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改进的技术
王师傅也凑了过来,好奇地看着那份报告。
他虽然是八级钳工,经验丰富,但主要强项在于实际操作和解决现场问题,对于这种理论性的工艺改进,尤其是涉及到数据和图纸的细节,并不如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敏感。
他看了看图纸,又看了看报告里刘技术员精心编撰的“理论依据”和“预期效益”,不由得点了点头:
“嗯,小易啊,你们这个想法…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检测合并,听起来是能省点时间。这个预压力范围…收窄了?说是能提高精度?”
王师傅凭借多年的经验,隐约觉得这个压力范围有点过于“理想化”,但他一时也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只是觉得,理论上似乎说得通。
他看向李晨,想听听这位高徒的意见。
易中海心中一喜,连王师傅这种老江湖都没立刻看出问题,李晨这个毛头小子,还能翻了天不成?
他故作谦虚地对王师傅说:
“王师傅您经验丰富,一眼就看到了关键!我们也是反复论证,参考了不少理论数据,认为在标准工况下,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把精度再提升一个台阶!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方案,还需要李总工您这位专家来把关!”
他把“专家”两个字咬得稍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周围的工人也围拢了一些,伸长脖子看着,低声议论着。
“易师傅他们真行啊,一晚上就搞出新方案了?”
“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的,又是图纸又是数据的。”
“不知道李总工会不会采纳……”
李晨接过那份报告,一页一页地翻看着。他的表情依旧平静,手指划过那些“优化”后的工序流程图,目光在那个被“收窄”的预压力数据范围上停留了片刻。
易中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盯着李晨的脸,连呼吸都放轻了。刘技术员和张绘图员也是手心冒汗。
李晨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起了一个极小的弧度,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了然。
来了!
这手法,不算多高明,但足够阴险。
合并检测步骤,看似减少了冗余,实则降低了过程控制的冗余度,增加了误判的风险。
而最关键的,就是那个“收窄的预压力范围”。
刘技术员说得没错,理论上,更窄的公差范围意味着更高的精度。但这是建立在所有零件都完美符合标准,材料性能均匀一致的理想条件下!
实际生产中,哪有那么完美的零件?
材料总会有批次差异,尺寸总会有加工误差。
现行的预压力范围,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考虑了各种冗余和安全系数才确定下来的最优解。
这个“改进”方案,看似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实则大大牺牲了工艺的鲁棒性和安全性!
一旦遇到尺寸略有偏差的工件,或者材料硬度稍有不同,过窄的预压力就可能直接导致轴承滚道在装配时产生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小裂纹或应力集中。
这样的轴承,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任何问题,甚至在出厂检验时也能合格。
可一旦投入使用,特别是在高负荷或复杂工况下,它的寿命将急剧缩短,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突然失效,引发严重的机械故障乃至生产事故!
好一个“釜底抽薪”!好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易中海,还有他背后的李副厂长,真是煞费苦心啊!
这份报告,如果李晨不采纳,易中海立刻就能煽动舆论,说李晨刚愎自用,不尊重老工人的劳动成果,打击技术革新的积极性,甚至公报私仇。
到时候捅到杨厂长那里,李晨就算不被处分,也得落个灰头土脸。
如果李晨采纳了……
呵呵,那乐子就更大了。
短期内可能相安无事,甚至真的能看到一点效率提升的假象。
可一旦用这套“新工艺”生产的轴承装配到机器上,出了问题,那责任谁来背?总工程师李晨!是你批准的方案,是你把关不严!
到时候,生产事故的大锅扣下来,别说总工程师,能不能在轧钢厂待下去都是问题!
李晨心中冷笑连连。
这些陈年老窖里发酵出来的阴谋诡计,对他这个经历过信息时代各种套路洗礼的穿越者来说,实在有点不够看。
但他没有立刻点破。
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啪!”李晨轻轻合上报告,目光扫过易中海、贾东旭、刘技术员、张绘图员,最后落在易中海脸上,语气带着一种…仿佛是发现了宝藏般的惊喜?
“易师傅!厉害啊!”李晨的声音充满了赞赏。
“我昨天也就是随口一提,没想到你们一个晚上就拿出了这么详尽、这么有…创新精神的方案!合并工序,优化参数,理论上确实能看到效率和精度的双重提升!这种敢于突破常规,大胆革新的精神,值得全厂学习!”
这突如其来的夸奖,让易中海和他身后的人都愣住了。
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啊!
他不应该质疑吗?他不应该挑刺吗?他不应该暴跳如雷吗?
怎么…怎么还夸上了?
易中海有点懵,脑子一时间没转过弯来:“呃…李总工,您…您觉得这个方案可行?”
“可行!为什么不可行?”李晨大手一挥,语气斩钉截铁。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但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真理!易师傅,你们这个方案,我觉得很有潜力!不能让同志们的心血白费!”
他转向王师傅,笑道:
“师傅,您看,还是易师傅他们这些一线的老同志有办法,咱们坐在办公室里,有时候想法确实容易脱离实际。易师傅这个方案,我看就很有实践价值!”
王师傅被李晨这番话也搞得有点糊涂,但他了解自己的徒弟,李晨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
既然李晨都说“有潜力”,那可能真的有什么他没看出来的门道?他迟疑地点点头:“嗯…既然小晨你都这么说了,那…试试也无妨。”
易中海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从紧张到错愕,再到狂喜!
成了!他竟然真的采纳了!
李晨这个蠢货!到底还是年轻,被这看似完美的方案给忽悠住了!什么九级工程师,我看是浪得虚名!
他强压住内心的狂喜,脸上露出“激动得难以自持”的表情:
“谢谢李总工的信任!谢谢李总工!我们保证,一定严格按照新方案操作,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贾东旭等人也是面露喜色,彼此交换着得意的眼神。
刘技术员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似乎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好!有干劲就好!”李晨满意地点点头。
“光说不练假把式,既然方案有了,那就别耽搁了。易师傅,你马上组织人手,就按照你们这个新方案,立刻给我生产一批轴承出来!就…先生产二十套吧!我要看看实际效果!”
他加重了语气:“记住,一定要严格按照你们文件上写的步骤和参数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我要最真实的数据!”
“是!保证完成任务!”易中海挺直了腰杆,声音响亮地回答。他现在恨不得立刻就开工,把这“烫手山芋”赶紧塞到李晨手里。
“去吧!”李晨挥了挥手。
易中海如蒙大赦,立刻转身,意气风发地招呼贾东旭等人:
“快!都动起来!把家伙什都准备好!严格按照新工艺流程操作!让李总工看看咱们钳工车间的实力!”
一时间,钳工车间里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