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考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打嘴炮

接下来的几天,很热闹。

第二天,中青报关于苏亦的报道,就出来了。

速度很快。

标题还很好玩——《一心为四化做贡献的少年天才》,继续硬钢文汇报,对方越是质疑苏亦是“伪天才”,中青报就继续抓住“天才”不放。

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苏亦前段时间在京城各大高校以及单位的报告会来报道。

文章也不算长,大致意思就是苏亦的学术报告会好评如潮,大受欢迎,还没有去做报告的单位纷纷相邀。

潜台词就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是苏亦真的是一个水货,怎么会这么受欢迎。

同样是在这一天,苏亦接到老爸苏哲的电报。

“吾儿如晤:顷闻报章构陷,殊为骇异。倘有所需,父即束装北上,勿忧!”

好家伙,看到这封电报。

苏亦也感慨,苏哲同志为了省钱,也开始拽文了,估计为了写这封电报,没少翻辞海,也从侧面说明《文汇报》的影响确实大。

接下来的几天,苏亦陆续收到一些电报。

有陈文骅,以及广东博物馆的师兄杨式霆,都对文汇报的事情表示关心,甚至,师兄杨式霆还去找了华农梁嘉勉以及中大梁钊涛两位先生,在电报中提及诸位先生都在关注着此事,如有需要立即电联。

此外,远在川大的严闻名先生也发回电报关心此事。

苏亦一一回电,不让大家忧心。

隔一天,文汇报的质疑,又来了。

报道标题——《学术诚信不容“皇帝新衣”》

内容大致如下:

奉劝北大不要伤仲永,有关报刊不要助纣为虐,不要弄成《皇帝的新衣》一样的闹剧。还说,要是没有人站出来戳破这个谎言,他郑忠愿意成为那个说实话的小孩,去拯救坠入深渊的少年。

两家报纸,在打嘴仗。

然后,第三家报纸也加入战斗了。

是《光明日报》。

安之敏署名写了一篇《学术基因代代传》的文章。

文章还涉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相关问题。

其中,还重点谈及北大苏亦同学研究稻作起源的重要性。

安之敏大致梳理一下过去稻作研究的历史背景。

比如,1928年日本学者曾撰文称中国的水稻来自印度,又称在中国栽培了数千年的粳稻为“日本型”。

然后,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稻谷。当时日本考古学考察团访华,考古所将这些汉墓出土稻谷20粒赠予他们,后经检测,日方认为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稻谷属于印度型。

按照整个分法,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稻谷也只有印度型和日本型,并没有中国原产的稻谷。

恰好,1955年的时候,考古所在湖北屈家岭、石家河以及武昌洪山等三处,发掘新石器时代红烧土中有很多的稻谷壳。

然后又根据其他出土物判断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4000年。

因此,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迫在眉睫。

根据丁颖教授的考察,他以为这些出土的稻谷壳属于粳稻品种,还指出,洛阳烧沟汉墓的稻谷也属于粳稻品种。

一下子就推翻日本学者的观点。

证明了,粳稻发生在日本的见解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新石器时代的日本尚未开始稻作栽培。

因为按照部分日本学者的观点,日本稻是在公元前1-2世纪才传入中国的,严重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这种情况之下,1956年,丁颖教授提出稻作起源“华南说”,22年之后,同样来自广东的少年参与研究稻作起源,这是学脉传承。

其中,还提及浮选法,大夸特夸苏亦在国内首次运用浮选法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浮选法最终也是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最后,呼吁更多具有自然学科背景的人加入考古研究的领域。

然后,还提及过去那些年跟西方学界隔绝,造成英文人才短缺,国内拥有苏亦这种擅长英文的少年,是学界之幸,还呼吁外语人才能够加速翻译一些重要的外文期刊。

这算是回应,郑忠质疑苏亦外语水平的问题。

第二天,又发布陈铁煤碳十四测年技术相关文章。

两篇文章,前者综合论述,高屋建瓴,后者是专业论述,技术专精。

不用想都知道,这是北大考古教研室这边开始吹响反攻的号角

一套组合拳下来,关于稻作起源以及碳十四测年技术的讨论空前高涨。

跟面对大众的中青报以及文汇报不一样,《光明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

一直以来,都是学术争鸣的重要报刊。

《光明日报》都下场了。

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不管是中青报还是文汇报,都要靠边站了。

然而,北大这边可以在《光明日报》回应,郑忠当然也可以给《光明日报》投稿。

不过,这个家伙有点鸡贼,他继续在文汇报发文,然后开始把话题升级,呼吁学界取消地域保护,近亲繁殖。

就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人在《光明日报》发文了。

是浙农大的游修瓴教授,老先生跟郑忠不一样,本人还是遵从学术道德的。

不过他的文章,确实在质疑稻作起源“华南说”,指出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仅仅是孤立的稻作遗存,不代表它具有稻作起源之地的特性,说不定遗址内发现的稻作遗存是古人从他处拿过来的。

甚至,还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并不符合稻作文明的条件,并没有发现稻田遗址。

看到这篇文章,苏亦也不意外。

本来关于稻作起源,学术界也是百家争鸣,多种观点并存。

华南说、云贵高原说、长江中游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下游说,黄河下游说,多远说等。

在外国,还有“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说”“锡金-大吉岭说”“泰国-东南亚说”等,但是在国内,学界研究普遍认为中国是稻作起源的重要国家之一,且各起源学说都在不断通过考古发现等多学科手段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证。

游修瓴教授的说法,也很正常。

他本人根据酶谱变异分析,倾向于稻作起源的西南起源中心说。

他也不是第一次写文反对苏亦的观点,当初苏亦在中大学报发文试论稻作起源“华南说”,他就曾经写文反驳。

不过,在这种关键时刻,游修瓴写文在《光明日报》质疑稻作起源“华南说”,虽然还不确定对方是敌是友?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这位先生跟北大这边暂时不是一个战壕的。

就在报纸上打嘴炮的时候,苏亦提前毕业的事情,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