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行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每天都有借口阻止你前行

半夜12点,我接到小明打来的电话。

他语气局促地说:“S老师,我要学习英语,想和你一起行动!”

“怎么了?受到什么刺激了吗?记住,不管发生了什么,睡一觉就好了。年轻人不要老熬夜,早点儿休息。”

“不不不,我这次是认真的。”

“你上次来找我,也说是认真的,然后就再无下文了。”

“这次是真的!自从你告诉我‘懂’分为不同的层次之后,我就再没说过‘道理我都懂了’。”

“看来有进步,这次你遇到了什么事情?”

“我今天和外国客户开会,其中有位漂亮的女士,她的英文讲得特别好,用英文问我怎么连接公司的无线网络,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表达。要是我英语很流利,就能和她谈笑风生了,说不定还能跟她交朋友……”

我笑道:“你想多了吧。果然是‘鸡血’不如荷尔蒙啊。那这样,你明天睡醒之后再来找我,如果你到时候还想学英语,我们再聊。”

说完,我便挂断了电话。

欲望是进步的动力,只是有些欲望来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天一睁眼,我们便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所谓的“晚上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

受到刺激才行动,万一没有刺激呢

《大脑的未来:神经科学的愿景与隐忧》一书写道,响应环境刺激是最原始生命的求生方式,连细菌都会根据溶液里食物的浓度信号调整运动方向,最终向食物最多的源头逆势前进,这叫“化学趋向性”。我们也会根据环境刺激来行动,“受到刺激—开始行动”是根植于我们心中的行为模式。

在酒店大厅里看到有人在优雅地弹琴,想到自己小时候放弃的钢琴训练;

在商务谈判中被对方以英语优势施加压力,想到开始又放弃的英语学习;

竞争重要岗位却因在最终面试环节发挥不好而落败,想到曾经中断的演讲练习;

在高铁上偶遇画画的小朋友,想到小时候自己深爱却没坚持学下去的绘画;

看到人工智能行业薪水高,想到自己曾经因为畏惧困难而放弃报考计算机专业;

……

生活就像戏剧,一幕幕场景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们听到别人的故事,看到别人完成了我们未能实现的心愿,就特别容易受到刺激。

在《刻意学习》一书中,我提到一件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事。在综艺节目中,嘉宾们住的房子宽敞明亮,而当时观看节目的我却坐在光线阴暗的出租屋内,透过屏幕见识别人的幸福生活。我深深地受到刺激,下定决心开启自己的持续行动之旅,改变现状。

生活还像小河流水,而刺激就是往河里投掷的石子。石子激起涟漪,涟漪散开后很快消失,水面又恢复如初。石子被流水冲走,零散地沉到河底。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就是一个又一个刺激,有的很快被忘却,有的深埋在心中。刺激不断积累,小刺激攒成大刺激,直到某一天,突然某个关键刺激出现,唤醒我们所有沉睡的记忆——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可能是内心绝望的呼喊,可能是最后的奋力一搏,可能是逃命狂奔。那一瞬间,我们的渴望如此强烈,犹如窒息时渴求空气一般强烈。

既然小刺激的积累最终可以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那么是不是只要等待那个关键时刻出现就好了?我现在问自己,如果当时没有受到那个节目的刺激,我会开始持续行动改变生活吗?结论是,如果错过了那次机会,我并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

诚然,如果没有综艺节目的刺激,可能还有其他节目的刺激,刺激不断积攒,终有一天,我们临门一脚,自此改变人生。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临界点到底什么时候出现。我们甚至不应该这样期待,因为万一积攒了一辈子也没有遇到关键刺激呢?生命有限,每一刻都不容荒废,等待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犹如在黑夜中行走,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我们不能做命运的奴隶,不能只依赖关键刺激来下决心,不能被外界支配。万一我们没有那么幸运,没有遇到改变一生的大转折、大事件、大刺激,难道只能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不温不火地结束此生?

那是在一个闲暇的周末,我在自己的小破屋中,百无聊赖地打开了那个节目。这个关键刺激指引我最终走上持续写作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事情的影响,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知道。当我们通过行动取得成果时,成果会变成新的现状,我们需要再针对新的现状采取行动,继而产生新的成果……改变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在平行世界里,我也许完全不会写作,这本书也根本不可能出版,世间只是多了一个焦虑的身影。我们不能光靠刺激做事,万一刺激迟迟没有到来,而我们一直等待,就会延误“战斗机会”。这样不仅会浪费大好年华,更会错失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助力的时代浪潮。与时代浪潮擦肩而过,我们可能会一直原地踏步,无法实现人生目标,只能旁观别人的成长故事,给别人点赞。我们要么被别人刺激,要么活出自己的故事,刺激别人。

主动给自己制造刺激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事情刺激我们的大脑,我们无处可逃。但是,我们能选择如何处理这些刺激,甚至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预测外界的事情,但我们不应该被外界的刺激束缚,任由外界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

然而,“受到刺激—开始行动”的行为模式已经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以至于仅仅知晓“我们应该”和“我们不应该”,并不能让我们真正获得持续行动的力量。各种刺激会不停地出现,与其等待关键刺激影响我们的行动,不如主动地给自己制造刺激,把自己往理想的方向引导。

如果我们想开始行动,就不要等待关键刺激发生时才让自己下定决心。如果我们想走出压抑纠结的状态,那么就不要指望通过冲动购物、暴饮暴食等行为来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从被动接受刺激变成主动给自己制造刺激,给自己讲故事,用自己制造的刺激代替外界环境的刺激。

选择什么样的刺激来影响我们的行动,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