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良方验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内治经验方

1.补脾治瘫汤

【组成】党参15g,黄芪30g,当归10g,龙眼肉15g,山药15g,茯苓15g,术香6g,炒酸枣仁15g,葛根15g,僵蚕10g,地龙10g,赤芍10g,炙甘草5g。

【功效】补脾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患者兼有脾虚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失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形体憔悴,疲倦无力,肌肉萎缩,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自汗,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虚弱或沉细或涩。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21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脾虚、枢机不利,则脑络失荣,终成死血、顽痰,混踞脑脉,壅遏脑络以致脾虚血亏、脑络失荣、瘀阻脑络。方中黄芪善补脾气,又补肺气,可以生血行滞;龙眼肉补脾、养阴、生血,与黄芪相须为用,以达“气旺血生,阴生阳长”之功;党参、山药、茯苓、甘草补脾养肺益肾,助黄芪、龙眼肉以裕生血之源;当归养肝生血活血,助黄芪、龙眼肉以达气旺血生、化脑络之瘀滞之功;赤芍活血、泻肝,与当归配伍善散瘀行血,能于血中活滞;僵蚕化瘀通络,善开达郁结,与黄芪配伍直达脑络.可剔除混杂脑络中的顽痰、死血;木香善醒脾开胃.与补脾养血药配伍,使之补血不碍胃,滋而不滞腻;葛根善达诸阳经,引药上行而通利脑窍。诸药配伍.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标本兼顾,适于长期服用。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②临床疗效:陈敏医生运用副主任医师王金桥之经验方补脾治瘫汤治疗42例患者,基本治愈14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5例,2例无变化,无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为95%。

【处方来源】陈敏,袁怀同.补脾治瘫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4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6):48-49.

2.健脑补肾汤

【组成】川断15g,杜仲15g,枸杞子15g,菟丝子30g,五味子12g,女贞子15g,桑椹30g,益智15g,桑寄生15g。

【功效】健脑补肾,固摄膀胱。

【主治】中风后小便失禁证属肝肾亏虚。症见半身不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强不语,舌红苔少,脉弦细弱等肝肾不足之象。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口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小便失禁是中风的一个症状表现,其病位主要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有关脏器。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又主水,开窍于二阴,并与膀胱相表里。小便失禁乃肾气虚,固摄无权,膀胱失约而致。方中川断、杜仲、女贞子、桑寄生补肝肾;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菟丝子滋补肝肾,固精缩尿;五味子滋肾收敛;桑椹滋肾阴补血生津;益智暖肾固气。

②临证加减运用:气虚血瘀型,症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小便失禁,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有瘀斑,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治以健脑补肾、补气活血,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24g,川芎15g,地龙12g,赤芍12g,全蝎6g,蜈蚣2条。肝阳上亢型,症见头痛头晕,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小便失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健脑补肾、平肝息风,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24g,川牛膝15g,栀子10g,黄芩15g,益母草15g,全蝎6g,蜈蚣2条。痰湿阻络型,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涩,痰涎壅盛,饮水咳呛,小便失禁,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健脑补肾、豁痰息风,合涤痰汤加减:云苓20g,陈皮12g,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2g,胆南星10g,石菖蒲15g,党参15g。

③验案:周广宏医生运用已故著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王作人先生经验方健脑补肾汤治疗中风后小便失禁患者,女,75岁,1995年10月22日入院。颅脑CT示:脑出血破入脑室。症见:昏迷,右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小便失禁,大便不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经西药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5天后神志转清,仍不知小便,床铺每天潮湿,恳请余用中药治疗。故施健脑补肾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菟丝子30g,枸杞子15g,五味子12g,川断15g,杜仲15g,桑椹30g,女贞子15g,益智15g,黄芪60g,当归24g,川芎15g,地龙12g,赤芍12g,全蝎6g,蜈蚣2条。用上方5天后,已知道要便盆。宗上方再服5剂,小便已正常。

【处方来源】周广宏.健脑补肾汤加味治疗中风后小便失禁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52.

3.益气通脉汤

【组成】黄芪30~50g,桂枝10g,当归、葛根、地龙、牛膝、鸡血藤各15~20g,川芎、丹参各10~15g,水蛭5g,甘草6g。

【功效】益气祛瘀,化痰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痰瘀闭阻型。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益气通脉汤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补阳还五汤化裁而来。方中黄芪补气扶正;桂枝温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丹参、牛膝通经散瘀;水蛭、地龙逐瘀化痰通络;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祛瘀;葛根、鸡血藤活血、补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补中寓散,散中寓补,共奏益气祛瘀、化痰通络之功,从而消除致病因素并能够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同时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改善机体内血瘀的病理状态,增加血液的流动性,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使病变部位得到足够的营养,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②临证加减运用:语涩加郁金、石菖蒲;神昏不语、便秘加赭石、火麻仁、大黄;高血压伴头晕、头痛者去桂枝加石决明、天麻、菊花、杜仲;血压低加党参、麦冬;痰盛加法半夏、陈皮、胆南星;气虚加党参、白术;阴虚阳亢去桂枝,黄芪减量,加石决明、生地黄、山茱萸;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失眠加炒酸枣仁、远志;二便失禁加制附片、益智、肉桂。

③临床疗效:史风轲用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痰瘀闭阻型中风后遗症80例患者,治愈41例,好转3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75%。

【处方来源】史风轲.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痰瘀闭阻型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1):52-53.

4.中风回春灵

【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5g,石菖蒲、郁金各12g,远志、茯苓、五味子各12g,僵蚕、全蝎各10g,胆南星、天竺黄各12g。

【功效】滋阴温肾,开窍化痰。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亏虚。症见半身不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强不语,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肝肾不足,痰瘀内阻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6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所用熟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壮水以济火;巴戟天、肉苁蓉温肾阳,以引火归原;因真阴下虚,虚火上越,则心火暴动,故用石斛以滋水清火;因真阳失守,火动生痰,痰浊随浮阳而上泛,堵塞窍道,故用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化痰;并配合茯苓以渗之;佐五味子收敛浮阳以固脱;用僵蚕祛络中之风,兼以化痰,而全蝎祛风,长于止痉,两药合用药简力长,共奏祛风化痰开窍通络之功。用胆南星、天竺黄有平肝息风化痰之功。本方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治,相得益彰,应如桴鼓。

②临床疗效: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苏路侠医生治疗23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基本治愈97例,占41.28%;显效89,占37.87%;有效42例,占17.87%;无效7例,占2.98%。总有效率97.02%。

【处方来源】苏路侠.中风回春灵治疗中风后遗症235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6):25-26.

5.益气活血汤

【组成】黄芪200g,新开河参10g,丹参50g,三七15g,赤芍15g,地龙15g,全蝎15g,川蜈蚣15g,葛根30g,路路通30g,水蛭3g。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老年脑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每日1剂,其中水蛭研末,装入胶囊,分2次配药液吞服。每剂煎2次,第1次加水1000ml煎至200ml,第2次加水800ml煎至150ml,所得药液混合,分2次饭后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老年中风后遗症之病机主要是气虚血脉瘀阻,“气血失衡”。临证均见有气虚证、血瘀证。方中黄芪、新开河参补元气。《本草逢原》曰黄芪“能通利血脉,流行经络”,大剂量黄芪升阳补气活血,配合大量活血药,“气行则血行”,益气活血之功更甚;地龙、全蝎、蜈蚣、水蛭性善走窜,为血肉有情之品,功善搜风祛痰;路路通祛风通络止痛,葛根升阳,引诸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②临床疗效:广东省揭阳市中医院卢永兵医生治疗13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治愈61例,占43.9%;显效60例,43.7%;有效17例,占12.2%;无效1例,占0.7%;恶化0例。总有效率95.3%。

【处方来源】卢永兵.益气活血汤治疗老年脑中风后遗症138例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8,9(6):492.

6.痰瘀同治方

【组成】当归15g,水蛭15g,川芎10g,丹参30g,石菖蒲10g,炙远志10g,茯苓30g。

【功效】活血行气,化痰开窍。

【主治】中风后失语风痰阻络证。症见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烦闷躁扰,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肝风夹痰夹热横窜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中风失语属中医学“舌强语謇”“喑痱”范畴。本病起病急骤,变化多端,其主要病因病机为风动痰阻、气滞血瘀。正气不足,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为致病之本,痰阻、气滞血瘀为致病之标,其痰瘀闭阻心脉清窍实为病机之关键。方中丹参活血养血,祛瘀生新;川芎能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水蛭破瘀散结,效专力宏;石菖蒲气味芳香,有豁痰开窍、理气活血之功;茯苓健脾化湿,以杜生痰之源。诸药合用,气血同治,痰瘀同治,共奏活血行气、化痰开窍之功,使“气顺则痰自清”“血行而风自灭”,体现了“治痰不忘祛痰,治瘀常须顾痰”,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多能取得满意疗效。

②临证加减运用:痰热重者加胆南星、天竺黄、黄连;肝肾阴虚重者加制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阳虚者加巴戟天、肉桂、淫羊藿;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全蝎。

③临床疗效:神经内科李洪渊医生用痰瘀同治法治疗45例缺血性中风失语患者,痊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89%。

【处方来源】李洪渊.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4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5):348.

7.舒郁怡情煎

【组成】磁石24g,生白芍18g,连翘15g,豨莶草30g,法半夏10g,百合、茯神、合欢皮各15g,黄芪30g,郁金、姜黄各10g。

【功效】化痰祛瘀,补虚解郁。

【主治】中风并发抑郁证属气虚痰瘀。症见心情低落或悲伤,常有睡眠障碍,躯体不适,胸部闷塞,或胸胁胀痛,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等气滞津停,血行不畅之象。

【用法】每日1剂,煎汁分上、下午温服,4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磁石镇惊定魄,生白芍平抑肝阳,两者合用除风阳上逆之烦躁易怒、头昏头晕等症;连翘“性凉味苦,轻洁而淳”,能清心除烦;豨莶草入肝、心两经,性味苦微寒,清肝经虚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有镇静之效,两者合用,清散火郁,除烦安神。另外,连翘具“散诸经血结气聚”之功,能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豨莶草的走窜之性,长于通血脉、利关节、降血压。法半夏性温味辛,化痰散结,配百合性味甘微寒以安神定志,配白芍性味酸微寒以敛阴和刚,协调脏腑,阴阳交合。半夏和胃化痰、宁心安神。生黄芪补肝虚以达气郁,此乃东垣补气疏郁之法。再则重用黄芪,寓王氏补阳还五之意,于此正宜。郁金“行气解郁、凉心散热解郁”;姜黄破血行气;两者合用,前者治气中之血,后者疗血中之气,气血同治,气行血行,瘀去郁解,心神得安;合欢皮解郁安神,兼能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气调、热清、痰化、瘀去、虚补、意伸、魂定、魄定、郁解之功。

②临床疗效: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金普放医生使用该方治疗30例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治疗4周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下降,治疗组由(27.3±8.4)分降至(12.5±5.1)分,减分率54.3%,证明舒郁怡情煎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处方来源】金普放.舒郁怡情煎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0):609-610.

8.舒郁调神汤

【组成】柴胡10g,郁金10g,石菖蒲10g,枳实6g,桃仁10g,红花10g,柏子仁15g,远志15g,煅龙骨、煅牡蛎各15g,丹参20g。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气安神。

【主治】中风后抑郁证属气滞血瘀。症见精神抑郁,失眠健忘,胸胁胀痛,舌紫暗或舌有瘀点,脉弦涩等气郁气结,血行不畅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舒郁调神汤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气安神作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丹参活血、养血、化瘀为君。郁金、石菖蒲、远志解郁调神;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共为臣药。枳实理气;柏子仁养血安神;煅龙骨、煅牡蛎潜镇浮阳,共为佐使药。

②临证加减运用:若心肝火旺,症见烦躁、失眠,加栀子15g、知母10g、炒酸枣仁15g。若心肝血虚,症见悲伤欲哭、神志恍惚,加甘草15g、浮小麦10g、大枣10枚。若痰盛,症见胸闷、痰鸣,加竹茹10g、天竺黄15g、半夏10g。若气血亏虚,症见神疲乏力、精神倦怠,加当归10g、黄芪15g。若肝肾阴虚,症见眩晕、头痛,加生地黄10g、玄参10g、枸杞子10g、沙苑子15g。若肾阳亏虚,症见四肢畏寒,腰酸腰痛,加巴戟天10g、淫羊藿10g、仙茅10g。

③临床疗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马云枝副主任医师自拟舒郁调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患者128例,前各项症状总分为21.67±4.59,治疗后总分为12.4±15.14,治疗前后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愈50例(占39.06%);显效39例(占30.47%);有效27例(占21.09%);无效12例(占9.38%),总有效率90.62%。

【处方来源】马云枝,张运克.舒郁调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128例临床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1998,9(5):389-390.

9.化瘀解郁汤

【组成】广郁金15g,九节菖蒲、丹参、川牛膝、当归各12g,制南星、川芎、土鳖虫、合欢皮、山楂、神曲各9g,灵磁石30g,远志6g。

【功效】活血化痰解郁。

【主治】中风并发抑郁证属气虚痰瘀。症见心情低落或悲伤,常有睡眠障碍,躯体不适,胸部闷塞,或胸胁胀痛,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等气滞津停,血行不畅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有吞咽困难者进行鼻饲。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郁金、九节菖蒲解郁开窍为君,制南星、丹参、当归、川芎、川牛膝、土鳖虫化痰活血祛瘀为臣,灵磁石、远志、合欢皮宁心安神为使,山楂、神曲健脾胃为使药。中风后抑郁主要是痰瘀蕴结于内,不得宣泄,上犯清窍,神明失用所致,故用此方达活血化痰解郁之目的。

②临床疗效: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骆磊等医生用自拟化瘀解郁汤治疗36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治愈7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处方来源】骆磊,陈卡玲.化瘀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3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3):172-173.

10.柴胡解郁汤

【组成】柴胡2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5g,枳壳10g,香附15g,郁金10g,青皮15g,陈皮15g,白术10g,茯神15g,酸枣仁15g,炙甘草6g。

【功效】疏通气机。

【主治】中风后抑郁证属肝气郁结。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胸部满闷,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等肝气郁滞,经脉气机不畅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有吞咽困难者进行鼻饲。6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柴胡解郁汤是在柴胡疏肝散和越鞠丸的基础上加减组成,用于治疗中风后抑郁。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当归、川芎、白芍、甘草和血行血。柴胡苦平入肝,解郁而治在气分,白芍苦酸微寒亦入肝,柔肝缓急而治在血分,两药配伍,气血兼顾,相得益彰。加用郁金、青皮、陈皮以加强疏肝解郁之功,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中风后抑郁多由于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五脏不和,所以治当以疏通气机为大法。

②临证加减运用:睡眠欠佳者酸枣仁可加至30g;饮食差者加神曲15g,麦芽15g;气虚无力者加黄芪10g。

③临床疗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段德香等医生用柴胡解郁汤合用舍曲林治疗3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其中痊愈1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67%。

【处方来源】段德香,王萍,武小玉.柴胡解郁汤合用舍曲林治疗中风后抑郁30例[J].光明中医,2011,26(6):1204-1206.

11.益气活血振颓汤

【组成】生黄芪45g,当归、干地龙、赤芍各12g,炒白术、川芎、制乳香、制没药各9g,西秦艽、川牛膝各15g,鸡血藤20g,桂枝6g。

【功效】益气活血,疏经活络。

【主治】缺血性中风偏瘫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生黄芪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胃,当归活血补血,乳香、没药、牛膝、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秦艽祛风逐痹,鸡血藤、桂枝、干地龙养血和营通络。

②临证加减运用: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去桂枝,加石决明、钩藤各30g,茺蔚子、白蒺藜各12g;痰涎较盛者,加石菖蒲、胆南星各9g;口眼歪斜者,加炒僵蚕12g、全蝎4g;夜寐不宁者,加炒酸枣仁15g、远志9g。

③临床疗效:李勇医生经用上述方法治疗1~3个疗程后,57例患者中,28例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占49.12%;23例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占40.35%;6例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占10.53%。总有效率达89.47%。

【处方来源】李勇.益气活血振颓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57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84.

12.温阳奋志振颓汤

【组成】桂枝、巴戟天、乌药、淫羊藿、柴胡、白蒺藜、川芎各10g,白芍、香附、郁金各15g,丹参、生龙骨、生牡蛎、合欢皮、炒酸枣仁各30g。

【功效】助阳解郁,疏肝理气,奋志振颓,安神醒脑。

【主治】中风后抑郁证属心神失养。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心神不宁,喜怒无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等忧郁不解,心神失养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巴戟天、淫羊藿、乌药、桂枝温肾助阳,暖肝通脉,奋志振颓;柴胡、白蒺藜、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畅脾,顺肝气条达之性;白芍、川芎、丹参等养血行气、活血化瘀;生龙骨、生牡蛎、合欢皮、炒酸枣仁等养心定志、醒脑安神。全方共奏助阳解郁、疏肝理气、奋志振颓、安神醒脑之功。

②临床疗效:平顶山市中医院董子强医生使用该方治疗4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全部病例均来自该院中风科住院及门诊。患者服药2个疗程后痊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5%。

【处方来源】董子强.温阳奋志振颓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40例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04,24(7):29-30.

13.益气消痰祛瘀固肾汤

【组成】黄芪20g,生地黄20g,麦冬20g,当归15g,天麻15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牛膝9g,白芥子12g,清半夏9g,僵蚕9g,土鳖虫9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固肾,祛瘀化痰。

【主治】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川芎活血行气,与黄芪配伍能够补气活血和行气通滞;桃仁祛瘀生新、润肠通便;当归、活血补血;赤芍、桃仁、红花、祛瘀活血;生地黄、麦冬滋阴清热;白芥子、清半夏化痰通窍;地龙、僵蚕、土鳖虫走窜通络;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

②临床疗效:慈林医院陆雪玲医生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80例,其中0级0例,1级30例,2级21例,3级7例,4级12例,5级6例,6级4例,7级0例。

【处方来源】陆雪玲,翁建丰.自拟益气消痰祛瘀固肾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354-1355.

14.益气复健汤

【组成】黄芪150g,川芎25g,丹参20g,天麻15g,杜仲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0g,胆南星10g,牛膝15g,水蛭10g,蜈蚣2条,通草3g,地龙10g,桂枝6g,炙甘草6g。

【功效】养阴柔筋,滋养肝肾,息风止痉,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偏瘫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服用。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黄芪为君,益气生血;丹参、杜仲、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牛膝、水蛭为臣,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天麻、蜈蚣、地龙平肝息风通络,胆南星、通草、桂枝温经活络,均为佐;炙甘草调合诸药为使。

②临床疗效:中医康复科王晓川医生应用益气复健汤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100例,基本痊愈56例,显著好转37例,好转5例,无变化1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98.0%。

【处方来源】王晓川.益气复健汤治疗脑出血偏瘫10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8):1145-1147.

15.补肾活血祛瘀方

【组成】淫羊藿30g,沙苑子20g,巴戟天10g,熟地黄20g,黄芪30g,水蛭5g,全蝎5g,蒲黄12g,远志15g,石菖蒲15g,赤芍15g,川芎18g,泽泻30g,云茯苓15g。

【功效】补固肾气,化痰祛浊,祛瘀活血。

【主治】中风恢复期之肾气不固,风痰瘀阻证。症见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肾气不固,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4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沙苑子补肾固精;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全蝎、水蛭咸寒入血分,搜剔顽痰,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具有破血逐瘀、通脉止痛的作用;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黄芪为补气要药,使气旺以促血行;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远志安神益智,祛痰;蒲黄止血,化瘀,通淋;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泽泻、茯苓健脾渗湿。

②临床疗效:驻马店市中医院赵平丽医生用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100例,其中基本痊愈21例,显效45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恶化3例,有效率为94.85%。

【处方来源】赵平丽,陈曦,吕哲.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J].中医研究,2014,27(12):19-21.

16.回春偏瘫方

【组成】龟甲胶9g,三七粉9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川牛膝15g,川芎20g,鸡血藤30g,菟丝子20g,枸杞子20g,杜仲20g,山药20g,锁阳10g。

【功效】补肾强肝,活血祛瘀。

【主治】中风偏瘫肝肾亏虚证。症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心烦少寐,舌红苔少,脉弦细弱等肾阴亏虚,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每天1剂,水煎,进食后服用。其中龟甲胶和三七粉每日3次,每次3g,烊化兑服,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注意事项】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刺激,饮食清淡,忌肥甘厚腻食物及辛辣食物,忌抽烟及饮酒。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龟甲胶、熟地黄共用为君。龟甲胶乃血肉有情之品,禀北方纯阴之气,甘寒滋润,咸寒潜降,大有补水以制火、滋阴潜阳之功,善补肝肾之阴,强筋健骨。枸杞子、山药共用为臣。枸杞子益肝肾、补精血;山药其性甘平,功能补益肺脾肾阴。另外,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收涩缩尿,对于中风偏瘫膀胱气化无力,遗尿、尿频者疗效极佳。杜仲、锁阳共用为佐。杜仲味甘能补,性温助阳,有补益肝肾、补火壮阳之功,又有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之效,为治疗腰膝酸痛、足膝痿软之要药。锁阳性味甘温,归肾、肝、大肠经,用之可收益精兴阳、强筋壮骨、润肠通便之功,适宜腰膝痿软、老年虚弱、精血亏虚等证。另一方面,生三七粉、当归活血祛瘀。全方合用,专入肝肾,直达病所,力专效宏。

②临床疗效:成都中医药大学张英强等医生用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其中基本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恶化0例,有效率为96.70%。

【处方来源】张英强,任培清,梅建伟,王辞晓.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11):76-78.

17.涤痰活血汤

【组成】茯苓15g,炒白术10g,制半夏10g,石菖蒲15g,远志15g,川芎15g,当归15g,郁金15g,全蝎10g。

【功效】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失语属痰瘀闭窍证。症见言语不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蒙闭清窍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半夏、全蝎化痰息风通络;茯苓、白术健脾以绝生痰之源;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川芎、当归行气活血,且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通经,走而不守,且能上达巅顶,引诸药直达病所;郁金活血开窍。诸药合用共奏豁痰化瘀通络之功,适用于痰瘀闭窍所致之中风失语。

②临证加减运用:痰浊壅盛者,加胆南星15g、竹茹15g;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30g;肝火上扰者,加牡丹皮15g、薄荷10g;气虚者,加党参或人参15g;血虚者,加白芍15g;肾阴亏虚者加生地黄10g、山茱萸15g;不寐者,加酸枣仁30g、珍珠母20g;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30g、桂枝15g。

③临床疗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刘海平医生治疗中风后失语患者19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1%。

【处方来源】刘海平.涤痰活血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失语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310.

18.复语汤

【组成】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制胆南星10g,半夏10g,石菖蒲15g,丹参30g,当归12g,路路通10g,水蛭5g,川芎10g,郁金10g。

【功效】祛风祛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失语证属风痰瘀阻、经络失和。症见言语不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天麻、全蝎、白附子祛风通络;胆南星、半夏豁痰祛瘀;丹参、路路通、当归、水蛭、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水蛭与全蝎合用加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通经,走而不守,且能上行巅顶,引诸药直达病所;石菖蒲、郁金开窍醒神。诸药共奏祛风豁痰、活血化瘀、宣通经络之功,对于风痰阻络、经络失和所致的中风失语,甚为对症。

②临床疗效:山东中医药大学赵海滨等医生用复语汤配合言语训练治疗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语患者104例,其中痊愈30例,显效36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39%。

【处方来源】赵海滨,沈承玲.复语汤配合言语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语104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191-192.

19.化痰解语方

【组成】天麻10g,瓜蒌20g,川芎10g,茯苓20g,天竺黄6g,胆南星3g,石菖蒲15g,远志10g,甘草3g,淫羊藿10g,杜仲10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祛痰开窍。

【主治】中风失语证属风痰瘀阻、经络失和。症见言语不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天麻、茯苓、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等化痰药相配合,有祛风化痰通络之奇效,加用川芎和扶阳之淫羊藿等则有助阳化痰、行气逐瘀的功效。

②临床疗效: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医院伊文刚等医生使用化痰解语方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6例,其中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处方来源】伊文刚,贾奎.化痰解语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症62例[J].中国研究,2012,25(12):65-67.

20.祛风通络汤

【组成】天麻15g,钩藤15g,水蛭5g,胆南星、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g,归尾20g。

【功效】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失语证属风痰瘀阻、经络失和。症见言语不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每天1剂,水煎后早晚各服1次。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休息2~3天,共服3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天麻、钩藤、水蛭具有化痰通络、温化寒痰等作用,胆南星具开窍、清化热痰功效,天麻可息风、恢复神机,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归尾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诸药联合有助于疾病及语言功能的恢复。

②临床疗效:刘琼英医生用祛风通络汤加减配合舌针治疗中风后失语患者43例,治疗3个疗程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显著有效14例,占32.6%;有效21例,占48.8%;总有效率81.4%。

【处方来源】刘琼英.临床观察祛风通络汤加减配合舌针治疗中风后失语[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170-171.

21.通络解痉汤

【组成】当归15g,白芍15g,焦地黄12g,炒桑枝30g,怀牛膝30g,鸡血藤30g,天麻15g,钩藤12g,全蝎8g,乌梢蛇12g,制穿山甲8g,地龙12g,伸筋草20g,川木瓜10g。

【功效】滋养肝肾,滋阴养血,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偏瘫肝肾亏虚证。症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心烦少寐,舌红苔少,脉弦细弱等肾阴亏虚,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口服,28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偏瘫康复中肢体的状态很重要,强痉拘急不利于恢复,中风后肢体痉挛以肝肾阴虚为本,肢体强硬拘急为标,故给予通络解痉汤以缓解痉挛状态、疼痛等。方中当归甘温质润,既补血又活血;白芍平肝柔肝,养肝阴而潜阳;焦地黄、鸡血藤、天麻、钩藤养阴息风,活血通络;全蝎、乌梢蛇、制穿山甲、地龙活血通络息风;伸筋草、川木瓜疏通经络,柔肝缓急;炒桑枝祛风通络,既可通利上肢关节,又能行水消肿;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通达下肢。

②临床疗效:河南中医学院李琰、河南省中医院王松龄用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患者40例,其中痊愈10例,有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

【处方来源】李琰,王松龄.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40例[J].中医研究,2011,24(4):36-37.

22.通窍降逆汤

【组成】西洋参15g,半夏12g,海浮石15g,川芎12g,丁香6g,柿蒂15g,竹茹10g,石斛15g,旋覆花9g,黄连6g,大黄10g。

【功效】和胃降逆,清热祛痰。

【主治】中风后呃逆证属胃虚有热,气逆不降。症见呃逆,口干,舌红嫩,脉虚数等胃气不能和降之象。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每次30min,共取汁300ml,每次1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昏迷或不能口服者随胃管鼻饲,1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多为实热内盛、气郁痰阻及阴液不足等。此外,肺气失于疏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同主降,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变时亦互相影响。中风病人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发病突然,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一旦出现呃逆,常不易止。故用西洋参生津止渴,半夏、竹茹、黄连、大黄清热降逆止呕,丁香、柿蒂、旋覆花降逆下气,海浮石清肺化痰散结,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

②临床疗效:孙春喜医生用通窍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30例,治疗1个疗程后取得良好疗效。其中22例治愈,6例好转,2例无效。

【处方来源】孙春喜.通窍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30例[J].光明中医,2007,22(9):55-56

23.益气祛瘀方

【组成】黄芪100g,当归30g,赤芍20,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口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中风(脑梗死)后遗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所以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脏腑亏虚,尤以肝肾不足为甚。又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功能虚弱,则血不足,又血为气母,血虚则气亦易衰。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运迟缓,运行无力,阻滞于经络,结成瘀血,血脉痹阻,经遂不通,气不行血,血不能濡筋,以致肢体废而不用。方中应用大剂量黄芪益气,以增强气的功能而治其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治其标。

②临床疗效:医生汪琼芬等用益气祛瘀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痊愈10例,好转45例,未愈5例。

【处方来源】汪琼芬,何建琼.益气祛瘀法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6):117.

24.益肾解痉汤

【组成】杜仲10g,天麻10g,三七10g,山茱萸10g,全蝎、白芍各10g。

【功效】补肝益肾,柔肝止痉,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症见初起半身不遂或麻木,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继见肩手肿痛、活动不利、久之筋肉挛急或萎缩,面色苍白,舌暗红少苔,脉沉弦。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口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山茱萸、杜仲滋补肝肾;天麻、白芍平肝息风;三七、全蝎祛瘀搜风通络,标本兼顾,虚实并治。

②临床疗效:广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许幸仪、叶绍伟用益肾解痉汤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阴虚阳亢、脉络瘀阻型患者30例,治疗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显效6例,有效31例,无效3例。

【处方来源】许幸仪,叶绍伟.益肾解痉汤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阴虚阳亢、脉络瘀阻型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9):1069-1073.

25.镇肝降逆汤

【组成】生赭石(先煎)30g,竹茹10g,钩藤(后下)15g,胆南星6g,柿蒂10g,瓜蒌20g,大黄(后下)10g,枳壳10g,陈皮10g。

【功效】镇肝降逆,清热化痰,和胃止呃。

【主治】中风后呃逆,以喉间呃声、声短而频、病人不能自制、半身不遂、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滑为主要临床表现。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300ml,每次100ml,每日服3次。不能服药者予鼻饲。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重用生赭石,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且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两者合用共为君药。臣以清肝息风之钩藤,以助生赭石平肝息风,使肝阳下潜,胃气顺降;并以胆南星、瓜蒌、柿蒂清热化痰,降胃止呃。佐以生大黄、枳壳通腑泻热、荡涤肠胃、调和胃气以止呃。使以陈皮理气调中,使气顺痰消,并助大黄推荡积滞。诸药相配,共成镇肝降逆、清热化痰、和胃止呃之剂。

②临床疗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中医科王国英医生用自拟镇肝降逆汤治疗48例中风后呃逆患者,痊愈26例,占54.17%;好转13例,占27.08%;无效9例,占18.75%。总有效率81.25%。

【处方来源】王国英.自拟镇肝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48例[J].北京中医,2004,23(4):225-226.

26.中风偏瘫方

【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5g。

【功效】补气活血,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300ml,每次10ml,每日服3次。不能服药者予鼻饲。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具有补益元气之功,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瘀去络通。又可合当归养血之功,祛瘀不伤正。佐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可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祛风通络。因此,全方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

②临证加减运用:若痰湿较重,加入健脾燥湿化痰之剂;阴虚阳亢,加入滋阴潜阳之剂;心脾气虚、心阴虚,则加入补益心脾、养阴安神之剂;血压高者则加降压西药,平稳血压。

③验案:蒲某,男,81岁。1981年1月25日突发本病,呕吐,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神志不清,家属认为其年事已高便未送其去医院,于病发后6天邀笔者到家中为其治疗。诊其脉象沉细见涩,舌质嫩,紫暗无苔,舌体不正。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应补气滋阴、通脉祛瘀。嘱其服用“中风偏瘫主方”,并添加滋阴潜阳之剂。1个疗程之后,患者上肢能活动,2个疗程之后患侧上、下肢都能活动,在搀扶下能行走,3个疗程之后生活能自理。在调养1个月之后,患者能背着几斤酒糟去镇上卖。

【处方来源】幸泽刚.自拟中风偏瘫主方治疗中风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3-23.

27.苏丹解语汤

【组成】苏合香0.6g,麝香0.1g,丹参30g,水蛭粉2.5g,冰片0.1g,丁香3g,蜈蚣2条,沉香3g,地龙15g,白檀香6g,石菖蒲12g,制半夏9g,制南星9g,茯苓12g,荜茇6g,白术12g,诃子6g。

【功效】温阳化痰,芳香开窍,祛瘀通络。

【主治】中风失语证属痰湿蒙神型。症见言语不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淡,苔滑,脉弦滑等久病阳虚,痰蒙清窍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每次口服200ml。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苏合香辛散温通,芳香辟恶,通窍开郁;麝香辛温芳香,辟恶开窍,行气解郁,两药共为君药。冰片芳香走窜,助君药开窍醒神;白檀香、丁香、沉香行气解郁,芳香辟秽,散寒止痛;石菖蒲、制半夏、制南星燥湿豁痰开窍;丹参、水蛭、蜈蚣、地龙活血祛瘀、息风通络,共为臣药。荜茇辛热,温中散寒;茯苓、白术补气健脾,祛湿化浊;诃子收涩敛气,防诸香药辛散走窜,耗散正气,共为佐药。

②临床疗效:邱锡采等医生用苏丹解语汤治疗中风失语患者40例,治疗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痊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7.50%。

【处方来源】邱锡采,程惠玲,张岩,邱承伟.苏丹解语汤治疗中风失语4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9):20-21.

28.通络扶正汤

【组成】黄芪30g,丹参15g,地龙10g,土鳖虫5g,全蝎5g,蜈蚣5g,钩藤15g,忍冬藤15g,络石藤10g,鸡血藤10g,乌梢蛇10g。

【功效】扶正,益气,通络。

【主治】中风后偏瘫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服,每次口服200ml。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黄芪扶正祛邪、益气强身;配伍土鳖虫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活血消肿止痛;丹参活血通络。乌梢蛇、蜈蚣、地龙、全蝎为虫类,性味峻烈,祛风止痉;钩藤、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为藤类药,加强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②临床疗效: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封桂宇等医生用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42例,治疗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00%。

【处方来源】封桂宇.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1):34-35.

29.解郁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当归12g,川芎15g,郁金10g,柏子仁15g,赤芍10g,胆南星15g,香附10g,枳实12g,橘皮10g,酸枣仁15g,香橼10g,佛手10g,茯苓15g,甘草6g。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养心安神。

【主治】中风后抑郁证属气滞血瘀。症见精神抑郁,失眠健忘,胸胁胀痛,舌紫暗或舌有瘀点,脉弦涩等气郁气结,血行不畅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疏肝理气解郁,茯苓健脾燥湿,当归、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胆南星、枳实、橘皮理气化痰,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香橼、佛手理气和胃。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养心安神之效。

②临床疗效: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志洋医生运用该方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3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

【处方来源】于志洋.解郁活血汤辅以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J].中医中药,2008,46(28):64-65.

30.地黄止痉汤

【组成】熟地黄15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各9g,制附子6g,五味子6g,肉桂6g,白茯苓6g,麦冬6g,石菖蒲6g,远志6g。

【功效】调补阴阳,化痰通窍。

【主治】中风后吞咽困难证属肝肾亏虚。症见吞咽困难,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心烦少寐,舌红苔少,脉弦细弱等肾阴亏虚,筋脉失养之象。

【用法】全蝎,蜈蚣各等份,研细末,每次2~3g,上药水煎剂送服,1日2次。

【处方总结】

①方解:根据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学者将其归入中医学“中风”“喑痱”之范畴。其发病机制在于肾之阴阳两亏,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脉道,筋脉失养所致,系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之证。地黄止痉汤是由地黄饮子合止痉散化裁而来,地黄饮子出自刘完素《宣明论方》,是为“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的喑痱证而设,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之功,被认为是双补阴阳以治本,化痰开窍以治标,标本兼顾,上下并调,而以治本治下为主,盖下之得养,则虚风自潜,浊阴自化。同时,现代药理表明,地黄饮子有降低血脂、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②临床疗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朱文宗等医生用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2例,其中痊愈13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

【处方来源】朱文宗,郑国庆.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6):1294-1296.

31.黄七汤

【组成】黄芪12g,土鳖虫6g,三七1.5g,葛根6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将三七研成细粉并灭菌,其余黄芪等三味加水300ml,武火沸腾5min,改文火煮沸1h,过滤、取汁,药渣再加水300ml,武火沸腾2min,改文火煎煮30min,过滤,取汁,两次汁液混匀约300ml,将三七细粉平分3份,每份用约100ml药液冲服,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服用2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黄芪为君,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之功效,使气旺以促血行。土鳖虫为臣,咸寒入血分,可活血化瘀,破而不峻,能行能活。两药相配,补气活血,补气,是使气行以消脉中之瘀,气旺以资新血生化之源,为治本之药;化瘀是瘀除脑通新血得生,为治标之法,补气与化瘀同治,具有化瘀不伤正之妙。三七甘温,善化瘀血,活血定痛,为佐药;葛根通经活络,升举脾胃之清阳,引诸药达于上焦,具有靶向定位给药之功效,用为使药。诸药相配,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标本兼治,活血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使元气大振,血脉流畅,诸症可愈。

②临床疗效:赵乃平和符金荣医生用黄七汤治疗125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临床痊愈22例,显效62例,有效3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处方来源】赵乃平,符金荣.黄七汤治疗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0,30(6):14-15.

32.通络化痰汤

【组成】丹参20g,姜半夏12g,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胆南星、僵蚕、当归各10g,水蛭、全蝎各6g,鸡血藤30g,冰片0.1g。

【功效】通络化痰。

【主治】脑梗死(恢复期)痰瘀交结证。症见口眼歪斜,偏瘫,关节伸屈不利,腰腿沉重,腿臂间作痛,舌暗,苔滑腻,脉弦滑等痰湿瘀血留滞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畅之象。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ml,其中冰片冲服,分2次口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丹参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当归活血补血;水蛭破血逐瘀以通血脉,治病之标实;胆南星温经活络;半夏、全蝎化痰息风通络。

②临床疗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医生景蓉、刘运磊、高翔运用通络化痰汤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交结证患者35例,治疗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中治愈6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处方来源】景蓉,刘运磊,高翔.通络化痰汤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交结证患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12):46-48.

33.景芪扶正通络汤

【组成】红景天20g,黄芪20g,当归10g,川芎15g,延胡索10g,丹参15g,苏木10g,络石藤15g。

【功效】补益气血,散瘀通络。

【主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面色无华,偏身麻木,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气虚无力助血运行,瘀血停滞,阻滞脑脉之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00ml,分早、晚服。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红景天益智养心、收涩止血、散瘀消肿;黄芪长于补气;当归补血养血;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景芪扶正通络汤寓活血通络于甘温益气之中,气贯经脉,以助血行,使留络之瘀血得以消散,经脉得养,营血流畅。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活血化瘀而不伤正气,益气与活血化瘀并重,使气血得补、瘀滞得散、经络舒通、营卫调和、标本兼治,诸症自可痊愈。

②临床疗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生刘伯岩等用自拟景芪扶正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0例,治疗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

【处方来源】刘伯岩,杨丽华.自拟景芪扶正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105):6763-6765.

34.芪丹化瘀方

【组成】生黄芪30g,川芎15g,丹参10g,三七10g,黄连10g,地龙10g。

【功效】活血益气,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恢复期证属气虚血瘀。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丹参为君药,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丹参功善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能去瘀生新而不伤正,“破宿血,补新生血”(《日华子本草》)。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补宗气而帅血行,可“逐五脏间恶血”(《名医别录》)。张元素言其能“活血生血”,配伍丹参活血化瘀,补而寓通,祛瘀而不伤正,使气旺血行。地龙,其性走窜,善于通行经络,《本草求真》曰其“本有钻土之能,化血之力,而凡跌扑受伤,血瘀经络,又安有任其停蓄而不为之消化乎”。与黄芪共为臣药,鼓动血脉、通行周身、攻剔痼结之瘀滞,推陈出新、剔除脑络新旧瘀血。三七既能扶正止血,又能活血散瘀,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生新而不伤正的特点,为止血化瘀之良药。瘀血在内,日久壅滞化热成火,因黄芪甘温能助热,而黄连气薄味厚,降多升少,少佐之,既能“去心窍恶血”,又可泻心火、清瘀热、除烦开郁,一药而两用。此两味共为佐药,以助化瘀生新、补气活血,防瘀滞化热。川芎其气芳香走窜,能升能降,善于行散开郁,通行血脉。金·张元素述其功用特点“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以川芎为使,引诸药上行入脑,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川芎帅气而行血,为诸药之舟楫,其功甚宏。

②临床疗效:山东中医药大学王逢猛医生运用芪丹化瘀方治疗3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人,治疗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其中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8例,无变化5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83.3%。

【处方来源】王逢猛.芪丹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8-45.

35.邱厚道方

【组成】党参15g,茯苓15g,生白术15g,薏苡仁30g,白扁豆15g,莲子10g,山药15g,橘红12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2g,怀牛膝30g,葛根15g,川芎10g,炙甘草10g。

【功效】息风化痰,泻火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痰热阻络。症见肢体无力,反应稍迟钝,吐词欠流利,舌红苔黄腻,脉弦等痰窜经络,经脉失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5剂。

【处方总结】

①方解: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生白术、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助脾胃运化,脾健则生痰无源,且生白术有通便作用,防治大便干结;竹茹清热化痰,怀牛膝滋补肝肾、引火下行,葛根疏经通络,川芎行气活血,助葛根舒经活络,枳实行气宽胸,使肢体恢复活动功能,薏苡仁、莲子清热利湿,山药平补气阴,橘红、法半夏行气消食健脾,炙甘草补气、调和诸药。

②临床疗效:林某,女,63岁,2013年4月29日就诊。患者于2013年2月23日突发语言不利伴右侧肢体无力,3天后症状加重,被家人送至某医院,确诊“脑梗死”。经治疗,患者遗留右侧肢体无力,反应稍迟钝,吐词欠流利。今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来医院找邱主任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有糖尿病病史1年余,有高脂血症病史;2013年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病史;有肾结石、脂肪肝病史。刻下: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为甚,右手握物不牢,行走尚可,吐词欠流利,反应稍迟钝,疲乏,无明显心慌胸闷、头痛头晕等不适,饮水不呛,大便干结,小便调,纳差,夜寐尚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治疗:a.予中药煎剂治疗;b.给予普通针刺配合电刺激;c.给予中成药谷红注射液静滴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等。6月9日,服药5天后,患者右侧肢体无力较前明显减轻,右上肢可抬举过肩,右手握力增强,行走尚稳,吐词欠流利,反应稍迟钝,无明显心慌胸闷、头痛头晕等不适,饮水不呛,二便调,纳可,夜寐安,患者病情好转。

【处方来源】廖淑芬.邱厚道治疗中风病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