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外治方
1.中风膏贴穴位法
【组成】全蝎、丹参、延胡索、牡丹皮。
【主治】中风后遗症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主药辨证加减,将药物配制成药膏,固定在胶布上,密封备用。在廉泉、华盖、神阙、涌泉(双)穴位上用药膏敷,半径约5cm,厚度约1mm;其外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药膏外用持续使用时间不少于12h/d。每日换1次,15天为一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肺主气,肺为华盖朝百脉,故取任脉华盖穴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廉泉穴为治疗中风不语及面瘫的要穴;神阙穴为人体生命之根蒂;华盖、廉泉、神阙均属任脉经穴,为阴经之会;故十二经脉的循行以任督二脉开始,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滞则血凝,气行则血行”之道理,加上药物的“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作用而效增。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井穴为阴阳经交接处,可调节阴阳,大接经气,具有强筋壮骨之功。“中风膏”是在祖国医学传统灸法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性能及腧穴的作用,结合现代化学而发展起来的,它有较强的益气强筋、通脉活血作用,应用后短期内就可收到增强肌力、回语开窍之功。
②临证加减运用:具明显证候特点的结合内治,给予汤剂内治。按中医辨证,分为偏气虚、偏阴虚两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加减。
③临床疗效:周保民医生用中风膏贴穴位治疗228名中风后遗症患者,痊愈44例,显效68例,有效9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2.11%。
【处方来源】周保民.中风膏贴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228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1,(2):15.
2.头风摩散
【组成】生附子15g,食盐30g,土鳖虫20g。
【主治】中风后遗症阳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形寒肢冷,面色无华,舌暗苔薄,脉细弱等阳气不足,血行无力,络脉瘀阻之象。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将百会穴周围头发剪至头皮,并用热水浴头或热毛巾热敷局部,然后置药末于百会穴处反复搓摩至皮肤产生热痛感,立即予适量白酒溶合药末,纱布覆盖并固定,热痛消失后可反复搓摩至皮肤产生热痛感,每日换药1次。并配合内服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补阳第一品,祛痰湿之要药,择其外用能避劫阴、中毒之性;土鳖虫破血逐瘀;食盐、白酒可引附子入经络而达血脉。百会穴为督脉之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并循行入脑。诸药外敷百会穴,以阳助阳,直达病所,共奏温阳祛痰、活血通络之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具明显证候特点的结合内治,给予汤剂内治。按中医辨证,分为偏气虚、偏阴虚两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加减。
③临床疗效:毛美安医生用头风摩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63例患者,治愈27例,显效20例,进步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4%。
【处方来源】毛美安.头风摩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63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5):56.
3.桑枝豨莶草熏洗
【组成】桑枝50g,豨莶草50g,海桐皮15g,三棱、莪术各15g,片姜黄15g,透骨草15g,附子10g,苏木20g,伸筋草20g,红花20g。
【主治】中风后患肢肿胀痰湿血瘀证。症见口眼歪斜,偏瘫,关节伸屈不利,腰腿沉重,腿臂间作痛,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湿瘀血留滞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畅之象。
【用法】上药水煎后熏洗患肢,温度在35~40℃,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三棱、莪术均有破血行气之功,三棱为血中之气药,莪术为气中之血药,相须治疗气滞血瘀之肿痛;桑枝、海桐皮、豨莶草、伸筋草均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红花治瘀血散在全身无定处;苏木长于祛瘀止痛;附子散寒止痛;透骨草祛风胜湿、活血止痛,引诸药入里入内,直至病所。
②临证加减运用:具明显证候特点的结合内治,给予汤剂内治。按中医辨证,分为偏气虚、偏阴虚两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加减。
③临床疗效:朝阳市中医院王丽华等医生治疗中风后患肢肿胀患者128例,其中男77例,女51例。单肢肿胀108例,上下肢均肿胀20例。缺血性中风65例,出血性中风63例,全部病例均为中风后病程在1个月以上者。熏洗1个疗程肿胀完全消失者46例,显效者69例,无效13例。熏洗2个疗程以上肿胀完全消失者82例,显效者4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处方来源】王丽华,刘永江,张宇艳.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患肢肿胀12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82.
4.外贴瘫康灵膏
【组成】黄芪30g,当归、川芎、羌活、乳香、没药各10g,附子6g,樟脑3g。
【主治】中风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凡士林调膏备用,外贴大椎、神阙、命门、手三里、环跳、承山等穴位,2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黄芪既补气又行气,促使血液运行,脑络筋脉得以濡养;川芎为血中气药,既活血又行气,又善祛除脑络瘀滞;当归活血化瘀,通利经脉;羌活、附子温经通络,而附子既通十二经脉又有温补脾肾之功。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镇痛。樟脑活血通络,并能引诸药透入肌肤以达病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②临证加减运用:弛缓性偏瘫内服瘫康灵胶囊,即由黄芪30g,制何首乌20g,丹参15g,当归、川芎、炙水蛭、桂枝、怀牛膝各10g,白花蛇1条等组成,清除杂质,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经消毒后装入胶囊,每粒0.5g,每次服4~5粒,1日3次,用淡盐温开水送服。治疗痉挛性偏瘫,外用膏药,由白芍30g,龟甲15g,木瓜、地龙各12g,蜈蚣3g,炙水蛭、胆南星各10g,石决明20g,当归10g等组成,制法及用法同瘫康灵胶囊。
③临床疗效:陕西省西安市康泰医院高旭医生治疗中风弛缓性偏瘫患者262例,基本治愈161例,显效83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有效率99.62%。
【处方来源】高彦堂,高旭,王霏.瘫康灵内外合治中风偏瘫500例[J].陕西中医,2003,24(2):136-137.
5.瘫复汤
【组成】桂枝、当归、丹参、赤芍、红花、白薇、穿山甲、伸筋草、透骨草。
【主治】中风偏瘫痰湿血瘀证。症见口眼歪斜,偏瘫,关节伸屈不利,腰腿沉重,腿臂间作痛,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湿瘀血留滞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畅之象。
【用法】将上药加醋2~2.5kg,放入电饭锅内煮沸后熏蒸患肢。熏蒸时,医者用手托住患肢,将其置于电饭锅上30~40cm处,以医者之手不觉烫为准,患肢上方盖一被单,以防药气过快散发。每次20~30min,每天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仿骨伤科传统外用熏蒸疗法创制瘫复汤,即强调一个“通”字。瘫复汤由桂枝、当归、穿山甲、透骨草等药加醋组成。醋性味酸苦微温,《本草拾遗》谓醋有“破血运,除瘕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之功,结合活血化瘀通经药物通过热力的作用,使药力由皮肤、腠理、肌肉直达经络,有瘀去痰消、经通络活、气行血畅之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具明显证候特点的结合内治,给予汤剂内治。按中医辨证,分为偏气虚、偏阴虚两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加减。
③临床疗效:江苏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潘裕辉医生治疗中风偏瘫患者70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基本治愈48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5.7%。
【处方来源】潘裕辉.瘫复汤外熏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7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8):20-21.
6.阳和汤加味外用
【组成】熟地黄、黄芪各30g,鹿角胶12g,川芎15g,白芥子、炮姜炭、麻黄、甘草各6g,肉桂3g。
【主治】中风后肢体肿胀痰湿血瘀证,症见:口眼歪斜,偏瘫,关节伸屈不利,腰腿沉重,腿臂间作痛,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湿瘀血留滞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畅之象。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15min,滤出药液放入瓷盆中,先用药液熏蒸患肢,待药液降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患肢,同时用毛巾蘸药液反复搓洗患处,药液冷却后可加温再用。每天1剂,熏洗2次,每次熏洗30min,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血,麻黄与熟地黄配伍后通络开腠理;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鹿角胶填补精血;肉桂、炮姜炭消寒凝之气;甘草通经脉利血气;黄芪补气扶正;川芎活血通络。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血、温阳散寒、化痰通脉之功。此方不仅可外用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对患肢麻木、疼痛也有较好疗效。治疗中药物外用既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又可避免因药性偏温内服后可能出现的热邪内生、温热伤阴,适合中风患者使用。
②临证加减运用:参见“外贴瘫康灵膏”相关内容。
③临床疗效:邯郸市中医院连玲霞等医生用阳和汤加味外用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28例患者,其中治愈14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9%。
【处方来源】连玲霞,张希洲.阳和汤加味外用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28例[J].新中医,2006,38(8):79.
7.中风回春膏
【组成】三七、牡丹皮、水蛭、大黄、地龙、白芥子、麝香等。
【主治】中风后遗失语症证属风痰瘀阻、经络失和。症见言语不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用膏药贴敷双侧人迎穴,每次贴敷10天,每10天后可以停贴2~3天再换贴新膏药。2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三七味甘、微苦,有止血散瘀、益气生律、消肿定痛之效;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麝香芳香开窍醒神;地龙搜风逐瘀,通行经络;大黄泻热破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癖、化痰降浊、通络开窍之功。
②临证加减运用:具明显证候特点的结合内治,给予汤剂内治。按中医辨证,分为偏气虚、偏阴虚两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加减。
③临床疗效:以言语基本流利、吐字基本清晰为言语功能恢复正常列为治愈者计算,河南省南阳地区中医院刘占国等医生治疗46例中风后遗失语症患者,其中治愈19例,占41.3%。
【处方来源】王心东,张凤梅,刘占国.中风回春膏治疗中风后遗失语症[J].中医杂志,1991,(8):28.
8.敷脐法
【组成】黄芪、羌活、威灵仙、乳香、没药、琥珀、肉桂。
【主治】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每晚睡前取药粉10g,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洗净肚脐,将调好的药膏敷脐上,以麝香虎骨膏固定。用热水袋敷脐0.5~1h。第2天早上取下。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黄芪既补气又行气,促使血液运行,脑络筋脉得以濡养;羌活温经通络;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镇痛;威灵仙祛风湿通经镇痛;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琥珀活血散瘀。脐位于任脉,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百脉。敷脐法具有益蓄经脉气血之作用,使全身经脉气血畅达,从而达到祛除病邪、康复机体的作用。
②临证加减应用:具明显证候特点的结合内治,给予汤剂内治。按中医辨证,分为偏气虚、偏阴虚两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加减。语言不清加石菖蒲、葛根;高血压者加牛膝、地龙、夏枯草等;下肢为重加牛膝、地龙、独活、桑枝等。
③临床疗效:刘国英等医生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31例,结果如下:痊愈(患侧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语言畅,意识清)4例,占12.9%;显效(上、下肢功能肌力较前提高1级以上,语言较前清楚,意识障碍好转,动作稍差)22例,占70.9%;无效(用药3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变)5例,占16.1%。总有效率为83.9%。
【处方来源】刘国英,崔岩.敷脐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1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0,(12):26-27.
9.祛风通络方
【组成】桂枝、当归、川芎、桃仁、淫羊藿、牛膝、独活、鸡血藤各30g,红花20g。
【主治】中风偏瘫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将上方药物加1000ml水煎成300ml,每次熏蒸治疗30min,以微出汗为宜。熏蒸结束后让患者用干毛巾擦汗,换干爽衣服,避免感冒。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重用桂枝、独活为君以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配伍臣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行气散瘀,淫羊藿、鸡血藤为佐药以散寒通经,再以牛膝为使药引药下行,全方共奏通经活络、祛风除湿之效,使邪从肌表散出。
②临床疗效:鹤山市中医院钟立仁副主任中医师用祛风通络方熏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0例,治疗2个疗程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基本痊愈16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7例,无变化2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6.67%。治疗后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内。
【处方来源】钟立仁,钟斯婷.祛风通络方熏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