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镇化相关理论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能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占比已经超过50%,首次超过农业人口,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我国目前已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然而,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城镇化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十八大将城镇化确定为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本章主要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两个方面来研究城镇化问题。首先,从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国内外典型模式和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对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综合运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单一指标法主要从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两个方面来分析,复合指标法则根据前文对城镇化概念的界定,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建立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测度。
第一节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一 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1858年,马克思在描述当时城市化发展状况时指出:“现在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这是有记录的“城市化”一词的最早来源。随后,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用到了“城镇化”的概念,但当时他也只提出了“城镇化”这一说法(李汉宗、单欣欣,2007)。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83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了题为“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初步界定了“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城市化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在理解上出现了分歧。迄今为止,城市化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基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剖析。人口学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者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的过程。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内容,而且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般指标,简单易行、具有可比性,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接受。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区域空间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表现为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或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009)。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刘传江,1999)。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市中,被纳入到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周一星,1995)。
综合以上观点,本书认为城镇化实质上是动态发展和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以人口为中心、以产业为驱动,实现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或城市聚集,进而影响地域空间结构演变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这一定义综合体现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过程,并突出了产业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二 城镇化的类型
基于不同视角,可将城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本节将主要根据城镇化的规模和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来划分城镇化类型。
(一)按城镇化的规模划分
按照城镇化的规模来划分,可将其分为小城镇化、中小城市化、大都市化、大城市与小城镇双轨型以及城市群五种类型。
1.小城镇化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作为农村和城市的连接点,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过渡地带,发展小城镇能有效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就业和生活方式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同时,这些小城镇通常依托当地的农业,既可以为农村提供农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又能满足城市对农产品、休闲居住等方面的需求,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等相关产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协调城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小城镇化是加快我国城镇化总体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人口分散以及农村人口比重大,小城镇化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比如,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2003年率先提出“以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和推动重庆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38.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56.98%,居西部第二。
2.中小城市化
一些人口较多,经济、产业、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由于历史上产业布局单一,或受到地理环境和资源承载量的限制,对人口、资源的吸引力以及对周边城镇的辐射能力有限,以至于城市规模发展不大,最终成为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我国城镇体系的主体,也是吸纳城镇化人口的主体。一方面,中小城市将中心城市和广大外围城镇及农村联系到一起,通过参与经济循环和区域分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中小城市还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避免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部分中小城市化的城市已具备了发展成为大都市的良好基础,可以合理规划,逐步扩大其规模,以更好地发挥地区经济龙头作用。西部地区大多城市为此种类型,如宜宾、合川、大理、遵义等地级市或县级市。
3.大都市化
大都市化一般对应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型城市,具有城镇人口多、城镇面积大、非农产业发达、城镇人口消费水平高、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良好等特点,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大都市能促进人才、资金、产业和物流的高度集聚,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但同时也容易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西安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目前都在进行大都市化。
4.大城市与小城镇双轨型
这类城镇化走的是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比较典型的是特大城市周边,为缓解特大城市人口、空间等压力而形成众多卫星城市的模式。此种模式可以分流进入大城市的人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积极发挥大城市的作用,逐步改革大城市户籍制度,放宽人口迁入的条件,降低农村人口进城的门槛。我国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在按这种形式发展。
5.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集团,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城镇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集聚和扩散机制不断交织,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镇化的空间形态也从最初的独立分散结构向单中心、多中心结构演化,最终形成功能相互依存、空间网络化的城市结构。目前我国有多个区域正在进行城市群的建设,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部地区的成渝等。
(二)按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划分
按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划分,主要有农业主导型、资源开发推动型(口岸型)、工业发展推动型、交通枢纽推动型、外贸推动型(口岸型)、旅游服务推动型、生态建设推动型等。
1.农业主导型
农业主导型城镇化是指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城镇化类型,它主要依靠农业地区的小城镇在各自的农业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农技研发等为主的“农业城镇”,并在一定地区逐步形成网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日益发展,新型农村和现代化农业为“农业城镇”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将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换为城镇劳动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种类丰富,很多地区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新疆的棉花、葡萄,云南的甘蔗、花卉,陕西的苹果,四川的马铃薯等,利用这些农产品优势,新疆吐鲁番、陕西洛川等地区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
2.工业发展推动型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就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壮大的。工业发展推动型城镇化是通过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处集聚,带来明显的规模递增效应,而这些聚集的过程,便是城镇化形成的过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效应显著,比如,交通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自然资源是否丰富等,对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十分重要,特别是一些加工制造业和运输成本高的行业,更倾向于聚集。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也较低,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工业发展推动的城镇,如钢铁工业发达的内蒙古包头和四川攀枝花,航天工业推动的甘肃酒泉和四川西昌等,优势工业的发展大大加速这些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3.资源开发推动型(口岸型)
资源开发推动型城镇化是指依赖当地的资源开发而推动城镇化形成和发展的模式。这类城镇的形成与当地的资源密不可分,其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当地资源的强力支撑,故这类城镇主要是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且资源依赖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铁矿丰富的四川省攀枝花、石油丰富的新疆克拉玛依等。当然,这类的城镇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一旦自然资源不能满足当地的发展需求,那么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是资源推动型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类城镇要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必须转变思想、开拓创新,在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发展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要将自然资源作为唯一的依靠。
4.交通枢纽推动型
交通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基础性引导作用,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交通枢纽是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中心或节点,对区域的辐射作用巨大,能有效促进城市结构转型和城市功能完善,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所在城市还能利用交通优势发展仓储、物流等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我国航空、铁路、公路及水路交通纵横,在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交通枢纽,如河南郑州、湖北武汉、湖南株洲等,西部地区也有四川成都、陕西宝鸡等多个大型交通枢纽,这些地区利用交通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城镇化。
5.外贸推动型(口岸型)
这类城镇化模式主要出现在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是在边境地区、交通较为便利以及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常见的有边境贸易和港口贸易,又称为“口岸型”城镇化。外贸活动促进了口岸城镇的成长,带动了贸易相关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完善了从口岸到腹地中心城市纵深配置的城镇体系。我国西部地区边境广阔,多个省份与外国接壤,形成了一大批外贸推动型的城镇,如广西靖西、新疆霍尔果斯等。
6.旅游服务推动型
旅游服务推动型城镇化也称为旅游城镇化,是通过当地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大量人流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进而吸引资本、物资、人口的聚集,并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从而实现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旅游城镇化既促进了人口在数量上的城镇化,还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使城镇化水平得到纵向的提升。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属于旅游服务推动型的城镇很多,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等,这些地区都是通过旅游业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口与资本集聚加速,同时助推产业发展,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7.生态建设推动型
生态建设推动型城镇化是指依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人口布局,并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环境承载能力和功能互补的原则,加快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城镇。生态建设推动型城镇化的一般模式是先将整个地区按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划分,最终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再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因地制宜,实施分类、分区的城镇化策略。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将人口从生态保护区中迁移出来,转移到优先发展的城镇当中,从而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目的。例如,在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当中,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将生态保护区内的居民迁移出来。一方面通过区域规划,建立新的城镇来安置这些居民,人口和资源的集中迁入使这些城镇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将居民安置到一些优先发展的城镇中去,这些城镇在大量人口和资金涌入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的机遇,使城镇在经济上、空间上、人口上和社会生活上都得到飞跃发展。
三 国内外城镇化典型模式
(一)国外城镇化模式
世界城镇化变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城市瓦解农村”、“城市馈补农村”和“城市转变农村”(曹钢、何磊,2012),城镇化发展由“城镇掠夺农村”道路转向“城镇回馈农村”道路,然后再转向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当前,世界上城镇化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自由放任式城镇化和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汪立波,2010)。
1.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
西欧和日本市场经济较发达,在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来辅助市场调控效率。在该模式下,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市场机制在实现与城镇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金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发挥着支配作用;而政府则通过对市场竞争进行必要干预,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2.自由放任式城镇化模式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美国的城镇化主要依靠市场来推动,是自由放任式城镇化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类城镇化模式过度强调市场的作用,资源配置、发展方向均通过市场进行选择。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同时,缺乏政府对城镇化的有效调控,使得城镇化发展过于自由放任,引发了如过度郊区化、城镇空间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等诸多问题。
3.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
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其城镇化发展与长期的殖民统治有着直接联系。宗主国为了加强对殖民国家和地区的统治,开启了城镇化进程。在这些国家,最初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因此城镇化远远快于经济发展。经济与工业发展滞后,再加上政府调控能力不足,导致城镇化大起大落。同时,在这些国家,城镇化质量较低,城镇就业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城镇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城镇环境恶化。
(二)国内城镇化模式
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在探索之中。
1.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模式
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成熟的城镇化模式有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指浙江温州地区农村城镇化模式;苏南模式指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农村城镇化模式;珠三角模式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模式。乡村工业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推动这些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但是在温州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上三种城镇化模式各有特点。温州模式的特点为: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二是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三是坚持土地有偿使用。苏南模式的特点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这种模式得益于该地区经济力量雄厚的乡镇企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促进了许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这些企业所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而提升城镇化水平。珠三角模式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珠三角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实现了产业升级;二是打造城镇群,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三是外资助推,珠三角不但是港澳资本的聚集地,也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热土;四是港澳带动,珠三角是港澳与内陆地区的中转枢纽,可以使其充分利用港澳资源,快速提升实力。
2.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模式
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模式有大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群发展模式和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我国西部的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大城市经济发达,以这些大城市为依托,实现了孕育新兴产业、吸纳人口就业、带动城乡发展、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城市群发展模式:目前,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已初具规模,这些城市群发挥辐射功能,对次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发展模式:建制镇和中心镇是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主体,这些城镇起源于农村集镇,是农村地区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交易场所,这些小城镇的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
四 城镇化影响因素
(一)一般因素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城镇化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及技术因素五类。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化的首要因素,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都会对城镇化产生重要影响,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会不断调整,城镇经济得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渐向城镇转移。三大产业均与城镇化有着密切联系: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化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而服务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并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一国或一地区社会稳定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状况、风俗习惯、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状况等,都会对城镇化产生潜在的、长期的影响。
3.制度和政策因素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等制度因素,会影响人口流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而对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速度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各项制度能够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则能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使城镇化规范有序地进行;反之,则会制约城镇化进程,限制城镇化发展。同时,政府政策也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政府制定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对城镇化产生影响。
4.资源环境因素
充足的资源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某地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矿产资源状况、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都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会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5.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因素也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变革,拉动经济增长,并吸引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这些因素都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二)我国特殊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促使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此同时,政府的行政力量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工程项目等方式,引导了城镇化发展。不仅如此,近年来政府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推行有利于城镇化的政策和战略规划,促进了城镇化发展。
然而,我国存在的一些特殊因素也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而且这三大经济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协调。其次,我国的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制度安排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比如,中国特色的传统户籍制度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障碍因素。户籍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对减轻城市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近来城乡交流的日益频繁,用户籍属性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农村地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此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制约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最后,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职能分工不清晰、管理机制不全的问题,影响了地方城镇化建设。
(三)西部地区特殊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于该地区,这些自然条件以及社会人文环境是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西部地区虽然疆域辽阔,但主要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地形不利于大规模的人口聚集;高原气候、草原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三大区域,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等也严重影响着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五大民族自治区都分布在西部,以及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也聚集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他们独特的居住方式和生产生活习性都影响着西部的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