮乏。

三 复合指标法测度结果及分析

本节对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首先,将前文建立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C和指标层P,构建目标层下各准则层之间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和准则层下各指标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使用软件yaahpV0.5.3计算出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再次,以各指标的标准值为参照,对西部各地区各年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计算各地区2001—2011年的城镇化综合水平。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A、准则层C和指标层P

表3-4 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二)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

首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准则层各因素和各指标层的重要程度。参考其他类似研究,通过咨询专家学者,本章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判断,并确定出两两指标间的重要性标度(如表3-5所示)。

表3-5 重要性标度含义

其次,根据专家打分,得出以下两两判断矩阵,将该数据输入软件yaahpV0.5.3中,得出各指标所对应的上层指标的权重(如表3-6至表3-10所示)。

表3-6 判断矩阵A-C

注:λmax=4.064,CR=0.0226<0.1。

表3-7 判断矩阵C1-P

注:λmax=5.0715,CR=0.0160<0.1。

表3-8 判断矩阵C2-P

注:λmax=4.0709,CR=0.0265<0.1。

表3-9 判断矩阵C3-P

注:λmax=4.0104,CR=0.0039<0.1。

表3-10 判断矩阵C4-P

注:λmax=7.1821,CR=0.0223<0.1。

(三)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值

以东部地区2011年的数据为参照标准,求出东部11个省市每个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作为各指标的标准值。同时,根据上文汇总的各指标权重,得到表3-11。

表3-11 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及标准值

(四)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

根据各指标的标准值,将西部各省(市、自治区)2001—2011年各指标数据代入测度模型,测算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各子系统的城镇化水平。

1.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发展变化情况

根据表3-12的数据,做折线图直观反映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发展变化情况,如图3-1所示。

表3-12 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结果

图3-1 2001—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变化情况

根据表3-12和图3-1可以看出,2001—2011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较快,且呈现加速推进趋势。然而,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2001年,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最高值比最低值高0.1546;到2006年,极差增加到0.1935; 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极差进一步扩大至0.357。这说明,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差异也日益扩大。在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中,城镇化综合水平上升最快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近年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位列西部第一,2011年人均GDP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中排名第六,超过多个东部沿海省份,且该年其他多项城镇化衡量指标均超过东部地区;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多的政策优势,而且自身经济和城镇化基础较好,因此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迅速。2011年,重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比2001年提高了0.3847,并且从2010年开始,该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便跃居西部第二位。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较慢的省(自治区)是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使得当地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同时城镇化发展也受到经济、地形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201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仅比200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提高了0.2左右。

2.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区域差异,本书以表3-12为基础,绘制出2001年和2011年两个时点上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图,以反映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变化情况。鉴于两个时点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本节就两个时间点分别确立城镇化综合水平等级。由于2001年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小,因此本节将这一时点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分为4个等级:低于0.35的为低城镇化水平,处于0.35—0.4的为较低城镇化水平,处于0.4—0.45的为中等城镇化水平,处于0.45—0.5的为较高城镇化水平。而到201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本节将该时点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分为5个等级:低于0.6的为低城镇化水平,处于0.6—0.65的为较低城镇化水平,处于0.65—0.7的为中等城镇化水平,处于0.7—0.75的为较高城镇化水平,处于0.75以上的为高城镇化水平。照此标准,本书绘制了2001年和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图,如图3-2、图3-3所示。

图3-2 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2001年)

图3-3 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2011年)

根据图3-2和图3-3,结合表3-12测算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值,可以看出,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仍比较低。从与东部的对比上看,200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约为0.3908,表明200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大约仅为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39.08%,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约为0.6649,表明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大约只是同时期东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66.49%。从西部地区内部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上看,2001年,西部有10个省(市、自治区)处于低城镇化水平和较低城镇化水平,处于中等城镇化水平和较高城镇化水平的省(市、自治区)仅有两个;2011年,西部有7个省(市、自治区)处于低城镇化水平和较低城镇化水平,没有省(市、自治区)处于中等城镇化水平,有4个省(市、自治区)处于较高城镇化水平,有1个省(市、自治区)处于高城镇化水平,而且处于低城镇化水平和较低城镇化水平的7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版图面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均在整个西部地区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图3-2、图3-3中也可以看出,大体上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西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西部地区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并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这种南北差异也呈现出了逐年扩大趋势。同时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不同等级省(市、自治区)的数量比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较高城镇化水平、中等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和低城镇化水平省(市、自治区)数量比为1∶1∶9∶1,2011年,高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中等城镇化水平和较低城镇化水平和低城镇化水平省(市、自治区)数量比为1∶4∶0∶3∶3,可以看出不同城镇化综合水平等级省(市、自治区)数量的分布由不均衡趋向均衡,这是城镇化综合水平提高和差异扩大的结果。

3.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各子系统城镇化水平平均值

西部地区各年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平均值以及城镇化各子系统水平的平均值如表3-13所示。

从表3-13和图3-4可以看出,近年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呈快速发展趋势。2011年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平均值比2001年增长了0.2741,其中2006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比2001年增长了0.0996,201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又比2006年增长了0.1745。因而可以看出,2006—2011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增速几乎是2001—2006年间城镇化综合水平增速的2倍。

表3-13 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平均值(2001—2011年)

图3-4 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城镇化各子系统水平平均值变化(2001—2011年)

同时,西部地区城镇化各子系统中,空间城镇化水平平均值最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平均值其次,接着是经济城镇化水平,而社会城镇化水平平均值最低。2011年,西部地区空间城镇化水平平均值达到0.9142,非常接近东部地区空间城镇化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进行城镇化建设具有空间优势。而西部地区较低的社会城镇化水平,则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并且从图3-4中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平均值的不断提高,其社会城镇化水平平均值也迅速提高。

在图3-4中,空间城镇化水平平均值始终高于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且二者之间的差值较大,但由于空间城镇化权重较小,因此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水平平均值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差异不大,且变化较为一致;社会城镇化水平平均值始终低于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而社会城镇化由于其对城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权重较大,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城镇化综合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从图3-4中还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平均值、经济城镇化水平平均值、人口城镇化水平平均值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趋于一致,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地区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三者之间发展越来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